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位于河南省中部,隸屬省會鄭州市,東接古都開封,西鄰省會鄭州,土地總面積1416.6平方公里,總人口68萬人,轄11鎮6鄉,431個行政村。中牟縣位于黃河之濱,為華夏文明最最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悠久而燦爛,留下眾多文化古跡。據 1984 年文物普查,全縣古文化遺址百余處。主要有業王瘸崗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后魏桐樹崗的仰韶文化遺址,八崗老寨的龍山文化遺址。
行政區劃
中牟縣轄3個街道、15個鎮、1個鄉:
街道:青年路街道、東風路街道、廣惠街街道
鎮:韓寺鎮、官渡鎮、狼城崗鎮、萬灘鎮、白沙鎮、鄭庵鎮、張莊鎮、黃店鎮、大孟鎮、九龍鎮、雁鳴湖鎮、劉集鎮、八崗鎮、姚家鎮、三官廟鎮
鄉:刁家鄉
建置沿革
周元王六年(前 476 )置中牟邑 ,中牟城北五里有牟山,高僅丈余,綿延數十里。據《大清一統志》:“邑之得名于此。”高祖十二年(前195),單父圣封中牟共侯,為侯國。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廢侯國為中牟縣。屬河南郡。東漢、曹魏因之。西晉(265—317 年)中牟屬滎陽郡。懷帝永嘉四年(310 年)后,淪于十六國中的前后趙等國。南朝宋,北魏仍屬滎陽郡。 東為天平初(534 年)為廣武郡治所。北齊天保七年(556 年),復屬滎陽郡。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 年)遷縣治于圃田。隋開皇元年(581 年)為避文帝父諱,改中牟為內牟。三年,屬鄭州。唐武德元年(618 年)改圃田為中牟。三年為牟州治所。四年,屬管州。貞觀元年(627 年)廢管州,撤清池縣,入中牟,中牟改屬汴州。龍朔二年(662 年)改屬滎陽郡。后梁割中牟屬開封府。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還中牟于鄭州。后晉晉中牟又屬東京汴州。北宋屬開封府。金屬南京開封府。元屬汴梁路。明清仍屬開封府。
1913年屬豫東道。1928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屬河南省第一 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陳留專區。1952 年6 月,鄭州、陳留專區合并稱鄭州專區,中牟屬之。是年鄭州專區改稱開封專區。1970年屬開封地區。1983年7月,改屬鄭州市至今未變。

中牟縣靜泊園一角
氣候特征
中牟縣屬典型的中緯度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熱同期。年平均日照2366小時,日時數多,總輻射量大,年平均氣溫14.2℃。全年農耕期為309天,作物活躍生長期為217天,無霜期為240天,有利于多種植物生長和農作物復種。中牟縣水資源比較豐富,年平均可利用總量5.5億立方米,全縣年均降水量616毫米。縣境內大小河流40余條,年均引黃水量3.01億立方米。縣域水資源利用保護情況良好,水質優良。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19.55%。中牟灘涂資源豐富,且為典型的黃河自然濕地,生物多樣性特征突出,生態功能和環境氣候優良。
經濟發展
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90億元,同比增長19.1%,增速為1998年以來最高。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23.3億元、43.2億元、2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3%、30.8%、10%。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63億元,同比增長32.2%,按可比口徑增長4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1億元,同比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2.1億元,同比增長1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00元,同比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91元,同比增長16.9%。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37.82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余額31.5億元,同比增長14.8%;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8.33億元,同比增長3%。“十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4%和27.7%,分別比“九五”時期提高3個和7.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從“九五”末的29.2:36.3:34.5調整到25.9:48.0:26.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107億元,比“九五”時期凈增58.3億元,年均增長34.9%。“十五”末,全縣城鄉居民儲蓄余額比“九五”末凈增16.6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九五”末凈增2535元和1472元,年均分別增長9.4%和9.3%。五年共引進項目258個,實際到位資金33.5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外資1480萬美元。中牟縣是鄭州近郊衛星城,是以汽車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住宅產業為主的生態園林城市,規劃2020年,縣城人口規模為22萬人,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26平方公里。目前,中牟已形成了以鄭州日產、紅宇機械、康立制藥等為龍頭的一大批工業群體,中牟工業正向科技型、外向型、集團化方向發展。
農業產業
中牟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主要農業經濟指標多年穩居鄭州市第一位,位于全省前列。先后被評定為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縣、園藝產品出口創匯基地縣、平原綠化高級達標先進縣、北京市“場地掛鉤”蔬菜生產基地縣和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縣、農業“十強縣”之一。“縣南林果牧、縣中瓜蒜菜、縣北水面種植和水產養殖”的產業布局已經形成,設施農業、精品農業、標準化農業、無公害農業、生態農業相繼形成規模效應。種植業以培育特色產業為重點,24萬畝蔬菜、12萬畝西瓜、10萬畝水稻、30萬畝花生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日益鞏固,農作物復種指數達到258%。4個高效農業示范園帶動1萬座日光溫室生產的反季節蔬菜豐富了北方大中城市居民冬春季餐桌。4萬畝日光溫室早熟西瓜和9萬畝露地西瓜基本保障了省會鄭州及周邊大中城市的市場供應。全縣的28萬畝大蒜,曾獲馬來西亞博覽會金獎,被評為“河南省名牌農產品”,其產品及加工產品保持著農業出口創匯的龍頭地位,2005年,中牟大蒜被評為國家“三綠”工程蔬菜類十大暢銷品牌之一。畜牧業以建設黃河灘區綠色奶業示范帶為契機,以河南省畜禽良種繁育中心、山東橫店草業集團等龍頭企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畜牧養殖和奶業生產,建成9個高標準規�;膛pB殖小區,成為鄭州最大的奶源基地。全縣大牲畜常年存欄11萬頭、山綿羊35萬只、生豬39萬頭、家禽376萬只。林業生產在實施防沙治沙、綠色通道和平原綠化等生態骨干工程的同時,大力發展苗木繁育、名優林果業等效益多元型林業。在發展水產養殖業過程中,積極引進推廣南美白對蝦、大閘蟹等名優新品種,培育出了享譽省內外的知名品牌——“雁鳴湖大閘蟹”,“牟紅牌”黃河鯉魚被評為省級名牌農產品。在農產品基地建設日趨完善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和以冷藏保鮮為主的物流業,拉長農業產業結構鏈條,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形成了以喜萬年食品、帥龍紅棗、盛源食品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群體。目前,冷庫庫容已突破20萬噸。
工業經濟
近年來,中牟縣高揚工業興縣主旋律,抓住國家西部開發戰略、河南省東引西進戰略實施的有利時機,發揮綜合比較優勢,強力擴大對外開放,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工業經濟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汽車、醫藥、建材、棉紡、機械制造等產業群體。主動與汽車產業配套銜接,河南省6家汽車制造企業中,已有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鄭州輕型汽車制造廠、鄭州紅宇專用汽車有限公司3家落戶中牟。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的主導產品有尼桑皮卡及其改裝車、運動型多功能車等60多個品種。其中尼桑D22皮卡車在高檔皮卡車市場占有率已達54%;運動型多功能車(SUV)——帕拉丁2003年初下線后迅速引領國內市場。公司積極從日本日產公司引進莫納諾、托瑞米諾兩種新款車型,進一步擴大產品系列。2004年,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了中信集團公司持有的鄭州日產股權,成為鄭州日產的控股股東,日本日產汽車公司對在華業務進行了戰略整合,東風股份進入中原腹地,將實現快速擴張。鄭州紅宇專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是年產3000多輛、180余種車型、銷售收入近3億元的專用汽車生產科研基地,保溫車、冷藏車銷量分別居全國第一和第三位,市場占有率均達25%以上。在汽車產業的輻射帶動下,泰新內飾、國基貿易等一大批汽車配件企業紛紛跟進。為構筑招商載體,打造招商平臺,在完善原有的6個鄉鎮工業園區功能的同時,我們規劃籌建了縣級工業基地和汽車配套工業園區。鄭州熱電聯產、天瑞水泥、中威高科、思維集團、河南美邦美家、省高等專科學校等一批大個頭項目相繼入駐。2005年,新引進項目86個,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5個。合同利用域外境內資金51.9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1.11億元。合同利用境外資金307萬美元,同比增長116.2%。實際利用境外資金570萬美元,同比增長1483.3%。實現外貿出口總額2658萬美元,同比增長191.5%。實際利用域外境內資金、實際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增幅三項指標均居全市第一。全縣工業增加值實現37億元,同比增長35%。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9.5億元,同比增長35.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1.7%;實現銷售產值70.4億元,同比增長23.7%。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達到22049個,實現增加值49.5億元,同比增長22.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5%。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3家,比上年增加16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10家,比上年增加5家。
第三產業
在鞏固餐飲、商貿、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基礎上,主動把握假日經濟全面升溫的大好機遇,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和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審時度勢,果斷決策,以雁鳴湖森林公園生態風景區、東湖莊園開發建設為龍頭,發展壯大特色旅游產業。連續4年成功舉辦“雁鳴湖大閘蟹美食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中牟人民在邀請北京大學對雁鳴湖生態風景區核心區進行規劃的基礎上,又邀請華南理工大學對景區進行了總體規劃,景區控制面積達到34平方公里,優化構建了“一廊、一核、十區”有機結合的功能布局。與此配套的基礎設施服務項目6家,協議投資達5.2億元。東湖莊園地處中牟與開封交界處,占地2400畝,總投資1億多元,仿古庭院、歐式別墅、農家大院、人民公社食堂、垂釣園、溫泉洗浴等集人文、生態景觀為一體,是區域性生態休閑旅游、娛樂度假中心。雁鳴湖生態風景區、東湖莊園、森林公園、三花村、官渡古戰場、潘安故里等景區串點成線,初步奠定了獨具特色的旅游產業基礎。 2005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5億元,同比增長27.7%。目前,國際航空貨運中心、現代物流等一批大型物流項目正在加緊規劃建設。人民文化廣場、水岸鑫城、紫藤嘉園、新鑫花園等房地產開發項目相繼開工。靜泊園一期工程、牟山賓館等高品位接待場所相繼建成并試營業。金如意影視有限公司雁鳴湖基地主體工程完工,已具備開機條件。同時,信息、中介、公益、社區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金融、運輸、郵政、通訊等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產業集群
加快中牟發展,重點在工業,難點在農業,增長點在服務業,必須統籌發展、協調推進。按照產業聚集、突出特色、形成優勢的要求,加快空間布局調整,實現產業集聚。抓好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營造產業集聚的平臺,使全縣工業化發展實現從無序到有序、從分散到集中、從低層次到高層次三大轉變。利用延伸后的金水東路、航海東路的優勢,構建“三線六區”工業布局的結構框架,主動融入大鄭州建設和鄭汴一體化發展。“北線”沿鄭汴城市快速通道,依托鄭東新區大學城,在西部建設劉集高新技術產業區;依托開封杏花營產業組團,在東部建設官渡農產品加工產業區。“中線”沿國道220線,依拖鄭州日產、紅宇機械、鄭州輕汽,在縣城建設中牟汽車產業區;依托鄭東新區,在西部建設白沙物流及加工產業區。“南線”沿航海東路,依托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鄭州汽車及裝備制造業產業區;依托新鄭國際機場,建設張莊食品加工和航空物流產業區。以“一線四帶”為重點,大力發展城郊型現代農業。沿省道223線,建設四個現代農業示范帶�?h南部的黃店、八崗、三官、刁家等鄉鎮,建設林果牧產業示范帶;縣中部的大孟、官渡、韓寺、姚家等鄉鎮,建設無公害高效種植業示范帶;縣北部的雁鳴湖、萬灘、狼城崗等鄉鎮,建設無公害水產養殖和水面種植示范帶;充分利用20萬畝黃河灘地資源,建設黃河灘區綠色奶業示范帶。以“兩個組團”為重點,加快發展特色服務業。以雁鳴湖生態自然風景區為核心,以東湖度假村、省高新農業示范園的提檔升級為輔助,大力發展特色生態旅游業;以縣城西區開發和鄭州市區東擴為契機,瞄準城市居民居住、商務和物流需求,大力發展高中檔住宅、商務和物流產業。
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全面實施,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步伐的明顯加快,鄭汴一體化發展的全面啟動,特別是鄭東新區建設及鄭汴城市快速通道、航海東路和新107國道等重大項目的規劃建設,中牟的區位交通優勢和土地、水、勞動力等資源優勢更加突出,中牟加快發展的基礎更為堅實。
交通狀況
中牟交通四通八達,鐵路、公路優勢集于一體,地理位置極其優越。連霍高速公路、G220線、隴海鐵路、S102線自北而南梯次排開、橫貫東西,S223線、萬三公路縱穿南北。西連京廣鐵路、G107線,東接京九鐵路、G106線�?h城北距連霍高速11公里,南距鄭州國際機場28公里,京珠高速、鄭州繞城高速、機場高速在縣域西南部交匯,鄭汴城市快速通道正在加緊建設,年底即可通車,航海東路即將動工,交通十分順暢便捷。
基礎設施
相繼實施農村和城市電網改造工程,天然氣管網基本覆蓋新老城區,能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連續15年奪取河南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紅旗渠精神杯”,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堅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綜合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h城東區升級改造和縣城西區開發建設穩步推進,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5.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萬人,城市道路43公里,人均綠地面積3平方米。先后建成新世紀廣場、翠鳴園景區和11個街心花園,框架拉大,布局科學,功能完善,樹立了良好形象。梯次推進小城鎮建設,白沙鎮、雁鳴湖鄉被列為省級重點鎮,白沙鎮通過省級文明鎮和市級綠色城鎮驗收,鄭庵鎮通過省級衛生鎮驗收,城關鎮被國家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鎮”稱號。
歷史文化
中牟縣位于黃河之濱,為華夏文明最最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悠久而燦爛,留下眾多文化古跡。據 1984 年文物普查,全縣古文化遺址百余處。主要有業王瘸崗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后魏桐樹崗的仰韶文化遺址,八崗老寨的龍山文化遺址。珍貴文物有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磨盤、古磨棒,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沙質陶鼎、鏤空鼎足,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古斧、灰陶器等。館藏的文物有唐代的銅佛像、風花雪月瓶等,多為國家一、二級文物珍品。境內著名古跡還有馮莊古墓群,戰國梁惠王墓、漢代蕭何墓,宋代壽圣寺雙塔、八崗賢王趙德芳墓等。馳名中外的官渡古戰場遺址舊跡已不可尋,但 1993 年建成的官渡古戰場旅游共宏偉壯觀,逼真地再現了當時袁曹大戰的場景,為中牟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做了很好的注釋。
中牟位于鄭汴之間,戰略地位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魯宣公公元年(公元前 608 年)會諸候于棐( fei)林(縣境南部)以伐鄭;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 382 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縣境南部);戰國時秦七攻魏五入囿中(中牟別稱);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劉邦敗秦將楊熊于曲遇聚(縣城東部);漢獻帝建安五年( 200 年)曹操袁紹大戰于官渡;唐中和四年( 884 年)黃巢起義軍與唐將李克用激戰于王滿渡(縣境北部);宋紹興十年( 1140 年)岳飛于中牟大敗金兵;明崇禎年間,李自成三圍開封,皆軍次中牟;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輾轉縣境。同治年間,山東、安徽起義軍屢次過境;民國初期,直奉對峙,蔣馮閻中原大戰皆屢爭中牟。
飽經憂患和兵燹劫難的中牟人民,歷來就有光榮的斗爭傳統。早在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522 年),奴隸不堪奴隸主壓迫,聚眾萑苻澤(縣城東北部)武裝暴動,舉起中國歷史上第一面奴隸起義的大旗,史稱“萑苻澤奴隸起義”。清末張香尼、張群尼投身民主革命,參與吳古岳等人組織的炮擊河南督署的事變,因事發被捕,殉身革命。民國2年(1913年),張錫珍等人為阻袁(世凱)軍南下,欲拆毀黃河橋,事發被害。民國 15 年( 1926 年)學校師生發起抑制日貨運動,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民國 27 年( 1938 年)日軍入侵縣境,燒殺搶掠,殘害百姓,中牟人民奮起抵抗。李鳴鶴組織“藍學團”進行抗敵自衛,圍殲日軍小分隊,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可侮的崇高精神�?箲饎倮�,中牟人民又積極投入反專制獨裁,爭取民主解放的斗爭。
1947 年,共產黨員馮國彥受中共豫皖蘇第五地委委派在中牟、新鄭、尉氏、洧川四縣結合部開展革命工作。 1948 年7月在榆林趙村成立了中牟縣人民民主政府,組建了縣大隊,配合解放軍對敵開展政治和軍事斗爭。與此同時,白沙、蔣沖一帶群眾自發組織,支援解放軍九縱二十六旅修掩體、抬擔架、搞后勤,為蔣沖阻擊戰的勝利提供了保障。10月在解放縣城的戰斗中,縣大隊配合解放軍主力圍殲鄭州之敵。10月22日,縣城解放,中牟人民又投入了剿匪反霸建設家鄉的斗爭洪流。
中牟解放后,全縣人民上下動員積極支援前線。 1948年11月出動民兵2100人,奔赴淮海戰役戰場執行支前運輸任務,有24人被評為支前特等功臣。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中牟兒女踴躍參軍參戰, 1300 余人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 130多人在朝鮮戰場光榮捐軀,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和高度的國際主義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