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縣地處河南省東部,隸屬于商丘市,轄8鎮12鄉,545個行政村,耕地87萬畝。睢縣是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200多年的歷史孕育了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從古至今出現過很多歷史名人,是袁可立、李汝華、蘇金傘的故鄉。面積920平方千米,人口82萬人。
行政區劃
睢縣轄8個鎮、12個鄉:
鎮:長崗鎮、平崗鎮、周堂鎮、蓼堤鎮、西陵寺鎮、城關鎮、潮莊鎮、尚屯鎮
鄉:后臺鄉、河集鄉、孫聚寨鄉、白樓鄉、河堤鄉、白廟鄉、胡堂鄉、尤吉屯鄉、董店鄉、澗崗鄉、匡城鄉、城郊鄉
歷史沿革
遠古時代睢縣地區就有人類活動。據古籍記載,夏商時期睢縣在豫州境內,周代屬宋國。秦統一中國,廢分封,行郡縣,開始于此地置縣。初建縣城于承匡(即今匡城鄉所在地),后因承匡地勢低洼,改建于襄陵(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陵墓),因名襄邑。漢因之三國魏封陳留國,轄襄邑。西晉相沿。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襄邑屬宋州(今商丘縣)。隋煬帝大業初年改屬梁郡(今開封市)。唐代襄邑先后屬杞州(今杞縣)、宋州。五代至北宋均屬開封府。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建襄邑為拱州。宋室南遷,金改拱州為睢州,以境內有睢水,故名。所在襄邑縣,領考城、柘城2縣。元代睢州,仍領考、柘2縣。明洪武初裁襄邑縣入睢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屬歸德府(今商丘縣)。不再領縣。清代沿襲明制。1913年改睢州為睢縣。1936年2月睢縣、寧陵合并,改置葵丘縣,未幾行政院令暫緩實行。1944年8月,在中共領導下,睢縣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1946年于縣西北部置睢寧縣。1948年10月全縣解放,睢寧縣并入睢縣,屬河南省商丘專區。1959年商丘專區并入開封專區,睢縣屬開封專區。1961年商丘地區恢復,轄睢縣至今。
經濟發展
2009年,睢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億元,增長9.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7億元,增長12.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2.32億元,增長29.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億元,增長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1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4083元,增長8%。相繼榮獲“中國綠色名縣”、“中國著名文化旅游縣”、“全國‘五五’普法中期先進縣”、“河南省綠化模范縣”、“河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河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河南省平安建設先進縣”、“河南省農民負擔管理工作優秀縣”等榮譽稱號。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8.2億元,增長32.2%。糧食總產達47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夏糧總產31.8萬噸。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發展優質小麥3萬公頃、高蛋白玉米6600多公頃、優質棉1.2萬公頃,已建成9大無公害基地和專業生產基地50個。全縣畜牧產值完成9.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8.5%。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連續5年奪得省“紅旗渠精神杯”,省級平原綠化高級達標成果進一步鞏固提高。扶貧開發、以工代賑、黃淮海開發等一批農業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農村道路、電力、通訊、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增長25%,農民負擔同比降低66%。
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工業總產值完成42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4億元,增長10%。恒興紙業發展較快,完成銷售收入3億元,實現利稅3600萬元,完成稅收1100萬元。投資近3億元的10萬噸液體包裝紙生產線和1.5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完成。30萬噸楊木化機漿生產線項目與加拿大貝祥投資集團、天柏漿紙公司、美國IP紙業集團等外商確立了合作意向。城北工業基地建設區內主干道路建設完工,廠房和供電設備、通訊設施及相關輔助工程正抓緊推進。企業改革穩步推進。機械廠、棉織廠、化肥廠、五金廠等工業企業破產改制進入資產清算、職工安置階段;酵母廠由上市公司湖北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整體收購。
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全年共引進項目311個,實際到位資金19.5億元。外貿出口保持大幅增長,全縣完成自營出口創匯180萬美元,增長39.5%;實際利用外資400萬美元,增長90.5%。新上1000萬元以上民營企業項目10個。全縣民營企業共實現稅利2778萬元,增長10.5%。
財貿金融工作成效顯著。全縣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101萬元,增長28%。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活,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8億元,增長14.9%。糧食、供銷、物資、煙草、商業、鹽業等經濟效益均有所好轉。全縣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達19.29億元,比年初增加2.56億元;貸款余額19.1億元,增加1.63億元。
基礎設施
睢縣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程控電話總容量為10萬門,全縣裝機總量達64500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城鄉電網已全部改造,現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供電能力達83000千伏安;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近年來,先后修建了“睢州大道”、“鳳城大道”、“世紀大道”等7條城市干道,建成了新世紀公園、湖濱廣場一批城市基礎工程,完成了行政區的整體北遷,以北湖為中心的新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按照新的城市規劃設計,睢縣老城將逐步改造成商貿居住區,新城將建成政治文化旅游區,城北將開發為工業園區。北湖風景區及生態旅游觀光項目開發成功后,將在中原地區形成一個集水上娛樂、水上運動、旅游觀光、度假休閑為一體的新亮點。
交通運輸
睢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西距省會鄭州市145公里,東距京九、隴海兩大鐵路交匯處商丘市60公里,北靠連(云港)霍(爾果斯)高速公路、隴海鐵路和301國道,距高速公路入口僅10公里,鄭(州)--永(城)省級公路貫穿全境,交通運輸四通八達。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建立縣級占補平衡項目庫和補充耕地儲備庫,全縣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5.72萬公頃以上。加大養老保險金和失業保險金的征繳力度,確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失業金和離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的足額發放;努力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機會,再就業率達到54%。全縣擁有各類學校394所、教職工760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睢縣高級中學被評定為省級示范性高中,縣回族高中被評定為市級示范性高中,縣職教中心被認定為全國重點職業中專。全縣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22個,引進推廣新成果、新技術12項、新品種31個,申報(授權)專利5件;獲市科技成果獎1項,省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及高新技術產品各2個,培育發展民營科技機構18個。公共衛生防護體系不斷健全,全民衛生健康意識明顯增強。年末共有衛生機構29個,實有病床床位1338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117人。有線電視網絡覆蓋率達到42.5%了。

袁家山望月臺
旅游資源
近幾年來,睢縣人民以爭創“優秀旅游城市,優秀園林城市”為動力,不斷開發潛在的旅游資源,現已形成精品旅游線路。北線有中原四大名寺之一的白云寺、王伯黨墓、睢杞戰役烈士陵園、神秘秀麗的北湖;東線有古色古香的明清一條街,明末兵部尚書袁可立的別墅建筑群袁家山(呂祖廟)、袁家山內重建的寶墨亭;南線有唐宋時期的無憂寺塔、圣壽寺塔;西線有湯文正公母親賢良祠、睢杞戰役戰場遺址、周龍崗文化遺址。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筑群道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家山建成后,數百年來的府州縣地圖均有登錄。清初《道藏輯要·在陸肇祥》所載:“襄邑(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飛現云中。前后壁之間,留題圣跡頗多。……而晚尤愛道,故于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至今靈應昭然焉。” 袁家山建于明代天啟末年(1627年)袁可立致仕之后。“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歷中外,逮乞休歸田,筑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余里,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袁可立四世孫《袁任墓志銘》)。袁家山的建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袁可立乘艦船出海與后金軍(一說倭寇)作戰,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昏暗中恍惚呂洞賓現身于袁尚書面前,袁尚書禱告保佑,煞時風平浪靜,一仗取勝。袁尚書歸里后大興土木,仿照自己打造的大型船艦形制,取蓬萊閣側險之勢,建袁家山以還原。由于建在水中,地勢頗高,世稱袁家山。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后建望月臺,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州范陽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復于廟外依山傍水,植桃柳數百株",有詩賦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當年之盛。昔日的袁家山道場每年農歷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尚有規模盛大的廟會,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呂祖誕辰日禮節最盛,吸引著周邊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王鐸《甘露臺》、田蘭芳《逸德軒文集》、狀元彭定求《道藏輯要》、總統徐世昌《晚晴簃詩匯》等文獻均有明確記載。
睢縣榮譽
2000年,睢縣北湖被河南省旅游局批準為省級旅游景區,使睢縣有了“中原水城”的美譽。2008年11月,北湖景區被河南省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準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1994、1995、1996年,在這里相繼成功舉辦了河南省青少年劃船運動會、全國青年皮劃艇錦標賽和全國皮劃艇錦標賽。目前北湖是河南省水上體育運動訓練基地。
2007年7月睢縣成功承辦2007年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央視《藝苑風景線》在睢縣舉行“情系中原水城”大型文藝演出。
2007年8月13日睢縣榮獲“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縣”稱號。
2008年9月睢縣成功承辦2008年國際鐵人三項洲際杯賽暨全國鐵人三項冠軍杯系列賽。
2009年6月份睢縣成功舉辦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同年11月27日至29日,國內首次舉辦的冬泳文化節在睢縣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