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郴州市 >> 鄉鎮介紹 >> 袁家鎮 |
![]() |
袁家鎮 |
袁家鎮位于嘉禾縣東南部,距離嘉禾縣城11公里,海拔高度:275米。鎮域面積25.08平方公里,轄2個居委會; 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16179人。境內交通發達,省道S322線自東向西穿境而過,全長10公里的鑄造工業一條街橫貫南北,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鄉鎮,素有“鑄造之鄉”和“煤炭之鄉”的美譽。該大力發展農業和工業,在城鎮建設發展較快。 行政區劃 袁家鎮轄袁家、袁家煤礦2個居委會;西河、張家、小元沖、袁家、上洞莊、桐井、行村、大興、田崗頭、灣村、蓮塘、東溪、大嶺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所獲榮譽 近年來,袁家鎮圍繞創建“全市全面小康建設示范鎮”目標,以產業發展推動農村工業化,以全面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以精神文明創建帶動農村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全鎮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10月袁家鎮被評為中國(中部)小康建設十佳單位;2006年“鑄造湘軍”被評為全省十大勞務品牌之一。 農業發展 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全力打造“富裕農村” 近年來,鎮積極實施“工業強鎮”戰略,高揚項目建設主旋律,農村工業化率進一步提高,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2006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7.8億元,同比增長了23%;全鎮已消除了集體經濟空白村,年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5個。 工業發展 工業的發展,使袁家經濟快速發展,財政增收強勁,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近四年來GDP年均增長16%,財稅收入年均增長25%,農民收入年均增長7%。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8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完成稅收1301萬元,同比增長40.5%,實現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標;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6048元,增長6%,一個欣欣向榮、闊步前進的“寬裕袁家”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鑄造業 立足于鑄造產業優勢,袁家鎮結合嘉禾縣委“三個三”的發展思路,把農村工業發展定位在大力發展鑄造產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圍繞這個目標,大力實施項目帶動和園區興工戰略,深入開展了村級項目競賽活動。近幾年鎮內除建設了年產值過億元的鴨婆山工業園,吸收近300人就業外,各村工業小區建設全面開花,形成一個以鎮開發區為中心,各村工業小區為護翼的發展態勢。如張家村張家村工業小區已引進企業6家,袁家村鑄造基地已引進企業5家,田崗頭工業小區目前簽定入園協議5家,年內將引進企業6家,桐井村農樂園鑄造基地協議引進廠家2家,行村、蓮塘、汪村等村目前也已準備開發工業小區。這些村級鑄造工業基地,通過積極引導袁家籍在廣東辦廠的老板返鄉創業,鼓勵鎮內外老板新上項目,每年新上鑄造產業項目達20個以上,投資達6000多萬元,不但成為了袁家鎮鑄造產業的主要承接基地,也成了袁家鎮農村勞動力就業基地,累計已吸納就業人員達600多人,每年促進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 鑄造產業的蓬勃發展,促使全鎮涌現了許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代表,成為了全鎮經濟建設的生力軍,農民增收的渠道進一步拓寬。許多原來在鎮外鑄造廠務工的農民,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文化和技術、積累資金和經驗,開闊視野和增長見識,回鄉辦起鑄造廠20多家;許多農民看到鑄造產業產銷兩旺的趨勢,搞起了鑄造原材料貿易,跑起了運輸,辦起了鑄件加工廠;還有的農民定點為一些廠家提供蔬菜、蛋禽、肉類等農產品,口袋日漸鼓了起來。如桐井村農民肖譽軍自2005年返鄉創業在張家工業園與人合伙創辦了三環鑄造有限公司以來,2006年企業納稅就達到近50萬元,企業安排就業人員30多人;蓮塘村農民黨員李順平利用兒子學的車床加工技術抓住機遇創辦鑄件加工廠,年純收入超過五萬元;汪村的黃民雄長年自費訂閱鑄造專業雜志,通過自學后自選設計進行技術改造,大大降低了鑄造熔煉能耗,每年創造效益達幾十萬元。 基礎設施 隨著工業經濟發展,鎮村兩級不斷加大工業反哺農業、農村的力度,大力推進以小康新村建設、舊村改造和農村改路、改水、改廁等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近些年全鎮累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實施了以通水泥路、通自來水、通農改網、通有線電視、通程控電話為內容的“五通工程”,讓70%的行政村通自來水,100%的行政村通有線電視、程控電話,100%的自然村通農改網,9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人居環境。2007年為徹底解決全鎮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困境,鎮政府聯合有關單位準備上馬投資600萬元的泮頭水庫自來水廠引水工程項目,目前已上報可行性報告到省里審批。 農村建設 在新農村村莊建設上,通過充分發揮示范村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各村按照因村制宜、科學規劃、量力而行的原則,動員各方面的積極力量特別是本村經濟能人的大力捐款支持,使全鎮的新農村建設掀起了高潮。作為省級小康示范村的張家村是一個工業重點村,現有一個年產6萬噸的煤礦企業和年產值達4000萬元的鑄造工業園,村集體每年收入達130多萬元。從2003年起,該村啟動投資達960萬元,集農村新式住宅、貿易市場、村部綜合辦公樓、幼兒園、村衛生所、農民休閑公園為一體的小康新村建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