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位于河南省中部,黃河南岸。屬于河南省直管縣級行政單位,在許昌東,下轄7鄉5鎮,總面積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萬畝,人口62萬人。 鄢陵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距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新鄭國際機場70公里,311國道橫穿東西,219省道縱貫南北,蘭南高速、許亳高速也從此經過。
行政區劃
鄢陵縣轄5個鎮、7個鄉:
鎮:安陵鎮、馬欄鎮、柏梁鎮、陳化店鎮、望田鎮
鄉:張橋鄉、南塢鄉、陶城鄉、只樂鄉、大馬鄉、彭店鄉、馬坊鄉
歷史沿革
上古時曾為“妘姓之國”,是祝融氏后代聚居之地。周武王伐紂滅商后,封陸終四子求言(會人)于鄰,別封于鄢,始稱鄢國。春秋(公元前769年),鄭滅鄢,廢國為邑,稱鄢陵,屬鄭地。戰國(公元前375年)韓滅鄭,鄢隸屬韓國。魏惠王(公元前365年)從山西遷都大梁(今開封),取鄢屬魏,改名安陵。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秦公孫壯率師筑安陵城(今城西北古城)。秦實行郡縣制。鄢陵屬潁川郡。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鄢陵縣,屬豫州潁川郡,漢武帝時,改屬陳留郡。王莽實行“新政”,改鄢陵為左亭,更潁川郡為左隊郡。東漢屬豫州列史潁川郡,三國屬豫州潁川郡,南北朝屬豫州潁川太守,北魏屬司州潁川郡,東魏屬鄭州許昌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鄢陵縣,其地并入許昌縣。隋開皇七年(587年),復置鄢陵縣,治所今縣城,屬許州,初劃城池。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屬洧州。隋大業三年(606年),復屬潁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又屬洧州。貞觀元年(627年)廢洧州,鄢陵改屬河南道許州。五代十國、后梁屬汴州。后唐屬許州,后晉、后漢、后周均司開封府。北宋,屬京畿路開封府,為畿縣。金屬南京路開封府。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汴梁路。明清屬河南省開封府。1912年廢開封府,隸豫東道,1913年屬開封陳許道,1914年屬開封道,1916年屬豫東道,1924年復屬河南省,1932年改屬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許昌)。1945年7月置鄢扶縣抗日民主政府。1947年10月建立中共鄢扶縣委、縣民主政府(治所扶溝),屬豫皖蘇邊區五專署。1949年3月,改屬河南省許昌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屬許昌專區,1986年屬許昌市。

經濟發展
200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5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15%、26%和12%。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經濟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5億元,增長85%。全縣確定的41個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28.1億元,本年完成投資5.84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98%。通過形式多樣的招商活動,引進各類招商項目122個,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52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28個。全年招商引資額突破10億元。
工業經濟主導地位初步確立,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全縣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億元,比上年增長51%,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53%。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41.1億元,增長41.7%,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達74.1%。縣城東區入駐企業33個,固定資產投資超過4億元。九發工業園、馬欄工業小區、縣東區3個工業基地競相發展,花都紡織、同舟紡業、萬發棉業、萬翔綸纖、姚花春酒業等一批骨干企業生產經營良好,振德敷料、永興九發、合花紡業等一批工業項目相繼落戶鄢陵,惠隆蘆薈、西洋復合肥等一批新項目即將開工。工業已成為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龍頭。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42.2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夏糧單產478.1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花卉面積達2.55萬公頃,產值13.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進展,龍頭企業發展到50個。畜牧業產值達到13億元,增長12%,占農業總產值的34.2%。生態旅游品牌效應彰顯,花都溫泉、陽光旅游等一批新景點即將竣工和投入運營,成功舉辦第四屆花博會。大力發展農村勞務輸出,在外務工人員達14萬人。特色經濟進一步凸顯,被確定為“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縣”。
財政收支結構明顯改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1.2億元,比上年增長59.9%(扣除農業稅后)。其中,工商稅收完成4600萬元,占收入總量的38.3%,收入質量明顯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縣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23.4億元,增長14.4%;各項貸款余額21.3億元,增長9.9%。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道路四通八達,供水充足,園林綠化與環境保護優良,中原國際大酒店、花都莊園等涉外賓館,環境優雅舒適;在縣城311國道兩側,建有2.5平方公里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內水、電、路、通訊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是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理想場所,目前區內已引進項目86人,投資總額達3.6億元。城區南建立了大型箱包生產加工園區。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北環路、南望路、欄桂路和工業園區道路建成通車,許尉高速、彭逍路建設進展順利。全縣新建公路里程達136公里,總投資2.25億元。花都風情商業街、乾明寺路商貿街、梅苑新村建設步伐加快,翠柳路貫通工程開始啟動,東區綜合服務功能日益完善。對縣城區和縣域主干道兩側進行集中整治,小城鎮建設快速發展,中心集鎮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社會事業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面實施科教興縣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年共實施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技項目34個,科技進步貢獻份額達到46.5%。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及時足額發放,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不斷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1億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29元,增長15%。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全面實施企事業單位改革,鄢陵賓館成功拍賣,北方花卉集團順利改制,花都莊園掛牌出售,公療醫院與上海康軟信息技術公司合作經營,教育、衛生、商業等領域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落實糧食直補、調減農業稅等各項惠民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城鎮“三改”、農村信用社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順利實施。
產業發展
鄢陵地處中原腹地,是國家確定的糧食基地縣、優質棉基地縣、全國產棉大縣和秸稈養牛示范縣。鄢陵花卉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素有“花都”、“花縣”之美稱,享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盛譽,是我國“南花北移、北花南遷”的天然訓化基地。近幾年來,把花卉園藝業作為振興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全力實施“以花富縣、依花名縣”戰略。目前,全縣花卉種植面積已突破50萬畝,總產值7.8億元,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花卉生產、銷售集散地。
鄢陵縣是一傳統的農業大縣,長期以來,農民以種植糧棉為主,隨著農產品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糧棉大縣的優勢逐漸失去,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勢必行。鄢陵發展花卉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有良好的種植花卉的地理氣候,適宜南北方各種花卉的生產種植,自古就是南、花北移和北花南遷的理想場所。二是種植花卉歷史悠久,農民有種植花卉提優良傳統和豐富經驗。三是發展花卉有良好的現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農民種植花卉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花卉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花卉業效益迅速增長。四是花卉為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花卉業是世界公認的20種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地建設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和文明城市步伐的加快,使社會對花卉消費的需求猛增。特別是國家神話西部大開發,把退耕還林、還草作為建設重點,更為發展花卉定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鄢陵的優勢在花卉,特色在花卉,潛力也在花卉。
鄢陵縣委、鄢陵縣人民政府把花卉生產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重大戰略部署,精心策劃,強力推進,抓品牌,創效益,使鄢陵成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樹的故鄉,鳥的天堂。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1.6%,于是,“江北花卉數鄢陵”聞名遐邇,平原綠化叫響神州,國家林業生態網絡建設試點縣在這里命名,國家林木無性系快繁基地在這里開創。
繼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后,第四屆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暨鄢陵生態旅游節將于2004年9月26日在鄢陵國家花木博覽園隆重開幕。主題為“綠色·人文·環境”。花博園在原有博覽會展區、臘梅文化展示區、名優花木示范區等13大功能區的基礎上,對園內景點設施進行了不斷完善、提高和新景點、設施的開發建設,投資建成了面積3200平方米的大型高標準室內展廳,花博園的花木展示、市場交易、生態旅游和科研開發等綜合功能將得到充分體現。
旅游文化
鄢陵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約8000年前,先民們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為鄢國,東周周平王初改為鄢陵,漢初置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鄭伯克段于鄢、晉楚鄢陵之戰、唐雎不辱使命,李白訪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歷史事件均發生于此, 文物古跡遍布,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操議事臺,曹彰墓、許由隱耕處、許由墓、醉翁亭碑、興國寺塔、甘羅古柏等。 周為鄢國,東周平王初改為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
鄢國故都,鄢陵旅游資源豐富,文物古跡遍布。主要有許由隱耕處、許由墓、尹宙碑、醉翁亭碑、乾明寺隋、興國寺塔、甘羅古柏、曹操議事臺,曹彰墓等。鄢陵縣花卉、花木產業正以她獨特的美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朋友,鄢陵花卉產業以“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為媒介,向世界各地傳播著她的魅力。來到鄢陵這塊肥沃而嬌美的圣地,既有踏入天堂之絕美,又有親切自然之溫馨。我們時時刻刻歡迎四海賓朋游中原萬畝綠海,賞鄢陵七彩花博……
旅游景點是曹操議事臺、興國寺塔等。 鄢陵物華天寶,文化底蘊十分豐厚。這里既有許由隱居牧耕的古老傳說、鄭伯克段于鄢的歷史記載,又有唐雎不辱使命的留風遺韻。其花卉種植歷史悠久,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素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美譽。這里地處亞熱帶和北溫帶的過渡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泉甘土肥,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是我國“南花北移、北花南遷”的天然馴化基地。早在盛唐時代,鄢陵境內就出現了大型綜合園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時期更有皇家園林在此落戶。李白、蘇軾、范仲淹等歷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蒞鄢尋古賞花,留下千古傳誦的絕唱。清代詩人汪琬曾有詩云:“鄢陵野色平于掌,也有江南此景無”。
鄢陵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境內文化遺址眾多,有乾明寺、許由墓、尹宙碑、甘羅柏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鄢陵旅游業發展迅速,以發展花卉苗木為主的生態旅游資源,已建成了“鄢陵國家花木博覽園”、“花都莊園”、“花都溫泉度假區”、“陽光生態旅游度假區”、“花鄉農家樂”、“中國臘梅園”、“花卉長廊”、“千畝蓮池賞荷園”、“萬畝櫻桃園”、“陳化店茶文化一條街”等精品景區景點。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暨生態旅游節期間,游人如織,盛況空前。如今,鄢陵被譽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樹的故鄉,鳥的天堂!
景區景點
許由墓:在上古的堯舜時期,在今天的中原腹地許昌市,有一位高士叫許由,是昆吾族部落的首領,也是今天的許姓開姓之祖,據記載許由帶領著他的部落族人主要在今天的許昌市鄢陵縣和登封市的箕山一帶生活。他以農耕而食,重義輕利,從而廣有賢名,堯帝知道后,要把君位讓給他,許由不愿做官,就逃到箕山下隱居起來,堯又請他做九州長,他又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愿聽到這種話,最后堯才把君位傳給了舜,幾千年來,堯舜禪讓的千古美談,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許由其人也被后人尊稱為隱士鼻祖!
鄢陵乾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城西北隅。乾明寺舊址,始建于隋仁壽四年(604年),北宋重建明代重修。從塔的結構和形制看,為北宋中晚期建筑。六角十三級樓閣式磚塔,高約38米。下為青磚塔基,塔每層檐下均砌磚斗拱,并辟有券門,假窗和佛龕,塔內有臺階可供攀登。第二層塔身嵌塔銘,第三層塔身一周嵌琉璃佛像雕磚8塊。塔頂為銅質寶珠塔剎。塔前有明隆慶元年(1567年)碑刻1通。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尹宙碑: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漢故豫州從事尹君之銘”。刊于東漢熹平六年(177)。碑額篆書,已斷裂,僅存“從”“銘” 2字碑高2米,寬0.93米。元代皇慶元年(1312),鄢陵縣達魯花赤修孔廟時在洧川發現,移置孔廟內,不久又沒入土中。明萬歷 (一說嘉靖)年間洧水泛漲岸崩而石復出,重置于孔廟。
臘梅:是我國特產的傳統名貴觀賞花木,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和豐富的蠟梅文化。唐代詩人李商隱稱蠟梅為寒梅,有“知訪寒梅過野塘”句。《姚氏殘語》又稱蠟梅為寒客。蠟梅花開春前,為百花之先,特別是虎蹄梅,農歷十月即放花,故人稱早梅。蠟梅先花后葉,花與葉不相見,花開之時枝干枯瘦,故又名干枝梅。蠟梅花開之日多是瑞雪飛揚,欲賞蠟梅,待雪后,踏雪而至,故又名雪梅。又因蠟梅花入冬初放,冬盡而結實 伴著冬天,故又名冬梅。
興國寺塔:位于鄢陵縣城南5公里馬欄鎮,以寺而故名。塔坐北向南,西臨洼地,東臨新建興國寺南墻,南臨大路,北為民房,此塔建于宋太平興國年間,在北伐戰爭時期,塔的第六層被奉至軍閥部隊用迫擊炮擊毀一部分,至1937年寺廢塔存。1963年河南省文物局撥款進行了局部修復。1989年省文物局又撥款對塔基進行了加固加寬擴大為3米。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