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常德市 >> 鄉鎮介紹 >> 西安鎮 |
![]() |
西安鎮 |
西安鎮位于湖南省桃源縣縣域西南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90公里,與太平鋪、牯牛山鄉毗,和沅陵縣官莊鎮、杜家坪鄉及安化縣蒼場鄉、馬路鎮、青山園鄉、柘溪鎮交界。新中國成立初期西安鎮是安平鄉的一部分,1956年變更為大水田鄉,1958年劃歸茶庵鋪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為大水田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大水田鄉,同年新建立西安鎮,1987年,大水田鄉與西安鎮合并為西安鎮至今。該鎮面積、耕地及人口分別占桃園縣總量的4.5%、1.2%和1.6%。是桃源縣山地面積最大的鄉鎮。西安鎮物產資源豐富,地下有金、鎢,地上有木竹、藥材。 行政區劃 西安鎮轄:閔家坪居委會;桃安、文明、東安、橋塘、千斤園、西安(溪)、土洞溪、大水田、和平溪、山洞溪、楊柳山、明溪、磨子坪、石板溪、大池塘、湖南坪、白洋坪、薛家沖18個村委會。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豐富。西安鎮山林面積25萬畝,森林蓄積91萬立方米,主要有杉、松、樟等用材林和厚樸、黃柏、杜仲等藥材林。60年代以前,西安鎮山青林茂,植被豐富,每年向國家出售的木材超過80000立方米,木炭數千噸,以林產品貢獻大而遠近聞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的木材越來越少,森林植被破壞嚴重。進入70年代,這里不斷發生洪澇災害,損失慘重80年代初西安鎮人打響了生態建設的第一炮,西安鎮借助丘陵人工造林的經驗,動員全鎮勞動力在云臺山營造杉樹林1800畝。1988年在九嶺山營造人工林8000畝。1991年鎮黨委、政府作出了禁止燒碳毀林,溪河兩側300米以內和公路上下100米以內的樹木禁止采伐的決定。1992年,西安鎮成功地實施了第一期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項目,完成造林2萬畝。1997年,鎮政府出資30萬元,在薛家沖村建立一個3800畝的厚樸示范生產基地,此后橋塘、和平溪等7個村建起100畝到1000畝面積不等的7個中小型林藥場。2001年開始,西安鎮大力推行退耕還林工程,5年來共退耕還林1.5萬畝,每年可創收130萬元。全鎮生態公益林6.8萬畝,國家每年給予補助23萬元。2005年銷售木材8000立方米,楠竹50000根,創收500多萬元。 礦產儲量頗豐。古往今來,西安就具有鎢、金礦業,聞名全國。西安溪鎢、銻、金礦解放前就有零星開采,1952年國家投資,由冶金237隊進行大規模開采,成為湘西金礦的一個大型坑口礦區。1992年由于市場經濟轉體的主要原因而閉坑,有許多外資老板紛紛來鎮投資開采,股份制投資開采的較大型金礦就有5個,年產值3000多萬元。 經濟發展 一、農業生產持續上升。為提高農產品產量,全鎮先后引進農作物優良品種,發展特色產業,如藥材,該鎮共有厚樸、黃柏、杜仲等藥材3萬多畝,是縣內“三皮”藥材主產地之一。 二、水利建設持續增強。本鎮20世紀60年代小水電非常發達,有“萬盞明燈照山鄉”的美稱。1977年因遭山洪災害小水電站幾乎全部沖毀,災后重建鎮級電站2座,村辦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460千瓦;1994年電網整改,接入國網電力 三、鄉鎮企業穩步發展。引進外資1000多萬元,創辦龍安、安安竹木加工廠,同興、利民、紅旗、宏達等采礦企業。20世紀90年代全鎮有個體運輸業108戶,并建有民營農貿公司。該鎮有個體經營戶295戶。今年還引進長沙信達旅行社投資開發旅游業,在山洞溪至橋塘地段開發漂流產品。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該鎮先后投入20余萬元,對有線電視網絡進行了全面改造,現在墟場及臨近的2個村能夠接收20套節目,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投入資金700萬元,完成了三渡水至西安、西安至和平溪共23公里的水泥硬化,改變了交通落后面貌;籌措資金40萬元,建成了擁有60個床位,1600平方米的花園式敬老院,成為五保戶安享晚年的樂園;投資40萬元,修建了一座自來水廠,解決了鎮區4000人的安全飲水問題;籌資修建了農村客運車站,也即將完工投入使用,至此將徹底改變西安車子亂停亂靠的難題;結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爭取衛生院改造項目,修建了衛生院門診大樓,解決了山區群眾就醫難的問題;全力支持電信部門,修建了觀音尖電話基站、手機基站,結束了通訊死角的歷 特色產業 西安鎮地處桃源縣城西南部,距縣城90公里,是一個常德、益陽、懷化三市交界的偏遠山區鄉鎮,總面積210平方公里。西安鎮18個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15803人。西安鎮總面積210平方公里,18個自然村,1個居委會,187個村民小組,共有15038人。西安鎮平均海拔560米,800米以上山峰3座,植被覆蓋率95%,黑色的地表土壤,非常肥沃,屬高寒濕潤的氣候,具有非常適合藥材生長的獨特天然條件。在上級組織和鎮黨委政府的積極推動下,西安鎮于20014年在薛家沖村建起了4000畝厚樸藥材基地;2002年在天臺山林場建立了西安鎮首個天麻示范基地,培育了“0”代和“1”代良種向全鎮推廣。由于較適合的自然環境條件,西安鎮還生長有400多種野生中草藥,其中常見常用且數量較多的有:石菖蒲、水菖蒲、牛膝、威靈仙、商陸、海風藤、桑皮、何首烏、草烏、玉竹、大伸筋、首烏藤、竹葉、麥冬、前胡、蒼耳子、木通、金銀花、敗醬草、花血藤、石韋、益母草、澤蘭、虎杖、玄參、沙參、黃精、澤瀉、紫蘇葉、紫草、梔子、魚腥草、鴨趾草、野菊花、續斷、小茴香、夏枯草、細辛、烏藥、天南星、通草、天麻、山藥、肉桂、茜草、七葉一枝花、木賊、黃連、馬鞭草、金櫻子、棉燈籠、荊芥、花椒、谷精草、貫眾、葛根、鉤藤、小花五味子藤、車前草、薄荷、半邊蓮、半夏、板藍根、白芍、艾葉、白術、百合等。 科教文衛 科教文衛事業蓬勃發展。解放前,西安鎮僅有小學一所。1964年興辦農業中學和西安完小。1968年停辦農業中學,興辦大水田中學和大水田中心小學,1986年,大水田中學更名為西安鎮中學,大水田中心小學更名西安鎮中心小學。1997年,西安鎮中學從大水田搬遷至西安,新區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2003年,西安鎮中心小學從大水田整體搬遷至西安完小,合并為西安鎮中心小學,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目前,全鎮初級中學1所,小學12所,在校中、小學生1700余人,幼兒園1所,入園幼兒200人。解放初,西安有中藥鋪2家。1958年成立中心聯合診所,后名稱幾經變更,于1986年改為西安鎮衛生院。1995年投資30萬元,修建門診大樓和職工宿舍,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全鎮18個村衛生室,醫護保健人員34人,病床18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