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縣,河南省濮陽市轄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邊陲,濮陽市北郊。地理坐標:東經114°47′--115°23′;北緯35°45′--36°05′。東與山東省莘縣毗連,南與濮陽市接壤,西鄰安陽市內黃縣,北靠南樂,西北隔衛河與河北省魏縣相望;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總面積8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2萬畝,總人口69.35萬人,轄3鎮14鄉,502個行政村。清豐縣版圖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總面積約8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73萬公頃,人均耕地1.3l畝。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編:457300 代碼:410922 區號:0393
行政區劃
清豐縣現轄5個鎮、12個鄉:
鎮:城關鎮、馬莊橋鎮、瓦屋頭鎮、六塔鄉、仙莊鎮
鄉:鞏營鄉、馬村鄉、高堡鄉、古城鄉、大流鄉、韓村鄉、大屯鄉、固城鄉、柳格鎮、雙廟鄉、紙房鄉、陽邵鄉
歷史沿革
漢置頓丘縣,唐大歷七年(772年)置清豐店。這里有個孝子張清豐,為人所仰。據《舊唐書·地理志》:“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闕,魏州田承嗣請為縣名。”
清豐古稱頓丘。唐大歷七年(772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表奏朝廷析頓丘與昌樂(今南樂)4鄉置縣,因轄境內有隋代孝子張清豐門闕,故名為清豐縣。清豐,唐代屬澶州,宋初沿舊制,崇寧五年(1106年)改澶州為開德府,清豐屬之。金初改開德府為澶州,后又改為開州,清豐屬之。元屬大明路開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清豐屬直隸省大名府。清沿舊制。民國初改屬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濮陽)。抗日戰爭時期,縣東為清豐縣,縣西為衛河縣,屬冀、魯、豫邊區。1949年8月,撤冀、魯、豫邊區建平原省,衛河縣并入清豐縣,屬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并入安陽專區,清豐屬安陽專區。1958年安陽專區并入新鄉專區,清豐屬新鄉專區。1961年新、安兩專區分治,清豐屬安陽專區。1983年9月置濮陽市,清豐改屬濮陽市。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優越,生產條件良好。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全年無霜期215天,年平均氣溫13.4℃,年均降雨量700mm。境內地勢平坦,主要河流有衛河、馬頰河、潴瀧河和第二、第三濮清南引黃工程,地下水源充沛。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礦井鹽和煤等,儲量豐富,質量上乘。

經濟發展
經初步核算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GDP)894505萬元,人均GDP12898元;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81807萬元;2009年共有全部工業企業1059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1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219236萬元。全部工業增加值467246萬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74632公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森林覆蓋率為16.7%。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等。土特產有皮毛工藝品、草辮制品、鬃、肉兔等,其中草辮制品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
農業基礎牢固,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屬典型的平原農業縣,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紅薯等,年糧食總產達49.8萬噸以上,曾被評為“全國500家產糧大縣之一”、“油料生產百強縣”、“全國夏糧生產先進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示范縣”,被農業部確定為“黃淮優質專用玉米優勢區”。“紅(辣椒)、白(食用菌)、綠(速生林)”三色農業發展迅速。辣椒種植面積達30萬畝,是豫北最大的辣椒生產基地;食用菌種植達200萬平方米,被命名為“全國食用菌優秀基地縣”,被科技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試點縣”;速生豐產林達26萬畝,被命名為“全省速生豐產林基地示范縣”、“全省平原綠化高級標準先進縣”。畜牧業蓬勃發展,牛飼養量達到5.5萬頭,生豬75萬頭,山羊62萬頭,家禽1500萬只。被評為“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2004年以來,先后引進資金26.5億元,項目462個,其中,超億元項目5個,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投資30億元的離子膜燒堿項目和投資5億元的醋酸乙酯項目先后戶清豐,在引資規模和質量上實現了新突破。累計投資3800多萬元,在縣城東南部高標準規劃建設了面積為5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實現了通水、電、路、訊、氣、排污等“六通一平”,并制定了零地價、零進入、零收費的“三零”管理政策,總投資3.3億元的恒立佳泰、中崎石油管具等6家企業入園發展,成為縣域工業經濟新的增長極。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近978家,其中新上投資1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365個,形成了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加工、醫藥化工、生物能源等支柱產業,是全省最大的高檔食用菌生產基地、大輸液生產基地、彩涂板加工基地,豫北最大的瓷磚、針紡制品生產基地。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近年來,累計投入6億多元,新修了文化路,人民路、西外環、北環路等8條城道路,縣城城區面積由8.5平方公里擴大到16.5平方公里;新建了綜合辦公樓、國稅局辦公樓、清華苑商住小區、金橋商業城、銀河山莊、垃圾中轉站、青少年活動中心等30余項市政工程,城市品位進一步提高;完成了第二水廠、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城網改造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完成了陽子線、清六線、清蘇線改造等縣域內11條主干道建設,“村村通”柏油路、農村通信網絡、農村電網改造等工程建設,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區人口達到8.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19.8%,被評為“全省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城鄉建設
城鄉建設步伐加快。以人民路為中心的縣城新區開發全面展開。縣城成功引接天然氣,日供氣能力達到2萬立方米。完成了文化路改造、國道106線唐莊至南樂段大修、省道吳黃線潮旺至內黃界改造公路等修建工程,農村電網二期改造工程順利通過省級驗收。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科技工作試點縣。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首次突破千人大關。被命名為全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對單拐革命紀念地的部分舊址進行修復和建設,并成功舉辦了濮陽市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活動。征收養老保險費1199萬元,爭取資金1858.6萬元,確保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金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的按時足額發放,實現了城鎮居民應保盡保,被命名為全省“再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交通通信
交通現狀: 交通運輸業發展平穩,全年交通貨運量227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59584萬噸公里,交通客運量209萬人,旅客周轉量12395萬人公里。
公路網發展迅速。境內公路總里程479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55.16公里。2009年,全縣國、省道公路線路年底到達數為104.237公里。其中,國道23.032公里,省道81.205公里。大廣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有國道106線穿過。現有農村公路總里程1046.8公里,其中:縣級公路7條,全長144.4公里,鄉級公路55條,全長321.5公里,村級公路592條,全長569.4公里,油田專用公路2條,全長11.5公里。全縣在17個鄉鎮客運站全部投入運營,共有12條客運線路,187輛公交車輛,進一步滿足了群眾出行需要。橋梁47座1433延米。
郵電通信:郵電通信業業務總量平穩增長。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466萬元,通信業務總量49881萬元。電話機擁有量291590部,移動電話2009年末達到247066戶。

衛生事業
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04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10個,鄉級衛生院17個,村級醫療機構1074個,民營醫院3個。 鄉鎮衛生院17個,其中,中心衛生院5個、一般衛生院12個;村衛生室875個;個體診所199個。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共10個,其中綜合醫院3個,中醫院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防疫站1個,衛生學校1個,衛生監督所1個, 120緊急救援指揮中心1個,新農合管理辦公室1個。
全縣縣、鄉兩級衛生人員總數為149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128人,占衛生人員總數的75.5%;其它技術人員167人,所占比例為11.2%;管理人員74人,所占比例為4.9%;工勤人員126人。全縣有病床952張,其中鄉鎮衛生院336張,全縣平均每千人口擁有病床1.43張。
全縣萬元以上設備共有240臺,總價值1837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設備4臺,50-100萬元設備6臺,50萬元以下設備230臺
教育事業
2011年,教育局啟動了新一輪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制定了每個鄉鎮保留一所初中,每8000人到10000人設一所成建制小學的編制規劃。目前,全縣有各級各類公辦學校211所,全縣教育系統現有在職教職工5596人。在校學生14余萬人,其中成建制小學178所,初中24所,高中2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學校4所,公辦幼兒園2所。各級各類民辦學校285所,其中幼兒園275所、小學8所、初中1所、高中1所。清豐縣現有普通高中3所(含民辦),在校生6880萬人,教師664人,2011年普通高中入學人數1739人。2011年普通高招全縣共報名3679人,比2010減少687人;本科上線1695人,比2010年增加316人,本科上線率46%,比2010年增加14個百分點。被市教育局命名為高中教學管理先進縣;全縣現有職業學校5所(含民辦),在職教師179人;清豐縣現有成建制小學185所(含民辦),教師3217名;初中25所(含民辦),教師1770 名; 2011年升入小學14771人;6-12周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12-14周歲適齡少年入學率為100%,小學輟學率為0.368%,初中輟學率為1.21%;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高1739人。止目前,已有9所中小學校成功創建市“標準化學校”,第三批申報19所,已通過市教育局驗收。全縣共有16所小學成功創建縣“示范性小學”。投資717萬,創建花園式學校50所。其中,城關鎮實驗小學等6所學校被命名為市級花園式學校,馬村鄉初級中學等44所學校被命名為縣級花園式學校。2011年投資450萬元,全縣“網絡班班通”聯網班數累計達到80%。
旅游文化
建設完成了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的圖書館新館,并投入使用。2011年,先后完成17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完善了配套設施。“兩館一站”和單拐革命舊址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公益電影放映隊設備先進,放映到每個行政村。2009年7月22日,我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公布為“中國孝道文化之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豐柳子戲”,應邀于2010年4月3日,赴河南淮陽參加首屆“中原古韻---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并廣受好評。
清豐縣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春秋屬衛,古稱頓丘,東漢末年曹操曾任頓丘令。隋朝出大孝子張清豐,唐大歷七年(772年),欽定更名為清豐縣,2009年經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清豐為“中國孝道文化之鄉”。清豐也是一個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暨冀魯豫軍區第一兵工廠曾設在雙廟鄉單拐村,鄧小平、宋任窮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領導抗日,單拐革命舊址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原紅都”。

清豐縣普照寺
景區景點
普照寺大雄寶殿:位于清豐縣城朝陽路中段,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豐亭:位于清豐縣城東北隅。因亭內有隋張清豐孝子祠碑而得名。張清豐祠碑是濮陽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碑原豎立在縣城南關外張清豐孝子祠前,因祠早年毀廢,1989年遷移于此,并修建清豐亭。清豐亭雖然體量不大,卻是清豐縣標志性建筑。2000年,張清豐祠碑被公布為濮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占地1867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0平方米。是抗日戰爭后期、解放戰爭初期(1944.9—1946.10)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分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暨軍區第一兵工廠所在地,是一代偉人鄧小平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黃敬、宋任窮、王宏坤、楊勇、蘇振華等領導同志生活戰斗過的地方。這里成功制造了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蓋亮號”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現陳列在中國軍博)。先后被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河南省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二期)、濟南軍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05年和2008年先后兩次獲得省文物局頒發的優秀陳列獎。
清豐古槐:武強鎮古槐,位于清豐縣紙房鄉武強鎮西古寺(今烈士祠)院中,該樹胸圍4.8米,直徑1.53米,枝下高 2米,樹高12米,冠幅東西14米,南北15.3米。南面一枝“文革”中毀掉。主干空,主枝干枯,次枝茂盛,樹齡無可考。
老爺廟古槐:位于清豐縣城西老爺廟前,該樹胸圍2.95米,直徑0.95米,樹高14米,覆蓋面積172.8平方米,主干稍空,主枝干枯,次枝生機盎然。原樹已歿,此為后生。相傳曹操、趙匡胤曾在原樹拴過馬。
生活習俗
飲 食:人們習慣一日3餐,早喝粥,午吃干(饃饃或撈面),晚喝湯。舊時群眾主要以紅糧(高梁)和糠菜為食,吃窩窩頭,喝稀粥,即使地主、富家也并非全年吃小麥;窮、富均以柴草為炊。建國后,群眾生活日益提高,尤其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后,群眾糧食以小麥為主,輔以玉米、小米、大米和豆類;燃料使用燒煤炭、液化氣、天然氣。
衣 著:舊時,一般群眾均穿棉土布,富貴之家穿綢緞。上層著長袍,平民穿短衣;權貴戴禮帽,百姓戴帽盔兒、裹毛巾;腳穿圓口或湖口布鞋。服裝花色單調,男性多著黑色、灰色和土色(鄉間稱“紫花色”)女性多著白色、黑蘭和鏤印花色。建國后,只有老年農民穿中式衣褲,一般人多穿“中山服”、“學生服”等。近來,干部、職工、青年學生穿西裝者漸多;土布被取代,花色、樣式日趨多樣化。
居 住:農村習居“三合院”。舊時房屋為厚坯墻,格子窗,兩開厚板木門。貧家多草房,富家多瓦房。瓦房結構習慣于重梁起架,3路檁、方椽、笆磚或圓椽、葦芭等,上為小蘭瓦,有功名的人家,瓦屋脊上安有“獸頭”,有的是五脊六獸。現在草房已很少見,多為瓦房或水泥捶泥頂平房;磚木結構,裝板門,兩開窗,小蘭瓦漸為大紅瓦、小紅瓦取代。近幾年,前出廈瓦房、樓房大興。
行 走:舊時行走,一般人靠徒步、騎毛驢,富人靠騾馬拉的轅車、輦車。建國后,自行車逐漸成為普通交通工具,爾今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汽車幾乎家家皆有,私家汽車愈來愈多。遠途旅行,多乘從汽車。
辦九兒:嬰兒出生第九日,親朋持禮祝賀。事主置辦酒席招待。賀禮為小米、白面、雞蛋、紅糖、衣料、衣被,舊時尚有手鐲、鎖兒、項鏈等。
慶 壽:老人誕辰,兒孫設筵祝福,以表孝思,年歲愈高,生日過得愈隆重。80歲生日最隆重,俗稱“慶八十“。是日,親朋晚輩向老人祝福,有的磕頭拜賀,事主則大宴賓客。
待 客:清豐人素來好客。平時來客,要敬酒、敬茶、舉坐或留餐;節日更為講究,煙、茶不必說,吃飯要論碗、動盤,近年來講炸、講溜,習慣擺有名堂的席面。
稱 呼:父、母呼“爹”、 “娘”(解放后有的呼“爸”、“媽”),祖父、母呼“爺爺”、“奶奶”,曾祖父、母呼“老爺”、“老奶”,兒女呼名字,或呼“小兒”、“妮兒”,父之兄 弟呼 “叔”,父之姐妹呼“姑”,母之兄、弟弟呼“舅”,舅妻呼“妗”,母之姐妹呼“姨”,姨之丈夫呼“姨父”。母之父,母呼“姥爺”、“姥娘”,父母之姑姑呼“姑奶奶”、“姑姥娘”,父母之姨呼“姨姥娘”。社會上,年長者呼“老大爺”、“老大娘”,一般人呼“大哥”、“大嫂”、“同志”等。舊時,女子婚后則隱其名,書面冠姓稱“氏”、如“張氏”、“李氏”,口頭按閨門排行稱“姐”,如“大姐”、“二姐”;解放后則呼姓道名。
地方特產
紅薯泥:是一道久負盛名的中州名菜,選用紅薯,白糖,山楂,玫瑰,桂花,青紅絲等原料。兌入香油烹飪而成。色澤晶瑩,甜香可口,營養豐富。
麥秸畫:產于河南清豐,麥秸畫是用普通的麥秸作原料,借鑒國畫、民間剪紙等表現手法,將麥秸剖開、燙平,剪刻結合,經染色、燙色、搶毛、撕毛等工藝制成。題材有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田園山水、古今人物等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構圖、造型已由平面向 立體發展,制成各種圖案的麥秸盒,做工精巧,色澤鮮明,頗得中外人士好評。
辣椒:金秋送爽拂碩果,椒鄉椒紅迎嘉賓。2007年9月28日上午,在譽滿中原的孝道之鄉、中國辣椒第一縣---河南省清豐縣,2007中國·清豐辣椒文化節正式開幕。其主題是:立足清豐,面向全國,以椒為媒,廣交朋友;依托辣椒基地,弘揚辣椒文化,攜手各界精英,共譜辣椒產業發展新篇章,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