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東區位于河南省中部。總面積103平方千米。總人口28萬人(2002年)。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漯寶鐵路橫貫全區,溝通京廣、焦枝兩大干線;國家二級干線公路許南公路穿越本區;全國大型鐵路貨場發送站之一--平頂山東站貨暢八方。郵電通訊設備先進完善,已進入國際國內自動網絡,程控電話可直撥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行政區劃
衛東區轄10個街道、1個鄉:
街道:東安路街道、優越路街道、五一路街道、建設路街道、東環路街道、東工人鎮街道、光華路街道、鴻鷹街道、黃臺街道、北環路街道
鄉:東高皇鄉
歷史沿革
1969年置衛東區,以捍衛毛澤東思想之意命名。1970年與新華區合并,稱中心區。1977年分置,仍稱衛東區。1993年9月東高皇鄉劃入后成今境。
經濟發展
2004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04916萬元,比上年增長2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30萬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44267萬元,增長23.1%;第三產業增加值54219萬元,增長19.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322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億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3200元.
農村經濟持續增長。上徐無公害果品基地、任寨和門樓張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通過省農業廳資格認證。金牛山石榴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奶牛養殖園區初步形成。完成荒山綠化和通道林400公頃,植樹造林工作獲市政府獎勵。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修建鄉村公路邊溝、護坡、防護墻總里程7.2公里,小流域治理面積1平方公里。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1983萬元,增長4.9%。
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全年工業增加值完成37505萬元,增長24.2%。企業改制取得新成果,市移交企業食品工業開發公司、市染料化工廠完成了改制任務。東亞家具鞋業城、工業品采購供應站等7個區屬企業實施了產權制度改革。鄉、街道企業鷹都水泥廠等4個企業也相繼改制。對已改制的企業依法進行規范完善,企業經營形勢明顯好轉。
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落實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快經濟發展的意見》。區政府出資130萬元,對納稅前10名的民營企業實行重獎。市場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平頂山貿易廣場、花卉大世界等品牌市場運營良好,勞動路農貿批發綜合市場、潤鑫鋼材市場建設全面啟動,魏寨舊貨市場、光華路農貿市場即將投入運營。
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取得新突破。組團赴杭州、上海等地進行招商活動,共引進資金72320萬元,落實招商項目59個,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9個。“舒萊”衛生用品擴建項目已建成投產,東方汽車城和勞動路農貿批發市場建成運營。投資4000萬元的制氫項目和投資4500萬元的三源繁榮街都市步行街等項目正在建設。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做好艾滋病普查檢測工作,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計劃生育綜合改革工作進展順利,計劃生育工作連續14年獲得省級先進。加強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全年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395人,安置“4050”人員就業1230人。
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穩步增長。糧、菜、果種植基地和畜禽養殖基地,年產糧食9517噸,蔬菜37727噸,水果569噸,肉蛋3212.7噸,鮮魚102噸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年創產值達11億元。生活服務和文化設施齊全。賓館、飯店、歌舞廳、影劇院、醫院、學校等星羅棋布,可容納3萬余人的平頂山市體育村設備一流。中原市場、人民市場、百貨商廈等大型現代化商場,與勞動路市場、大眾路市場、東安路市場等相結合,構成本區功能完善、輻射八方的開放型市場體系。轄區水、電、氣、熱供應充足,實現了集中供熱供氣,城區已建成11.8平方公里的無煙塵控制區。
區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的口號是:“只要你來投資,剩下的事情我們來做”。服務宗旨是:“公正、公平、廉潔、高效”,為外來投資者創辦各類企業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所有申報投資與建設項目審批、審核、辦證事項以及其他與投資者相關的服務事項,均一律在區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受理并代辦各類證件,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實行首問負責制和告知承諾制,具體內容是: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為投資者提供咨詢服務;受理投資者申請報告,并辦理相關手續;幫助投資者選址,對項目實施全程跟蹤服務;對申報材料完備的項目,在30個工作日內辦完本區權限內的各種開業審批手續;涉及上級有關部門審批的手續,在規定時間內由區對口部門完成轉報并辦理有關手續;涉及用地、拆遷、建設、消防、衛生、水、電、通訊配套等報批手續的,由區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協助代辦;申辦外商投資企業的,由中心協助代辦工商、稅收、海關、商檢、驗資、財政等審批手續。服務中心代辦相關手續,一律免收代辦費,涉及各單位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及上級政策規定的收費項目,按照最低規定標準收取。
地方特產
生產錦綸66浸膠簾子布為主導產品的特大型化纖企業,與美國杜邦、日本旭化公司并駕齊驅的世界一流企業。公司擁有資產23億元,職工8000余人。1991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全國123家特大型企業之一,1995年在國有企業500強評比中被評為“中國的脊梁”企業,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選入《中華之最榮譽大典》。1990年成為國家一級企業,并榮獲企業管理“金馬獎”。1995年順利通過ISO9000標準認證。
公司始終把設備管理工作作為企業主要工作來抓。有明確目標及長期規劃,建立了健全、精干、高效的設備管理機構和能及時完成維修工作的維修隊伍。認真貫徹執行《設備管理條例》、 《紡織工業企業設備管理制度》和河南省《設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結合ISO9000質量認證力求對設備進行全過程、全效益、全人員的綜合管理。設備檢修計劃完成率、準期率、合格率均達100%,設備完好率96%以上,設備故障率在1%以下。積極推廣應用計算機、網絡計劃技術、系統工程等現代管理方法及先進技術,取得顯著成效。強化備件管理,積極推進國產化工作,降低了維修成本。采用短訓班、大專院校代培、國外進修等成效。強化備件管理,積極推進國產化工作,降低了維修成本。采用短訓班、大專院校代培、國外進修等形式進行設備系統職工培訓。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基礎上,針對設備薄弱環節進行改造,1995年設備技改56項,增效3億多元。
幾年來,公司設備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生產設備連續15年安全、可靠、經濟、高效運行,無重大、特大設備事故,設備實際生產能力超設計15%,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神馬”牌簾子布榮獲省、部優和國家銀質獎、暢銷國內外。設備管理工作從1986年起,連續多年被評為平頂山市、河南省、紡織部設備管理優秀單位,1995年評為設備管理達標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