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位于東經111°59 ′~112°18 ′,北緯29°08' ~29°46';總面積為1087.0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6783萬畝,總水面20.45萬畝。安鄉縣凹陷于洞庭盆地北部,北接華容隆起的黃山至虎山臺地,南達沖天湖鞍部,西抵太陽山隆起,東至目平湖突起。縣境在四周隆起起帶控制的斷裂帶之中。地殼厚度推斷為33.8公里,重力布格異黨值-10~30毫伽,是全省地殼最薄、重力高值區。地質構造復雜,推斷地層有缺失,尚待勘探。

自古以來,安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安鄉境內最早人群定居,始于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公元561年建縣,至今已有1438年歷史。三國名將趙云曾在子龍庵練兵習武,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曾在黃山頭訪賢,宋代大文學家范仲淹曾隨母至安鄉深柳書院就讀,現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彭德懷、賀龍、顏昌頤也到此從事過軍事、政治活動,播下革命火種。從1977年至1991年,安鄉共出土文物185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件,二、三級文物125件。
行政區劃
安鄉縣轄8個鎮、11個鄉:
鎮:深柳鎮、大鯨港鎮、黃山頭鎮、三岔河鎮、官垱鎮、下漁口鎮、陳家嘴鎮、焦圻鎮
鄉:安障鄉、安昌鄉、安宏鄉、安生鄉、安全鄉、安福鄉、安凝鄉、安豐鄉、安裕鄉、安康鄉、安德鄉
歷史沿革
安鄉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俗稱“魚米之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境內發現的湯家崗新石器遺址已有7000多年歷史,屬全國罕見,比城頭山的歷史還早1000多年。安鄉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為秦黔中郡屬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縣,屬黔中郡慈姑縣地。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為武陵郡屬孱陵縣地。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陵郡縣隸于荊州刺史部。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郡改名建平,縣改名孱陸。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復名武陵郡,孱陵縣。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析孱陵縣置作唐縣,境內始設縣治,仍隸于荊州武陵郡。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吳,分南郡江南4縣置南平郡,隸于荊州,始以作唐為郡治,后遷江安(由公安改名),東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復以作唐為南平郡治。陳天嘉二年(公元561年),析作唐西南部置安鄉縣,因“左挹洞庭,右接蘭澧”, “洞庭蘭澧諸水各安其流”而名“安鄉”,時為南義陽郡治,與作唐同隸于南荊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陳,廢郡,改作唐為孱陵,與安鄉俱隸于澧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郡,孱陵、安鄉俱屬于澧陽郡。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平湖南,安鄉屬澧州澧陽郡。至道年間(公元995年~公元997年)隸于湖北路。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安鄉直屬于湖南省。1949年7月安鄉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安鄉屬于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1988年5月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安鄉隨屬之至今。
地形地貌
安鄉縣境內地形比較復雜。丘陵、平原、水域都有。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北境黃山,崗丘起伏,東西約5.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東麓、虎渡河上設荊江分洪南閘,西麓,松滋東支大湖口河穿越馬波湖亞口。安鄉管轄黃山大頂、二頂、虎山在內的崗地2.7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0.25%。平原占全縣總面積72.61%。水域占全縣總面積的27.14%
氣候特征
安鄉縣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陽光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氣候地域差異小,適宜工農業生產。但也有寒潮、大風、暴雨、干旱、冰雹、冰凍等災害性天氣,給工農業生和人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河流水系
安鄉縣境內主、支河道有8條,以荊江泄洪河流為主,澧水次之,自北向南過境,注入洞庭湖。總長280.3公里,其中0.2%取以灌溉。徑流深度,南部陳家嘴635毫米左右,北部官當583毫米左右。全境多年平均徑流深度616.2毫米。1989年徑流深度688毫米。主要河流有:
澧水:發源于桑植杉木界,沿安保大垸西側南流,至蔡家洲灘出境,注入平湖,經本縣流程49公里。
五里河:北起張九臺,南止匯口,為連接松滋中支自治局河與澧水洪道的汊河。長3.2公里。因松、澧水位高低、流量大小在不同時的相對轉化,流向順逆不定。
松滋河:從松滋縣陳二口(陳家尾附近)進洪后,流至胡家崗分為東西兩支。西支經本縣境青龍窖流入澧縣,再經彭家港、濠口至七里湖,匯入澧水洪道。東支稱大湖口河,經王守寺、潭子口、大湖口至小望角,與中支匯合,境內流程42公里。原有自北至南的汊道米湖長河、自西至東串連大湖口河的焦圻河,先后于1938年、1952年堵塞。
虎渡河:自公安縣虎渡口進洪后,至黃山主峰東麓入縣境,沿大楊樹、董家當、三仙嘴、六家渡,至小河口匯入松虎洪道,境內流程41公里。原有理興當河等紊河流汊道,上世紀50年代堵塞。
藕池河:自石首縣新開鋪進洪后,經南口、管家鋪、黃金嘴,分為東、中、西3支南注。主流東支過江波渡,經華容、南縣,至注滋口入洞庭湖。中、西支流入安鄉縣境。在縣境內流程43.9公里。1967-1972年下荊江栽彎取直后,康家崗河床斷面海拔高程淤積到36-37米,荊江南江故道冬季斷流。
自然資源
安鄉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河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商品糧、商品魚、商品棉、商品油和禽蛋、珍珠生產基地,還有大量的蘆葦、林業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其他農副產品如家禽、黃麻、苧麻、亞麻、食用菌、蓮藕、蜂蜜、黃花菜等質優量足,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水面資源豐富,共有水域面積37719公頃,占縣域面積的34.7%,其中可養水面近11萬畝,全縣共有百畝以上的湖泊、啞河230個,其中珊泊湖總水面23000畝,年產鮮魚近300萬擔。旅游資源豐富,全縣已發掘不同歷史時期的墓葬遺址22處,特別是位于湘鄂兩省交界處的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千里平川,一山獨秀,花草奇異,古跡繁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為湖區難得的旅游休閑勝地。
發展現狀
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突破60億元,達到62.60億元,增長11.6%,比2006年增速快0.5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達到12670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3.46億元、增長7.0%,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1.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4.22億元、增長15.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8.3%;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4.92億元、增長14.1%,對 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0.2%。三次產業比發展為37.5:22.7:39.8,與2006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0個百分點,二、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0.9和0.1個百分點。
1997年全縣農林牧副漁總產值9.12億元,其中農業產值5.43億元,漁業產值1.62億元,牧業產值2.03億元,林業產值0.04億元。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總產27.99萬噸,棉花總產2.78萬噸,油料總產5.58萬噸,蘆葦總產2.31萬噸。大宗農業生產保持在全省較領先的地位,棉花、油料、淡水魚產量持繼保持全國百強縣地位。全縣農業生產條件極大改善,共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95.2萬千瓦,擁有大型拖拉機183臺,小型及手扶拖拉機2761臺,農用排灌機械15775臺,漁用機動船557艘,農用汽車420輛。鄉鎮企業蓬勃發展,1997年全縣共有鄉鎮企業15177個,其中鄉辦企業實現總產值9.47億元,實現利潤3113萬元,上繳稅金2975萬元。
全縣共有工業企業3802家,支柱工業為紡織、輕工、化工、食品、建材工業,有近300家骨干企業生產300多種重要產品,其中有20多個獲國優、部優、省優產品稱號。部分產品還出口東南亞、南美、美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9.67億元,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5.98億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機制紙及紙板2.78萬噸,碳銨9.12萬噸,力車胎1077萬條,棉紗5200噸,布592萬米,工業縫紉機9139架,食用植物油4005噸,配合飼料10319噸,紅磚1.81億塊。
縣內市場活躍,貨源充足,網點多,品種全,競爭激烈。1997年全縣商品購進總值13.77億元,商品銷售總值11.6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32億元,其中國有經濟零售額1.32億元、集體經濟零售額2.01億元,私營、個體和其它經濟零售額2.99億元。
交通通訊
安鄉水陸交通方便。安鄉大橋、石龜山大橋的建成通車,使湘北干線貫通,公路可直達長沙、岳陽、武漢、宜昌、沙市。縣內村村子通公路,其中有省縣道油路130公里。全縣河道通航里程272公里,水路可直溯長沙、武漢、上海。隨著石長鐵路的通車,三峽工程的上馬,安鄉的交通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郵電通信能力不斷增強,全縣程控電話用戶達2.51萬戶,電話普及率17.3%,移動電話用戶5124戶,1997年郵政、電信共完成業務總量4112萬元。
對外經濟
安鄉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引進資金、技術和設備,截止目前,全縣累計引朝以外資金10730萬元,興辦項目145個;累計引進境外資金1475.5萬美元,組建中外合資企業5家,興辦項目5個,其中恒安紙品公司1995年的產值就已突破億元大關。1997年合資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4億元,上繳稅金605萬元。外向型經濟已成為全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教文衛
1997年縣共有各類中小學校255所,中小學在校學生89037人,有現任教師451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均達100%。中專中師考試錄用618人,高考錄取685,非盲率達到98.6%。共實施市以上科技計劃10項,重點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11項,其中由安鄉承擔的省重點星火計劃和成果推廣項目“雜交棉綜合技術開發”居國內領先水平。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4項,金橋獎1項,申請專利5項。鞏固發展民辦和廠辦科研開發機7家,發展科技示范戶2272戶,依靠科技進步新增產值10211萬元,增收節支5105萬元。文藝創作再結碩果,在市以上發表各類文藝作品71件,長篇小說《蘇東坡傳奇》獲市文聯獎,小品《老表退親》獲中國文聯“曹禺”杯三等獎。擁有衛生醫療機構35個,病床1192張,衛生技術人員1433人,有5個鄉鎮辦起了農村合作醫療。1997年在青少年田徑運動會和市少華田徑運動會共獲得金牌6枚、銀牌2枚、銅牌1枚,向省體校輸送動員3名,向市輸送15名。農村學生體育達標合格率85%,城鎮學生體育達標合格率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