山城區位于鶴壁市中部,地處太行山東麓。南臨淇濱區,北靠安陽市,東接湯陰縣,大白線、湯鶴線、壺臺公路將我區和安陽市、湯陰縣、濮陽市與鶴壁新區聯為一體。1961年12月8日建區,是全市人口大區,總面積近1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83萬畝,總人口近24萬,其中農業人口8.2萬,山城區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原鶴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鶴壁市經濟、文化中心。
行政區劃
山城區轄5個街道、1個鎮、1個鄉:
街道:紅旗街道、長風中路街道、山城路街道、湯河街街道、鹿樓街道
鎮:石林鎮
鄉:鹿樓鄉
歷史沿革
1999年,山城區轄5個街道、2個鄉。2010年1月4日,經省政府批準,省民政廳批復同意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鄉撤鄉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10年12月31日,山城區轄5個街道、1個鄉、1個鎮。
自然環境
山城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淺山丘嶺地貌。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2℃,無霜期22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平均2331.6小時,日照率為53.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400米—150米。主要河流湯河、羑河在東部湯陰縣境內匯合后流入衛河。區域內氣候溫和,土層深厚,物產豐富。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蔬菜和林果為主;礦產資源已發現和開采的有煤炭、瓦斯氣、二氧化碳、水泥灰巖、白云巖、麥飯石等30余種。其中煤炭儲量16億噸,水泥灰巖儲量60億噸。
經濟發展
2011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7億元、增長13%,居全市第三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5.5億元、增長21.4%,居全市第二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4億元、增長2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6億元、增長37.3%,居全市第二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5億元、增長17.9%,居全市第一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51元、增長21.5%,居全市第二位,分別是2006年的2倍、3.6倍、5.5倍、3.4倍、2.4倍、2.2倍。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形成了以煤炭、金屬鎂、橡膠促進劑、礦用絞車、煤質分析儀、汽車插接件等為主體,產業發展特色明顯,行業齊頭并進的經濟發展格局。全區引進1000萬元以上項目14個,實際到位資金6.09億元。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改制或改造企業180個;積極啟動停產半停產企業,工業企業產值、利潤大幅度增長;牟山工業園區開工建設。全年全區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3億元,增長28%;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48%,增長83.3%。
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將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與招商引資、國有企業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和引導有實力的私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改革與重組。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557個,總數達2064個;新增私營企業52個,總數達140個。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效果明顯。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區形成六大蛋雞養殖園區,畜牧業產值達1.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8%。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全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46.67公頃,治理水土流失12.5平方公里。“森林圍城”工程取得明顯成效,以南入市口、公園西山等六大基地建設為重點,全年新造林1166.67公頃,轄區生態環境明顯改觀。
就業再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396人,安排下崗失業人員5036人,其中安置“4050”人員1213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80個,勞務輸出7333人。
基礎設施
以“基礎建設重配套,新上工程重品位,舊式建筑重裝扮,生態環境重綠化”為指導,大力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五年間,山城區以城區道路綠化為“帶”,楓嶺公園綠化為“片”,公共綠化為“網”,企事業單位、庭院綠化為點,見縫插綠,拆房見綠,累計投資300萬元,使城區綠化面積達331.7萬平方米,新增園林草地13.2萬平方米,城區綠地率達35.7%,綠化覆蓋率達32.5%,是2000年的20倍。狠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共計投入資金4125.47萬元,對山城路實施水泥路面改造工程,新修了寶馬大道,對長風路、牟山大道和紅旗街的人行道實施彩磚鋪設改造工程,對長風南路、牟山大道、公園廣場、前進路進行了鋪油罩面,對紅旗街、春雷路、山城路、主席像廣場實施燈光工程,對楓嶺公園的改造力度進一步加大。舊城改造工程穩妥開展,完成了內衣廠、天健市場、春雷路廣場等地的拆遷工作,1#工地、朝陽逸居已開工建設,原天健建材市場街亭游園規劃已完成。以故縣、小莊、涼水井村為示范,正積極、穩妥推進城中村改造工作。城鄉公路建設成績斐然,五年間,累計投資5500萬元,新修道路74公里,其中歷時兩年投資2840萬元的西環線竣工通車,總投資1400萬元的施東線、軍鶴線等市區主干道和鄉村道路相繼建成,實現了村村通的目標,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行城區計劃生育現居住地管理,成立流動人口協會,建立流動人口服務站,實現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從管理到服務的根本性轉變。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籌措資金311萬元,消除學校危房3336平方米,新建校舍7886平方米;全面完成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調整超編人員40人。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城鎮居民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做到了應保盡保。組織開展周末文化廣場活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