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濱區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河南、陜西、山西三省交界處,素有“黃河金三角”之稱,周邊有運城、洛陽、鄭州、西安等大中型城市,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縣級行政區,隸屬三門峽市管轄,是三門峽市唯一的市轄區,也是三門峽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湖濱區總面積164平方公里。 轄3個鄉、48個行政村,7個街道辦事處、40個居委會,總人口33.22萬人,其中城市人口21.3萬人。
行政區劃
湖濱區轄7個街道、3個鄉:
街道:湖濱街道、前進街道、車站街道、澗河街道、大安街道、會興街道、崖底街道
鄉:交口鄉、磁鐘鄉、高廟鄉
歷史沿革
北隔黃河與山西省平陸縣相望,西、北、南三面為黃河和青龍澗河環抱,狀若半島,又因瀕臨三門峽水庫,故名湖濱。
1956年興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設三門峽工區。1957年改設三門峽市。1986年升為地級市時改為市轄區。
自然地理
湖濱區地處中緯度內陸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2℃,降雨量550—800毫米。每年冬季成千上萬只白天鵝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到這里棲息越冬,潔白美麗的白天鵝、碧波蕩漾的黃河水與深沉厚重的黃土高坡融為一體,形成一道靚麗獨特的風景。因此,湖濱區被譽為——“天鵝之城”。
周邊地區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產共66種,占河南省前三位的有31種,潛在經濟價值達3000億元。已開發利用的27種,其中黃(黃金)、白(鋁)、黑(煤炭)是三大優勢礦產資源。水力、電力、煤炭等能源供應充足,形成五大工業基地:一是能源基地。黃河年過境水量300億立方米。止2004年全市電力裝機容量已達154萬千瓦,2005年將達到256萬千瓦。全區企業生產、生活用電暢開供應。二是煤化工基地。煤炭生產能力為年產1400萬噸。三是黃金生產加工基地。黃金年產量在40萬兩左右,位居全國第二。四是鋁工業基地。鋁礬土資源十分豐富,目前電解鋁生產能力22萬噸,氧化鋁生產能力在220萬噸以上。五是林果生產加工基地。三門峽是全國著名的蘋果產區,利用豐富的果品資源,建成了一批果汁、板材企業。土特產種類多、品質好,蘋果、大棗、木耳、食用菌等久負盛名。
經濟發展
2004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5.3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76億元,增長10.7%;第二產業增加值4.09億元,增長26.2%;第三產業增加值10.5億元,增長10.7%。財政一般預算收入0.71億元,一般預算支出1.3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6.6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92萬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741元,人均生活費支出2150元。
主導產業優勢。強力實施“工業富區”、“開放帶動”發展戰略,以湖濱果汁有限公司、河洛中密度板有限責任公司等骨干企業為龍頭,突出發展以果品、板材兩大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貿易型特色工業,形成了“果品—果汁—軟包裝飲料”果品產業鏈、“速生林—板材—中高檔家具”林板加工一體化產業鏈、“草—牧—肉蛋奶—食品加工”畜牧產業鏈、“無公害蔬菜—標準化加工—包裝配送”蔬菜生產銷售一體化產業鏈為主的產業格局。湖濱果汁有限責任公司、產品暢銷美國、日本、德國、加拿大、南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同行業中位居第三。2002年遠渡重洋在美國打贏了反傾銷洋官司,2003年跨出省外在山西、陜西新建果汁、果渣加工企業3個,2004年跨出國門成功在新加坡上市發行股票。“湖濱果汁”被授予中國馳名品牌,河南省名牌產品和名牌保護產品。與新加坡合資興建的新湖濱發展有限公司現擁有10條果渣飼料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10萬噸,居全國第一。中密度板公司年生產能力達11萬立方米,位居中西部第一。
工業園區紅紅火火。湖濱工業園區規劃面積8000畝,緊鄰城區和高速公路出入口,鐵路、國道、省道、高速公路交匯而過,青龍澗河從園區內流過,高壓輸電線路也從此經過,水、電、路等基礎條件優越。2003以來陸續有格瑞特軟木地板項目、新湖濱輕鋼結構項目、順天彩印包裝項目和汽車座椅調節器項目等18個項目進入園區開工建設,總投資達8.44億元。我們力爭在3至5年內,將湖濱工業園區建設成為環境寬松、設施齊全、規劃合理、生態和諧的以發展新型建材、機械制造、輕紡工業、電子工程、生物制藥、食品加工等六大類產業為重點的現代化工業群。5至10年內,建成“金三角”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規劃建設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等高新產業園,實現基礎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型。使湖濱工業園區成為全區經濟集聚區、活躍區和帶動區。
項目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建設年”活動卓有成效。全年吸引內資11.8億元,超任務264%。新上、續建項目66個(其中新上56個),總投資11.3億元,其中已建成44個、總投資4.5億元,在建22個、總投資6.8億元,1000萬元以上項目18個。正在前期運作的項目有11個,總投資24.6億元。特別是一批投資3000萬元以上大項目的成功引進,使全區經濟結構明顯改變,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奠定了區域經濟大發展的基礎。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加強幫扶解困工作,社會保障逐步完善。城鎮新增就業4844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36人,“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1132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全區外出務工人員達3200余人。全區“低保”對象8923戶、23611人全部實現應保盡保,農村特困救助對象773戶、2573人救助金按時發放,農村義務兵家屬優待金全部兌現。認真落實信訪各項制度,集中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和群體性事件,加大司法調解力度,調解率和調成率分別達100%和99%。
基礎設施
區位交通優勢。境內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鄭西客運專線貫穿東西、209國道、三(門峽)洛(寧)公路縱穿南北,東距洛陽機場115公里,西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220公里,北據運城機場約50公里。黃河水運直達潼關,區域內城鄉公路連接成網,IP寬帶覆蓋全區,通訊設施先進,信息聯絡便利,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工業城市。
在2003年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基礎上,圍繞“建造園林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的目標,拉大城市框架,擴張城市規模,完善服務功能,加大美化力度,建成花園式示范社區28個,占70%;市區南山北嶺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成為市區的兩道綠色屏障;三門峽廣場、湖濱廣場兩大休閑廣場,上村、交口等四個垂釣中心,以及陜州公園(陜州風景區)、虢國公園(植物園)等,為城區居民和外來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經過青龍澗河治理,城市常年水面將達5000畝,森林覆蓋面45%以上,呈現出“南山北嶺披綠裝,三河兩岸盡春色”的誘人景色。使湖濱區成為品位高雅、市民文明、最宜人居的國家園林城市,成為中西部地區物資流、信息流、人才流、資本流競相追逐、交匯的洼地和平臺,成為輻射功能強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旅游資源
現存文物古跡30余處,其中,4A級旅游景區1處,3A級景區3處,2A級景區8處,珍貴文物1.7萬余件。西安秦始皇兵馬俑聞名海內外,然而三門峽虢國車馬坑比兵馬俑還要早600年。2003年虢國車馬坑博物館榮獲“全國十大精品博物館”稱號。陜州城遺址內的古建筑寶輪寺塔,是我國現存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比北京天壇回音壁早358年。
三門峽黃河大壩1960年建成蓄水,為世界上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混水發電提供了成功范例。屹立于滔滔黃河中的中流砥柱,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每年蓄水期間,庫區水面清澈遼闊,可乘船飽覽黃河兩岸風情;開閘放水時,濁浪排空,猶如萬馬奔騰,可感黃河的神奇與博大。近年來,江澤民、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先后來此視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