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位于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65公里,衛河蜿蜒縱貫全境,淇河沿西部邊界南流,處于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縣域面積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萬畝,轄5個鎮、2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489個行政村,總人口66.5292萬(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浚縣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鶴濮高速公路橫貫縣北,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城區道路寬敞,城容城貌整潔。
行政區劃
浚縣轄4個街道、6個鎮、1個鄉:
街道:黎陽街道、浚州街道、衛溪街道、伾山街道
鎮:善堂鎮、王莊鎮、屯子鎮、新鎮鎮、小河鎮、衛賢鎮
鄉:白寺鄉
歷史沿革
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著于世。商末浚地稱黎,屬畿內地。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為邶、鄘、衛三國,浚地屬邶、衛 。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東巡經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無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高祖初年置黎陽縣,屬魏郡。縣治在大伾山東北。此為浚地設縣之始。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殺楊廣后,擁兵十余萬至東郡,留輜重于滑臺,引兵北攻黎陽。徐世盇(懋功)據黎陽,避其鋒,棄黎陽城以固守倉城。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陽置通利軍,屬河北道。元初浚州改屬中書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屬大名路。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滿五千,改浚州為浚縣,編戶50里,屬北直隸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撫田文鏡奏請以河南省磁州換直隸省內黃、浚縣、滑縣以利漕運事獲準,浚縣改屬河南省衛輝府。民國二年(1913年)三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南省河北道。
1949年10月中旬浚縣民主政府改名人民政府,李參之任代理縣長,隸屬平原省安陽專署。全縣有503個行政村(602個自然村),劃為8個區。1952年10月撤銷平原省,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開辟浚縣大伾山風景旅游區。10月撤銷安陽地區,浚縣歸屬安陽市。1986年國務院批復省政府,將浚縣由安陽市劃歸鶴壁市。
自然地理
浚縣地處太行山與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地形地貌特點是“6架山,3條河,大小32個坡,西有火龍崗,東有大沙窩”。平原面積占82%,丘陵面積占18%。地勢中部略高,西、東部平緩,最高海拔231.8米。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7℃。境內河流總長435.5公里,分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流域。
浚縣物阜源豐,阡陌生金。石灰巖,大理石,頁巖,型砂,鈣基膨潤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開發前景廣闊。衛河,淇河,共產主義渠流經縣境,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紅棗,蘋果、蔬菜、畜禽等, 自古就有“ 黎陽收,顧九州”之稱。每年糧食產量在50萬噸以上,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優質小麥基地縣,優質種子基地縣,全國科技興農示范縣,國家扶持產糧大縣,國家級小麥原種生產基地縣,全國優質蜂蜜產品基地縣,全國秸稈羊示范縣,全國節水增產重點縣,2006年又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經濟發展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18億元,比2006年增長88.4%,年均增速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完成6 1.4 億元 , 增長257%, 年均增速29 %。 規模 以上工業增加值 完成53.5 億元, 增長161.9%, 年均增速21.2 %;實現利潤13.8億元, 增長229%, 年均增速26.9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達到2 6.9 億元, 增長105%, 年均增速15 .5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完成2.7億元, 增長137%, 年均增速18.8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達到13588 元, 增長100%, 年均增速14.9 %。農民人均純收入 達到8318 元, 增長102%, 年均增速15.1 %。 全社會用電量 達到6. 4 億 度,增長118% ,年均增 速16%,其中工業用電量 達到2. 8 億 度,增長176% , 年 均增 速22%。
浚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自古就有“浚滑收,顧九州”之說,為全國優質小麥基地縣、國家扶持產糧大縣、河南省養殖基地縣、農業結構調整先進縣、河南省畜牧強縣。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紅棗等。現有耕地92.7萬畝,人均1.52畝,其中水澆地面積占90%。糧食產量連續多年超過50萬噸。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優質小麥68萬畝、優質玉米26萬畝,糧經比例達到7:3。
目前,初步形成了農產品加工、能源化工、機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產業體系。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6家,環燕輪胎、淇雪淀粉、時珍中成藥、福祥防盜門、漢生手排面等均為知名品牌。2007年,全縣工業增加值完成30.7億元,增長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5億元,增長33.2%。二產占GDP的比重達到52.7%。引進市外資金12.1億元,共有在建項目68個,總投資33.5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9個,總投資16.7億元。一期投資5.1億元的淇雪玉米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項目,已征地340畝,正在建設廠房;總投資3億元的國能浚縣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建設項目,已并網發電成功;總投資1.5億元的安黎環燕輪胎有限公司技改擴建項目,總投資1.5億元的天龍實業有限公司建設項目,正在安裝調試設備。簽約項目33個,總投資22.8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個,總投資10億元。在談項目52個,預計總投資39.7億元。其中重點在談項目6個,總投資9.2億元。
非公有制經濟逐步壯大。全縣30個應改制企業基本完成改制。積極推進“鄉財縣管”,繼續深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調控資金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406個、民營企業103個,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5%。
招商引資
工業興鎮的突破口是招商引資。為了實現招商引資工作的新突破,小河鎮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解放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上。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帶頭抓,班子成員有三分之一的領導,一年中利用三分之二的時間去抓招商引資工作。他們發揚只爭朝夕的精神,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尋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并敢于走出去,勇于走出去,主動走出去,廣泛推介,廣交朋友。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去年12月份,鎮黨委書記呂有信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促成了山東菏澤光大公司在該鎮投資5300萬元的鶴壁紫豐瑞通糠醛化工項目的順利落地,為全鎮做好今年的招商引資工作增強了信心和決心。在招商引資工作中,他們本著跑不來資金跑項目,跑不來項目跑信息,跑不來信息跑感情的原則,經過千方百計,通過千辛萬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關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以百倍的信心,努力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同時,他們還依托現有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精心策劃包裝了一批大項目,爭取早立項、早落地、早見效;進一步用足用好國家有關政策,完善地方優惠辦法,拓寬投資領域,創造優良的投資軟環境;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勢,膨脹經濟總量,提升規模層次,創造優良的投資硬環境;采取產業招商、環境招商、以商招商、網上招商、親情招商等多種招商引資辦法,搭建好招商引資的平臺。2004年,小河鎮共招落地項目11個,達成合作意向9個,涉及總投資1.4億元。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浚北線、東上線竣工通車,鉅新線改建工程開工建設。城區供氣、供水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完成了衛水大道、云溪路和黃河路南段改造工程。深入開展小城鎮集中整治活動,城關鎮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大伾山景區獲首批全省“文明景區”稱號。全年全縣實現旅游直接收入889萬元,增長40.5%。
進一步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962人,其中安排下崗失業人員1573人。城市“低保”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養老保險金、城市“低保”金、失業金發放率均為100%。發放各類救助金258萬元,借糧100噸,建房417間。46萬農民參加合作醫療,占農民總數的77%,比上年提高8個百分點。3.9萬名特困群眾免費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3712名移民群眾解決了生產生活困難問題。
積極推進社會事業。國家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創建工作順利通過初驗;升入高校學生949人,居全市第一;被評為全省文化先進縣,“傳統廟會文化”被列入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
旅游資源
浚縣于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準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與城區聯為一體,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如今已經成為一處假日旅游,觀光覽勝的好去處。先后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臺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余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7月被國家旅游局公布為AAAA級旅游景區。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 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余處,漢唐古柏400余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風景區旅游觀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會使您回味無窮,流連忘返,優美的山頂風光又會使您如入仙境,飄飄欲仙。歷史上,有十幾位帝王將相親臨大伾山,一旦您踏入山門,您就會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間的王者之氣。在草叢石徑中,說不定,一不留神就會踩上某一位皇帝當年留下的足跡。大伾山又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了無數歷史名人或登臨高歌,或賦詩摩崖。千百年來,有王維、范成大、王陽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詩人墨客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名人大家的到來,極大的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并為其賦予了永久的魅力。
國家AAAA級景區,大伾山浮丘山風景區。有全國最早,北方最大”之譽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石佛就在大伾山東麓。大石佛鑿于十六國后趙主石勒時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據《浚縣志》載,大石佛系依佛圖澄之言而鑿。佛圖澄是天竺高僧,晉永嘉四年(310年)來中國傳教,以幻術騙取后趙主石勒信任。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西南),疆域轄今河南、山西、陜西等地,為十六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佛圖澄借助石勒勢力,大興佛寺。黎陽是后趙重邑,興佛寺當在其列。大石佛俗稱鎮河將軍。當時,古黃河流經大伾山之東,水患頻仍,為害黎陽甚烈。人民苦于水患,卻又無力抗拒。“鑿大石佛以鎮河”,迎合了廣大人民的宿愿。鑿石佛是一件浩大工程,后趙時期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1984年4月,國內一些專家蒞浚考察大佛,一致認定,浚縣大石佛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一軀大型摩崖造像。古時建樓保護,因佛像高于樓,故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稱,堪稱奇觀。
浚縣城隍廟位于浮丘山東麓(原教體局)北倚古城,東依大伾,西南環以古城墻。規模宏敞、布局嚴謹、巍巍壯觀。浚縣城隍廟創建年代不詳。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浚縣城隍聰正靈祐,詔封為“監察司民城隍聰正靈祐侯”弘治初年,浚縣知縣洪公重修廟宇。嘉慶四十四年(1565年),知縣魏澧捐俸鳩工重修。原城隍廟座北向南,山門四間,前為石砌臺階,階盡為神道,道旁多樹,道則有井,道盡有坊,坊橫額題“城隍廟”三字。正殿四間,抱廈四間。月臺前有御制碑亭,廳前有甬道。東西兩廊各十六間,左右塾南北各十間,戟門四間,向南為磚砌甬道,鐘鼓二樓東西翼之。新中國成立之后,大部分建筑漸次廢毀,廟址被縣教育局占用。現城隍廟南北長七十八米(自教育局南墻至北后樓后墻),東西寬七十一米(自浮丘勝跡坊至西屋后墻),廟內存西屋一棟、“重修城隍廟碑”一通、“重修城隍廟兩廊并二門各處工程邑賢侯布施碑記”一通,石柱四根。 浚縣城隍廟之所以馳名遐邇,相傳主要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此曾宿身幸免大難,為感恩下圣旨賜封為“都城隍”。因此,浚縣城隍廟具有獨特的意義。明清時期,浚縣及周邊地區老百姓十分信仰城隍神,每逢陰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五月十九的城隍壽誕日,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的祭祀,浚縣城隍廟內都要舉行盛大廟會活動。特別是城隍華誕,廟內張燈結彩、唱戲酬神、祭祀儀式尤為隆重莊嚴。在縣城服持者還要用花轎抬著城隍爺游遍四關四街,以報答城隍神護佑百姓恩德,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當時,此廟會規模大,范圍廣,人數多,香火很旺,其影響迄今源源不斷。
有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碧霞宮、千佛洞、天寧寺、恩榮坊等。今存縣城為明代所建,現有部分城垣,城內有清代民居。
人文風情
浚縣古廟會歷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會興起并逐漸發展。清康熙年間,浚縣古廟會已頗為興盛。清末至民國年間延續不衰。新中國建立后,政府揚其利,抑其弊,扶持改造古廟會,使其在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更大作用。1952年和1954年,浚縣人民政府曾兩次發出發展物資交流大會的通知。1958年集市貿易被取消,古廟會一度衰落。1961年開始恢復,到1965年逐漸達到原有規模。“文化大革命”期間,古廟會被視為“四舊”而加以限制。1976年初,浚縣革命委員會發布通告,取締浮丘山正月大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廟會得以恢復和發展。原有古廟會規模擴大,有些村莊起了新會。今全縣每年有廟會257起,三天兩頭有會。浚縣的古廟會不但多,而且規模大。浮丘山正月大會,會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趕會人數達二十余萬。
浚縣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古老的浚縣民間文化是構成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民族黃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民間社火是浚縣群眾性傳統娛樂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其歷史悠久,經歷了上古虞舜至周朝時期的孕育,東晉后趙時期的萌芽,明清時的成熟,以及新中國成立至現在的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
浚縣社火是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農閑時排練,逢年過節或重大喜慶時演出。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元宵節為傳統出會日。特別是元宵社火,觀者如云,熱鬧非凡。
浚縣現有各種民間社火組織60多家,每逢節日獲重大活動期間,大家齊聚一起,競相獻藝,場面熱烈,蔚為壯觀。但是隨著一些老藝人相繼過世,一些傳統的社火項目正面臨后繼乏人的危險,傳承變得越來越重要。
浚縣社火的傳統形式主要有舞獅、高蹺、秧歌、旱船、竹馬、龍燈、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頂燈、大頭舞、散河燈等。
名優特產
浚縣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工藝品久負盛名,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玩距今有1200余年的歷史,以種類繁多、造型奇特、風格各異著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均有收藏。石雕石刻業歷史悠久、名家輩出,能工巧匠曾參加過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會堂、南京中山陵等多處著名建筑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產品有牌坊、獅、羊、碑等50余種,遠銷國內外。工藝制鏡業發展迅速,擁有制鏡廠近百家,鍍鏡廠3家,日產鏡1萬余塊,年產值1億多元,產品遠銷內蒙、山西、陜西、河北、天津等十多個省市。主要土特產有小河白菜、新鎮韭菜、善堂花生大棗、王莊茄子、義興蔣燒雞、吳記花生米、王橋豆腐等。
特產泥咕咕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縣特產,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據《資治通鑒》記載,隋末農民起義時,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曾在古黎陽也就是現在的浚縣與隋軍大戰,不少將士和戰馬陣亡,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將士和戰馬,軍中一些心靈手巧的人就用當地的黃膠泥捏成泥人、泥馬表示懷念之情。這一技藝就這樣隨著歷史的發展延續了下來,流傳至今。主要集中在縣城東南的楊玘屯,楊玘屯名字來自隋唐之交在此屯軍的大將楊玘。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浚縣泥咕咕一般有四種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頭獅、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馬、小猴、豬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結合,有騎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鋼絲、彈簧,有活頭馬、活頭獅子等。藝人們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簡單。就地取材,把村邊的黃膠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幾遍,使其變得柔軟細膩,如面團一般。工具是一根竹棍兒,削成一頭粗一頭尖,用以雕畫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地花紋;再根據其形狀,在不同地部位打眼通孔,用嘴能吹出不同的聲音,群眾稱它為咕咕小哨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