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縣屬周口市,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周口市西南部,東經114°15′-114°53′、北緯33°18′-33°45′之間。西鄰郾城縣,南連上蔡縣,東接項城市,北靠川匯區,西北、東北與西華、淮陽縣隔沙河相望�?h城城關鎮與周口市川匯區連接。商水東距項城市區28千米,其中商水縣黃寨鎮部分地區已成為項城市區,或成為項城市城市規劃區的一部分。商水縣城西距漯河市區60千米。全縣總面積1314平方千米,總人口117萬人。
行政區劃
商水縣轄3個辦事處、9個鎮、11個鄉:
辦事處:新城區辦事處、東城區辦事處、老城辦事處
鎮:黃寨鎮、練集鎮、魏集鎮、固墻鎮、白寺鎮、巴村鎮、譚莊鎮、鄧城鎮、胡吉鎮
鄉:城關鄉、平店鄉、袁老鄉、化河鄉、姚集鄉、舒莊鄉、大武鄉、張明鄉、郝崗鄉、張莊鄉、湯莊鄉
歷史沿革
漢代稱汝陽,以汝水為名。隋代改為溵水。宋太祖趙匡胤為避父諱(其父名趙弘殷),諱“殷”、“溵”等字,“殷”、“商”為同一王朝名,改“溵水”為“商水”。
商水地域在西周時,屬沈國。春秋時,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國被蔡國所滅,此時其縣境西部屬蔡國,東部屬頓國。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國先滅頓國,后又滅蔡國。戰國時,屬楚國。秦,在陽城(含舒莊鄉扶蘇寺村)置縣,屬陳郡。陳勝、吳廣起義時期,改陽城為扶蘇。西漢時,屬豫州汝南郡,縣境分屬陽城、汝陽、博陽三縣。其后其縣名屢經變換,至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在其地域上又分置了殷水肥(治所為商水老城,另一說在今鄧城鎮潘堂)。大業初年(605年),并汝陽縣入殷水縣。皇泰元年(618年),置扶蘇縣,與殷水縣同屬陳州淮陽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并扶蘇縣入殷水縣,屬河南道。貞觀元年(627年)屬陳州。興元元年(784年)屬陳州淮陽郡。五代,縣名仍稱殷水,屬陳州。宋建隆元年(960年),改殷水縣為商水縣。
1947年8月18日,商水縣城第一次解放;10月23日,商水縣城第二次解放;11月成立商水縣民主政府,12月又在其今日轄地西部成立了郾商西縣民主政府。1949年2月,郾商西縣并入商水縣。1952年6月10日,周口市改為鎮歸商水縣管轄,商水縣政府由商水城關遷到周口,屬淮陽專區。1954年5月5日,商水縣與周口鎮分署辦公。1958年,周口鎮第二次并入商水。1965年11月25日,商水縣與周口鎮再次分署辦公。1975年,商水縣直機關由周口遷至商水老城至今。1953年前,商水縣屬淮陽專員公署。1953年—1965年,屬許昌專員公署。1965年后屬周口專區(周口地區),2000年8月2日屬周口市。
自然地理
地勢平坦,西北高東南低。主要河流有沙潁河、汾河、清水河等。地處暖溫帶南部,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為季風半濕潤氣候,全年溫度適宜,四季分明。年日照時數平均2094.9小時,年平均降水量785.1mm,無霜期歷年平均為223天,年平均氣溫14.5℃。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2℃;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5℃。
商水縣河流縱橫,沙穎河、汾河、清水河等順勢流過,淺層地下水充足,約為2.315億立方米。富水區415.63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31.8%;中等水量區626.26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47.9%;小水量區264.96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20.3%。全縣水質較好,影響水質的成份含量較低,很適合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
優越的地理、地質、氣候條件,使全縣以種植栽培、畜牧養殖為主的大農業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農業種植、養殖結構的調整,各種涉農產品更加豐富,新的農、林、牧特色品種在全縣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近年來,全縣按照常規農業抓品種、特色農業抓創稅,模式栽培抓高效,區域種養抓規模的發展思路,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市場農業的轉變,林業實現了由生態社會效益型向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型的轉變,畜牧業由分散養殖型向規模養殖型的轉變。糧經作物比例調整到5:5。
經濟建設
商水縣地處周口市川匯區、項城兩城市近郊,其中黃寨鎮部分行政村已成為項城市區的一部分。200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16334萬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3417萬元,增長20.9%;第二產業增加值133162萬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增加值90025萬元,增長11.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42.2∶32.8∶25變化為46.4∶32∶21.6。全縣人均生產總值3529元,增長16.6%。
種植業生產全面豐收。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2246萬元,比上年增長20.7%。全年糧食總產量727243噸,增長48.9%,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農業結構調整取得實質進展,糧經比由上年的70.5∶29.5調整為69.4∶30.6;落實優質小麥訂單2萬公頃,成為全市訂單小麥生產第一大縣;新增姚集棚菜、練集美人指葡萄等無公害生產基地14個,位居全市前三名。林業生產持續發展,新植樹448萬株,全縣林網總面積達8﹒67萬公頃,木材總蓄積量150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20%。畜牧、養殖業保持穩定,產值達120279萬元,增長10.1%;全年肉類總產量達82077噸、禽蛋產量24021噸、水產品產量2800噸,分別增長10.8%、7.3%和14.7%,年末大牲畜存欄3.3萬頭,生豬存欄64.1萬頭,羊存欄37.3萬只。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縣農機總動力81.2萬千瓦,增長8.9%;有效灌溉面積6.82萬公頃,旱澇保收田面積4.72萬公頃;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榮獲省政府“紅旗渠精神杯”,被省政府確定為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全年爭取開發資金4000多萬元。
工業生產持續增長,企業活力顯著增強。全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02659萬元,增長10.5%,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6694萬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5965萬元,分別增長22%和8.5%。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72741萬元,增長10.1%,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產值62299萬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產值310442萬元,分別增長25.5%和7%。重點企業加大改制和技改力度,逐步發展壯大。愛普飼料迅速發展壯大,豬飼料銷量進入全省三強,成為商水首個產值超億元企業;佳利達紡織已形成3.5萬錠生產能力,產銷兩旺;宏大織業公司著力提升生產工藝,出口創匯額穩中有升;駿馬化工集團完成了脫碳及型煤改造技改項目,3萬噸甲醇設備安裝調試已經完成;新投產工業企業世通淀粉、金匯食品、福安糧機、藤橋熏雞等發展勢頭良好。
招商投資
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卓有成效。全縣累計引進各類項目281個,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縣重點項目54個,總投資17.3億元,本年實際完成投資8.7億元。54個500萬元以上項目中,工業項目33個,占61%;新上項目28個,占51.9%。合同引資23.1億元,實際到位9.8億元。通過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全縣基本形成了紡織、糧食加工、肉食品加工、農資化工、機械制造等五大工業集群,城西工業區、新城區工業區、李埠口工業區、城關鄉工業區、譚莊工業區等四大工業區域,城關鎮紡織、姚集棚菜、固墻養殖、黃寨練集精品雜果等八大板塊經濟,城市建設、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減慢,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9033萬元,增長10.8%。阿深高速和商周高速施工環境良好,進展順利,周項公路大修工程全線竣工,省道217線和省道213線正在施工;連接7個鄉鎮的焦黃公路建成通車;投資4600多萬元的“村村通”工程,163個小項目全面完成,實現了473個行政村通油路;三期農網和城網改造爭取資金2800萬元,全年用電量1.26億千瓦時,增長14%;縣城建設投入資金12億元,實現了縣城的亮化、美化、綠化,城市品位不斷提升。
消費品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714萬元,增長14.6%。財政收支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613萬元,增長18.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9307萬元,增長17.5%;財政支出34225萬元,增長15.5%。金融機構存款擴大,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67849萬元,增長19.5%;各項貸款余額173829萬元,減少18.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44108萬元,增長19.5%。
農業結構
目前,全縣發展優質麥40萬畝,無公害蔬菜及高科技園區10萬畝,產量100萬公斤。黃寨鎮、練集鎮發展"小林黃玉禮品西瓜"400棚,產量100萬公斤;城關鄉、魏集鎮建起了千畝玫瑰園、萬畝花卉基地;固墻鎮集中栽植布朗李10000畝,品種有黑琥珀、玫瑰皇后、加州李等系列,2003年進入盛果期,年產鮮果將達3500萬斤;大武鄉、巴村鎮發展以薄荷為主的中藥材2萬畝,年產薄荷油400萬噸;湯莊鄉、黃寨鎮發展池藕養魚兼種兼養面積10000畝,年產量3000萬公斤。全縣共發展精品小雜果6萬余畝,林木保有量4千萬株,活立木蓄積量150萬立方米。每個鄉鎮都建起了一個50畝以上的高效精品示范區。境內建立了1000畝西部優良林木馴化繁育基地和淮河防護林體系,林木覆蓋率20%,農田林網120萬畝,保持著全國高標準平原綠化縣的水準。畜牧養殖發展牛、羊、豬、雞、兔、魚高效示范區20個。商水縣是全國秸桿養牛百強縣之一。目前已建成豫東重要的黃牛、生豬、槐山羊飼養基地,年出欄生豬60萬頭,羊35萬只,牛肉類總量達74130噸。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榮獲河南省紅旗渠杯賽三連冠。建成旱澇保收田面積7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0萬畝。每百畝地擁有農機總動力30千瓦。建起了人工增雨火箭發射系統,擁有"37"高炮四門。
商水縣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注重服務體系建設,成立了農產品購銷公司、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綜合開發中心、牧業集團、名優雜果開發公司,為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商水縣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一是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建立健全市場調節農業生產新機制,進一步與國內外市場接軌,大力發展經濟創匯農業,重點發展名、優、特農林牧產品,努力創名牌,增加種植效益。二是要在農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積極引進技術、人才,高起點起步,規模型發展,以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生產。到2005年形成30萬畝外銷蔬菜基地、20萬畝優質西瓜基地、10萬畝小雜果基地、10萬畝精品林觀賞林園區、10萬畝育苗馴化基地、20萬畝優質糧基地。三是要鼓勵農業富裕人員做農業經紀人,有條件的單位要成立專業服務隊伍,為農產品牽線搭橋,為農業發展跑項目,真正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社會事業
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全年申報省級科技項目4個,其中立項2個。教育事業繼續發展,中小學危房改造共投入資金近800萬元,重建校舍1.38萬平方米。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全年共征繳養老保險金和失業保險金1236萬元,發放2710萬元;860名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勞務輸出新增7800人,在外務工人員達17萬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6.47元,年人均消費支出3076.85元,分別增長21.4%和25.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1670元,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514.45元,分別增長30.6%和28.9%。
旅游景點
陽城故城遺址:在今商水縣舒莊鄉的扶蘇村北,為秦朝末年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誕生地。該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墻由夯土筑建。外城東北部夯土 墻現仍高出地面,長約200米,其余為間斷殘存。連接一起外城 墻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城走向為一直線。城基部寬20 米。內城東西分別距外城東西城墻各270米,北墻利用外城的北 墻,每邊長250米。城內地面散布戰國秦漢時期的瓦礫很多。內 城至今當地還俗稱“金鑾殿”。在內城東南角發現有“扶蘇司工” 陶器殘底四件。
常社壽圣寺塔:該塔與古鎮逍遙隔河相望,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41.5米,平面呈正六邊形。據一級塔門楣上的四行“明道二年 ------ 歲三月一日丙寅時,戊寅時日葬利院主僧建功德碑塔。”刻字推算,此塔應建于宋明道二年,即1033年。塔基部每邊長4.2米。塔室內砌有盤旋的塔道,可逐級登高至塔頂。塔體從底至頂漸收勻稱,成六棱錐體形。塔頂用鑄鐵鑄成形似寶葫蘆樣的寶頂,使塔體結頂得到最完美的點綴,給人以挺拔雋秀之感。塔的層檐收放尺寸自然得體,既保護塔墻免遭雪雨浸淋,又給塔體以美的裝飾,看上去既規整肅穆又沒有呆板感。
鄧城許樹白果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兩千多年樹嶺、具有活化石之稱的鄧城許樹白果樹。該樹位于許村西南角,長在三國時的灌溉渠上。樹高35米,干圍7.5米,冠蓋畝余,現仍枝繁葉茂。樹干距地表1.5米處有一明顯細腰,下有似鞋底樣和圓形的凹痕。相傳為劉秀栓馬的韁繩淚痕和人足及馬蹄的踏印。樹主干南部腰中又長出一枝大樹干,“很似杯中抱子”,讓人難解其迷。歷經千年的蒼勁瓊枝,似乎在向人們對它歷經磨難仍傲然屹立的頑強生命力而肅然起敬。
名優特產
朱集美人指葡萄:果穗中等大小,穗長16厘米,寬12厘米,重290克,圓錐形,緊密。果粒中等,縱、橫徑為19毫米,百粒重389克,圓形,整齊。果皮紅黃色,薄,果粉中多。果肉多汁,品質上乘。
商水優質煙草:商水盛產煙葉、棉花、花生、瓜菜等農付產品。煙葉主要以NC89為主。該品種煙片厚、油分大、內在品質較好,是卷上等煙的優質品種,畝產可達150公斤以上,畝均經濟效益在2000元以上,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最佳經濟作物 。
商水縣千畝玫瑰園:讓玫瑰更香,讓村民更富被稱為“中原玫瑰第一村”的商水縣城關鄉家廟行政村,地處周口市區與商水縣交界處,周商大道西側。1995年以來,該村大力發展玫瑰種植業。目前,全村已種植玫瑰1500多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0%,村里有80%的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來源靠玫瑰。2001年,玫瑰收入單產高達每畝7500元,平均畝產值6000元,玫瑰種植收入已成為家廟村的主要經濟支柱。
商水瘦網型豬:外形特征為背稍呈弓形,身腰窄而長,體長大于胸圍15-20厘米,四肢較高,腿臀豐滿,肌肉發達。能有效地利用飼料中的蛋白質轉化為瘦肉,生長快,飼料報酬高。一般6月齡體重可達90-100公斤,料肉比3.0左右,胴體瘦肉率55-60%以上。品種有長白豬、大約克夏豬、杜洛克豬、漢普夏豬以及我國培育的三江白豬等。
優質花生:商水盛產煙葉、棉花、花生、瓜菜、等農付產品�;ㄉ饕源夯ㄉ鸀橹鳎贩N主要有豫花1號、2號,該品籽粒飽滿,口感脆香,是加工食用油的最好原料,畝產可達350公斤,經濟效益可達800元,也是商水的主要特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