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懷化市北部。東連溆浦,南鄰懷化,西與麻陽、瀘溪接壤,北與沅陵交界。全縣土地總面積1976.81平方公里,總體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屬丘陵山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境內平均氣溫在16. 5℃-17.9℃之間,降雨量為1328.4毫米,日照時數1476.8小時,多為偏北風。全縣現轄30個鄉鎮,425個行政村(居委會),2009年末全縣總人口53.52萬人。
行政區劃
辰溪縣轄8個鎮、17個鄉、5個民族鄉:
鎮:辰陽鎮、孝坪鎮、田灣鎮、火馬沖鎮、黃溪口鎮、潭灣鎮、安坪鎮、寺前鎮
鄉:船溪鄉、城郊鄉、板橋鄉、長田灣鄉、小龍門鄉、龍頭庵鄉、錦濱鄉、石碧鄉、橋頭鄉、大水田鄉、橋頭溪鄉、石馬灣鄉、龍泉巖鄉、修溪鄉、伍家灣鄉、柿溪鄉、譚家場鄉、后塘瑤族鄉、蘇木溪瑤族鄉、羅子山瑤族鄉、上蒲溪瑤族鄉、仙人灣瑤族鄉
歷史沿革
辰溪縣歷史悠久。從已出土的文物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里棲息繁衍。戰國屬楚黔中地,秦屬黔中郡地。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置辰陵縣,五年易名為辰陽縣。王莽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名會真縣,東漢復名為辰陽縣。梁天監十年(公元511年)更名建昌縣,陳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再復名辰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更名辰溪縣,沿襲至今。現隸屬懷化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1月1日,置湘西行署,轄沅陵、會同、永順三個辦事處,沅陵辦事處設辰溪。1950年2月,沅陵辦事處改稱沅陵專員公署。1952年8月,撤銷沅陵專員公署,置芷江專署,辰溪改隸芷江專署。12月,芷江專署改稱黔陽專區,辰溪改隸黔陽專區。1981年6月30日,黔陽地區改名為懷化地區行政公署,辰溪懷化地區。1997年11月29日,撤消懷化地區,設立地級懷化市。辰溪屬之至今未變。

地理環境
辰溪地處湖南省西部,懷化市北邊,沅水中游,以山地和丘陵為主,間平以地。地勢東南高西北地。海拔平均在750米左右,最高山羅子山主峰海拔1378.7米。全縣總面積1990.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75萬畝,耕地32萬畝,水田27.5萬畝。
辰溪縣水利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沅水、辰水。沅水流經縣內13個鄉鎮,流程99.7公里。辰水流經縣內6個鄉鎮,流程33.7公里。全縣共有大小河89條,流域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達58條。年均河川經流水資源總量17.78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達26萬千瓦。縣內共有中小型水庫148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146座。
自然資源
辰溪資源豐富,特別是礦產資源得天獨厚。全縣已探明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21種,石灰石儲量1000億噸以上,已建成大小水泥廠8座,生產“425#”水泥、“525#”水泥,截止2009年,全縣年產水泥量250萬噸以上,遠銷省內外;煤炭儲量達6900萬噸,燃燒值多在7000大卡以上,素有“湘西煤都”之稱,現有大小煤礦100多家,其中上規模的有20多家,全縣年產煤100多萬噸;磷礦儲量在1.5億噸以上,品位在18—40%之間;鋁礬土儲量1000萬噸,其中高鋁釩土70萬噸,是生產全天燃料燒結莫來石的絕好原料。現有森林面積135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00萬立方米。水能儲量26萬千瓦。草場面積101萬畝,有2萬個畜單位潛力。全縣共有635個喬灌木樹種,屬于國家級保護的珍貴樹種有水杉、銀杏、金錢杉、江南油杉、華榛、大紅花茶等17種,野生動物有600多種,其中屬于國家級保護的有黃腹角雉、角雉、長尾雉、麝、大鯢、旄菇跫Α⒒⑽仆?種,省級保護的有水獺、刺猬、蝙蝠、青蛙、八哥等11種。
經濟概況
辰溪商業經濟活躍。辰溪素有“云貴門戶”之稱,歷來為物資集散中心和商家聚集之地,縣際、區際貿易十分活躍。全縣現有集貿市場30多個,其中有占地68000多平方米的辰陽大市場,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的辰州大市場是集購物、居住、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大型商貿中心,是四方賓朋大展宏圖的理想場所。
辰溪縣工業基礎較好。全縣有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165家,已初步形成了煤炭、機械、化工、冶金、電力、家電、建材、食品、耐火材料等20個主要行業的地方工業體系。其中雪峰機械廠生產的粉碎機、水泵和縣水泵廠生產的水泵已打入東南亞、美國市場;列入國家“星火計劃”的全天侯燒結莫來石項目,填補了國家高檔耐火材料的空白;磷化工總廠開發的新一代優質礦物飼料添加劑——飼料級磷酸氫鈣填補了省內空白,發展前途十分廣闊。全縣共有10多種產品獲省以上“優秀產品”稱號,有的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
201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51.7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2%,增速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為近十年來最高增幅,從2005年起連續五年保持12%以上增速。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8.51億元,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20.475億元,增長23.7%;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1.69億元,增長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9760元。

城市建設
城鄉面貌大幅改善。圍繞縣城擴容提質,投入資金4.03億元,先后啟動了城東開發、城南開發、老城改造三大板塊12大項目建設。拓寬了辰州南路,改造了勝利公園,完成了老城福滿家商場建設和城區主干道油路鋪設,基本拉通了先鋒東路,實施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汪家橋垃圾無害化處理場、防洪大堤二期工程、沅江新村開發、老城農貿市場、農資農機摩托車市場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全面開展省級衛生縣城創建工作,嚴格城市規劃管理,綜合整治環境衛生,規范城區殯葬管理,市容市貌煥然一新。積極推進綠化造林、水土保持、節能減排等工作,新建沼氣池2300口,完成各類造林4.5萬畝,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交通通訊
辰溪縣交通通訊便利。全縣已形成以公路為主,鐵路、水路、相配套的交通網絡。湘黔鐵路東來南去,橫穿縣境;3條公路干線通往滇、黔、川鄂、桂五省;沅水、辰水匯合于縣城,下洞庭,通長江,達四海。郵電通訊實現了自動化、數字化、程控化,移動電話網覆蓋全縣城鄉,可直撥全國及世界各地。
教育文衛
教育事業有了新發展。扎實推進建設教育強縣戰略,加大教育投入,全年建成合格制學校4所,完成中小學危房改造1.48萬平方米,城鄉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高考綜合排名取得進步。2009年末全縣擁有中等職業學校4所,在校學生906人,教職工109人,其中專任教師82人。普通中學35所,在校學生20527人,其中高中在校學生10013人,普通初中在校學生10514人,普通中學共有教職工2149人,其中專任教師1970人;普通小學142所,小學在校學生31427人,教職工2581人,其中專任教師2515人。幼兒園27所,在園兒童9239人,教職工572人,其中專任教師417人。
文化惠民特色進一步凸顯。全年編排創作了10多個優秀節目深入到全縣各個村組開展免費送戲142場次,群眾反響極為強烈。在20個村委會建成農家書屋20個,訂購了各類報刊雜志和科技資料,為293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站點村分別配置了電腦、投影儀、高清電視和移動播放機等電器設備,進一步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年內恢復開通辰溪廣播電臺,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四位一體的宣傳格局已經形成。年末,全縣擁有電視臺1個,廣播電臺1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31個,史料陳列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6萬余冊。
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年投入資金新建修溪中心衛生院大樓,對火馬沖鎮、潭灣鎮等衛生院進行了改擴建,全面恢復了鄉鎮衛生院的整體功能。健全完善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沉著應對了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病的考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32.7萬人,參合率81.6%,參合農民住院實際費用平均補償率達46%,比上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年末擁有各類醫療機構達到45個,病床1563張,衛生技術人員1456人;擁有農村醫療點476個,病床1026張,衛生技術人員1033人。
風土人情
地方大戲劇種。主要流行于懷化地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并及于黔東、鄂西、川東南部分地 區。清乾隆、嘉慶年間即有職業班社。分高臺班(舞臺演出),矮臺班(木偶戲)和圍鼓堂(坐唱)三種演唱形式。建國后,溆浦、沅陵、辰溪、芷江、瀘溪等縣建有專業劇團。1955年定今名。
辰河戲以高腔為主,兼有低腔、昆腔、彈腔。舊時稱“高腔班”。十九世紀引進彈腔,后又受常德漢戲影響,加入了漢劇藝人和劇目。聲腔以高腔和彈腔為主,傳統劇目中有許多整本高腔戲。彈腔則由南北二路組成,屬于板式音樂,南路深沉柔和,北路明朗活潑。
瑤鄉茶山號子歌--流傳于辰溪縣黃溪口地區7個鄉鎮,是挖茶山時唱的號子歌,乃眾人在挖茶山時,由2-3人在山頂敲鑼打鼓,唱一陣打一陣,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勁。有時是一人唱眾人和。茶山號子歌,氣勢磅礴,寬廣宏亮,激越高亢,很有鼓動人心的作用。唱比種號子歌的發間是奇特的,所發的音量雙嗩吶也無法壓倒。黃溪口鄉大灣村的業余歌手舒黑娃同志曾經用他那奇特的歌喉和獨特的唱腔,帶著瑤鄉茶山號子歌幾度唱到長沙、北京、中南海,得到了高度的贊譽,著名歌唱家何紀光先生曾拜舒黑娃為師,從而使他的藝術生涯更添光彩。聽了舒黑娃的演唱,不少專家和人們贊嘆說:”湘西有個舒黑娃,聲音賽過雙嗩吶“。
相傳茶山號歌已流行了200余年,1956年全縣挖掘民間藝術時,才正式被邀請參加群眾文化匯演,得到地區、省、國家的多次獎勵。茶山號子歌在瑤家人來說,乃屬家常便飯,人人都可以哼唱幾段。現在每逢節目慶典或大型文藝演出,都少了不茶山號子歌的參與,有它的參加,給演出增添了民族氣氛。它那激昂的聲音響徹云霄,優美的旋律催人奮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