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資源豐富,能源充裕,西距京廣鐵路、107國道26公里,東距106國道40公里,京珠高速公路及4條省道穿境而過。面積1517平方千米,人口136萬人。該區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883.8毫米,無霜期224天。區內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化工、紡織、制鞋、廚具等為主體的工業群體。上蔡縣是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畜牧業大縣、花卉名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行政區劃
上蔡縣轄4個辦事處、7個鎮、15個鄉:
辦事處:蔡都辦事處、蘆崗辦事處、重陽辦事處、臥龍辦事處
鎮:黃埠鎮、楊集鎮、洙湖鎮、黨店鎮、塔橋鎮、朱里鎮、華陂鎮
鄉:大路李鄉、無量寺鄉、邵店鄉、五龍鄉、楊屯鄉、和店鄉、蔡溝鄉、齊海鄉、崇禮鄉、韓寨鄉、東岸鄉、東洪鄉、小岳寺鄉、西洪鄉、百尺鄉
歷史沿革
上蔡,商代即以“蔡”為名。上蔡的“蔡”是從縣城東蔡崗上的蓍草得名的。上古時期,盛行占卜,用蓍草占卜叫“筮”,“蔡”字由“草’、“祭”組成,就是用蓍草祭神占卜的意思。《續河南通志·輿地志》說:“宓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畫卦于此,遂名其地曰蔡。”漢置上蔡縣。因蔡平侯徙新蔡,遂稱此為上蔡。
上蔡為古代蔡國地,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此.后叔度叛,為周公放逐,復封其子胡于蔡,曰蔡仲。后屢受楚國侵犯,一再遷都,初平侯遷至新蔡,后昭侯遷至州來(今安徽鳳臺),改州來為下蔡,故稱前都為上蔡。秦于此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是動城,故址在今汝南.北魏神龜二年(519)改置臨汝縣,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又置武津縣;大業間復置上蔡,臨汝、武津先后省入,至此上蔡之名遂不變。隋屬汝南郡,唐屬蔡州,元至明清均屬蔡州.民國初。屬汝陽道。建國后,屬信陽專區,1965年改屬駐馬店專區,至今不變。
經濟發展
上蔡縣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突飛猛進。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上蔡縣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58.8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42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66元。
種植業生產全面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813076噸,增長57.6%。棉花總產量1900噸,下降9.3%;煙葉總產量368噸,下降26.4%;油料產量33629噸,增長93.9%;蔬菜比上年增長29%。糧食總產和小麥平均單產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全縣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5.69萬公頃,成為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和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5691萬元,增長25.5%。其中,農業產值202491萬元,增長39.3%;林業產值2013萬元,下降29.9%;牧業產值97099萬元,增長8.1%;漁業產值1738萬元,增長1.9%。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57741噸,增長8.5%;禽蛋產量40596噸,增長9.8%;奶類產量108噸,增長4.8%。年末生豬存欄達58.17萬頭,牛存欄達7.76萬頭,羊和家禽存欄達19.25萬只和540.01萬只。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83.09萬千瓦,增長8.9%;全年農村用電量6950萬千瓦時;新打機井854眼,新建生產橋345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7.31萬公傾,本年新增2850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00公傾。
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全年全部工業總產值630697萬元,增長13.5%,其中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158082萬元,增長18.2%;全部工業增加值182857萬元,增長13.5%,其中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49094萬元,增長23.3%。工業效益大幅回升。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產值153304萬元,增長18.2%,產品銷售率為97%;利潤總額5471萬元,增長27.7%;利稅總額7851萬元,增長19.4%。虧損企業虧損額332萬元,虧損面7.5%。年末產品庫存2550萬元,下降9.5%。建筑業發展緩慢。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26172萬元,下降19.1%。
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6521萬元,增長20.6%�;A設施建設取得新成績。駿馬化工甲醇生產線、紅雙喜家具廣場等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資2.5億元。公路建設總投資3億元,新修公路164公里。城鄉電網改造二期工程已經完成,年供電能力達到2.2億千瓦時。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1293萬元,增長14.3%。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359417萬元,比年初增加66336萬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326353萬元,增加61731萬元;各項貸款余額為261501萬元,比年初增加4987萬元。
基礎設施
境內交通便利,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縣城西距京廣鐵路、107國道26公里,東距106國道40公里,北依漯(河)蚌(埠)鐵路55公里,開龔公路、高蘭路、商桐路、吳黃路4條省級公路縱貫全境,縣鄉公路四通八達,鄉鄉公路交織成網,全縣現有黑色油路面630多公里。
境內能源充裕,有輸變電站9座,年供電能力達4億千瓦時。地下水總儲量達18億立方米,全縣80%以上地域為富水區。
通訊設施發展迅速,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4萬門,上蔡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輻射功能強,信息網絡覆蓋全國,通達世界。
上蔡商業發展潛力巨大,服務設施齊全。境內有享譽豫南的白云觀、臥龍崗、黑龍潭等11個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和銷售市場。白云觀市場被評為全國文明集貿市場,花木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花木銷售基地。境內有現代大型綜合商場6座,形成了綜合與專業互補,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場服務網絡和銷售體系。
社會事業
科教文衛等事業不斷進步。全年組織申報科技計劃26項,獲科技進步獎4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全縣初中入學率為98.1%,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雙基”成果繼續鞏固,縣一高爭創全省示范性高中工作進展順利。全縣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日趨完善,縣疾病控制大樓主體工程已經完成。22個艾滋病防治幫扶重點村的“六個一”工程和7個中度村的衛生所建設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投入5570萬元。本年在市以上體育比賽中獲得獎牌121枚,其中金牌36枚、銀牌42枚、銅牌43枚。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1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4.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218元,增長31.4%。社會保障事業穩定發展。全縣參加企業養老保險職工1.14萬人,實發養老保險金1187萬元,按時足額發放率為100%。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508萬元,共有8927人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落實再就業補貼108萬元,有935人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全縣敬老院發展到24個,床位624張。籌集社會福利資金422.6萬元,接受社會捐贈130萬元。老齡工作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
旅游資源
上蔡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燦爛,是古蔡國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漢相翟方進的故里,海內外蔡氏祖地,重陽文化的發祥地。古蔡八景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名勝古跡�?鬃蛹皻v代圣賢曾在這里樹立了文明的豐碑。 上蔡,一座古老的都城。這里是海內外蔡氏祖地,秦丞相李斯故里,中國重陽文化之鄉,千年古縣,河南省十大古城。數千年來,古蔡國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承著華夏文明,締造出數度的繁榮,彰顯出古蔡古樸典雅而又不失現代氣息的歷史文化名城風采。
上蔡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古跡名勝星羅棋布,遍及全境。現存有“蘆崗擁翠”、“云護蓍臺”、“蔡河沉月”、“鴻隙現蓮”、“斯井雞鳴”、“景賢書聲”、“洪河夜雨”、“白云深處”八大古景,重點古跡有蔡國故城、白圭廟、伏羲畫卦亭、蔡侯玩河樓、孔子問津處、孔子曬書臺、光武臺、奎星樓、李斯墓、蔡侯墓,還有順陽王墓(明代)、蟾虎寺(漢代)、陳莊民宅(清代)、夏莊民宅(清代)、蘇氏節孝坊(清代)等大批文物遺址。其中,蔡國古城遺址、楚國貴族大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古城西城墻之上的蔡侯望河樓,樓臺之上建有玉皇廟,神殿及拜殿臺,是歷代文人雅士聚會之地,留下諸多膾炎人口的詩篇。蔡河之濱的白龜廟,蓍草蔥郁,白龜浮游。伏羲畫卦亭史稱造文字之先,創華夏文明之始。
上蔡特產
高粱:禾本科,高粱屬。1年生草本。稈實心,中心有髓。分蘗或分枝。葉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蠟粉,平滑,中脈呈白色。圓錐花序,穗形有帶狀和錘狀兩類。穎果呈褐、橙、白或淡黃等色。種子卵圓形,微扁,質粘或不粘。性喜溫暖,抗旱、耐澇。按性狀及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類。我國栽培較廣,以東北各地為最多。谷粒供食用、釀酒(高粱酒)或制飴糖。糖用高粱的稈可制糖漿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葉陰干青貯,或曬干后可作飼料;穎果能入藥,能燥濕祛痰,寧心安神。
紅麻:錦葵科木槿屬一年生草本韌皮纖維作物。又稱洋麻、槿麻、鐘麻。起源有原產印度或熱帶非洲兩種看法。以中國、泰國、印度、前蘇聯種植較多,次為孟加拉、越南、古巴、巴西、印度尼西亞和伊朗。中國于1928年引種,50年代因炭疽病害而停種,60年代由于推廣抗病品種,生產得以恢復發展。廣東、廣西、浙江、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自治區均有種植。
生姜:指姜屬植物的塊根莖。本品為姜屬植物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有嫩生姜與老生姜,做醬菜都用嫩姜,藥用以老姜為佳。性味辛、微溫,歸肺脾胃經。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成分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為一種芳香性揮發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為姜油萜、水茴香、樟腦萜、姜酚、桉葉油精、淀粉、粘液等。功用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等作用,特別對于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后,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