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地處湘中腹地,隸屬于婁底市,處于東經111度51分43秒至112度31分7秒,北緯27度12分31秒至此7度45分51秒之間。東鄰湘潭、衡山,南接衡陽,西毗邵東、漣源,北界婁底、湘鄉。東西長61公里,南北寬59.2公里,總面積1715平方公里。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

古時,是長沙至寶慶、湘西的水陸要衢,為兵家必爭之地。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出廣州,破衡州,進駐縣境”,至今留有黃巢山之名。1949年,著名的衡寶戰役在此拉開序幕。
雙峰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四境群山逶迤,中部丘崗起伏,氣候溫和,四季宜農。糧、豬、茶、油為縣內傳統產業;商品糧和噸糧田開發、瘦肉型活大豬出口 、 油菜均為國家級生產基地;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和原材料基地縣;野生動物百多種;野生植物128科1820余種;永豐辣醬馳名中外,“三刀”(菜刀、剪刀、鐮刀)、 “三器”(陶器、瓷器、砂器)、“三鍋”(鼎鍋 、菜鍋、湯鍋)、“三鑄”(鑄鋼、鑄鐵、鑄鋁)均經久不衰。
行政區劃
雙峰縣轄13個鎮、3個鄉:
鎮:永豐鎮、荷葉鎮、井字鎮、梓門橋鎮、杏子鋪鎮、走馬街鎮、蛇形山鎮、洪山殿鎮、甘棠鎮、三塘鋪鎮、青樹坪鎮、花門鎮、鎖石鎮
鄉:石牛鄉、沙塘鄉、印塘鄉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屬楚,秦朝屬長沙郡湘南縣;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分屬湘南、連道兩縣;東漢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封長沙王之子劉昌為湘鄉侯,湘南為其領地的一部分,湘鄉之名始于此。南朝宋屬湘鄉縣;隋屬衡山縣;唐時復屬湘鄉縣;清咸豐開始稱“湘鄉中里”。1951年8月,劃出湘鄉縣的第三、六、七區(即“中里”全境)及第二區所屬興讓鄉的一部分,新建雙峰縣。1952年1月29日,雙峰縣人民政府成立,縣城設永豐鎮。屬益陽專區,同年11月改屬邵陽專區。1977年11月劃歸漣源地區(1982年更名為婁底地區,1999年7月撤地設市),現屬婁底市管轄,調整為13鎮3鄉(永豐鎮、梓門橋鎮、井字鎮、荷葉鎮、杏子鋪鎮、蛇形山鎮、 甘棠鎮 、洪山殿鎮、三塘鋪鎮、青樹坪鎮、花門鎮、鎖石鎮、走馬街鎮、印塘鄉、石牛鄉、沙塘鄉),人口92萬。

雙峰烈士公園
地理環境
雙峰縣境域地貌形態呈四周山丘崛起、中部崗平相間的立體輪廓,地貌類型呈山地連片、崗丘交錯、平地綿展的組合。
(1)四周山丘環繞,中部崗盆寬廣。縣境東部、東南及東北群山連綿起伏,西部有豬婆山及山斗的臺升地帶,北部丘崗起伏。全縣最高是東部紫云山的仙女殿,最低點是東北漣、測水匯合處的江口河谷,高差754.8米。
(2)海拔較低,地勢平緩。境內海拔300米以下的土地面積占88.2%,坡度30度以下的占80.5%,其中20度以下的占68%。地勢基本平緩。
氣候特征
雙峰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寒潮頻繁,氣溫變化劇烈;夏季暑熱期長,伏旱明顯;前秋干旱頻繁,后秋天氣多變;冬季嚴寒期短,陰睛少雨天多。全縣年平均氣溫17.0℃,年降水量1200至1350毫米,年日照1500至1600小時,無霜期260至300天。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21.75億立方米,地表徑流9.1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容水量2.627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1.3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雙峰縣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常見的農作物及茶果資源有34科84屬1700多個品種;養殖業動物資源有家畜家禽兩大類100多種:水產養殖資源有60多種;全縣森林資源有128科820余種,鄉土樹種43科14種,尚存古老、稀有、珍貴樹種20余種。
境內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分布廣。礦產資源已探明金屬礦(黃金礦、鉛鋅礦、鎢、鉬礦、銻礦、鈮鉭礦、鐵礦、錳礦、釩礦、銅礦)和非金屬礦(煤礦、石膏礦、黃鐵礦、大理石礦、花崗巖、陶瓷土礦、耐火粘土礦、石灰巖礦、磷礦、鉀長石、重晶石、硅石礦)有27 個礦種,99個礦點。儲量位于全省前10位的礦產有:石膏、大理石、黃鐵、煤、耐火粘土、黃鐵礦等。

懷和亭
經濟概況
經濟總量增長,結構得到調整。據測算,全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34.9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3億元,下降0.2%;第二產業增加值10.2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10.4億元,增長9.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26元,比上年增加87元。三次產業結構為41.1:29.2:29.7,與上年比較,第一產業下降4.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長3.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1.6個百分點。 初步核算,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25155萬元,增長11%,連續四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7915萬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256217萬元,增長19.1%;第三產業增加值231023萬元,增長9.8%,三次產業構成為41:31.1:27.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517元,增長10.6%。
教育衛生
全縣現有普通中小學校323所,其中高中9所,初中63所,小學252所;中等職業學校8所(含民辦5所);幼兒園65個(含民辦42個);鄉鎮農校16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共有在校中小學學生10.5萬,在園幼兒9000余人。共有中小學教職工10841人,其中在編教職工8270人,離退休教職工2571人。全縣擁有鄉鎮衛生院16所,縣屬醫院 5所,85%的農民享受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服務。
旅游資源
雙峰縣歷史悠久,鐘靈毓秀,地靈人杰,英才輩出。這里孕育和誕生了三國蜀漢名相 蔣琬;元朝大學士、著名文學家 馮子振;明代大理寺右評事、太仆寺丞 賀宗;清代重臣 曾國藩 ;愛國外交家 曾紀澤;近代辛亥革命先驅、著名政治活動家禹之謨;愛國將領宋希濂;中共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蔡和森;全國婦聯主席蔡暢;“鑒湖女俠”秋瑾;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 唐群英;“模范婦女領袖向警予等。這里走出了一批當代在全國享有盛名的專家學者和一批黨政軍要人,如對中國第一枚火箭彈的研制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原重工業部副部長 鐘林 ,原教育部、高教部副部長、化學家曾昭掄,原中國醫科大學校長 李亭植,著名歷史學家陳旭麓,原省委書記熊清泉,中國礦業大學校長謝和平,駐澳部隊政委賀賢書少將等。
雙峰境內山環水復,風光秀麗。省級森林公園九峰山溝壑幽深,峻秀挺拔;黃巢山兩峰夾峙、地勢險要、雄關如鐵;銅梁大山兩迭飛瀑、銀練懸空、蔚為壯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國藩故居氣宇軒昂、屋宇回還、雕梁畫棟、內蘊深邃、富麗堂皇;“遠近形勝不可比,萬象森羅入眼前”的測水洛陽灣古建筑群依山傍水,亭閣崢嶸、蔚為勝景;湄水仙神寨良田美池、修竹茂林;山勢險峻、奇峰兀立、儼然世外桃源;溪口水庫 碧波浩渺、湖光山色、相映生輝,有“不是西湖勝似西湖”之美稱;三塘鋪芒擔石 ,雙石拱立、夾溪相峙,宛如天外擔來;華天洞“幽、險、奇、壯”,蜿蜒綿亙數十里,洞中洞、景中景、石筍林立、勝似仙境;蔡和森紀念館 、烈士公園 典雅端莊,別具特色;還有大量的文物古跡和革命遺址,既是歷史的凝結,又是未來的警示。

曾國藩故居
風景名勝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的故居“富厚堂”就位于我縣荷葉鎮。其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占地面積四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一萬余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風格建筑,系中國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鄉間侯府”。與鎮內曾氏其他兄弟的白玉堂、黃金堂、敦德堂、獎善堂、萬宜堂、文吉堂、修善堂、華祝堂、有恒堂合稱“曾氏十堂”。“富厚堂”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瀟湘八景之一。故居內有四座藏書樓,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私家書樓之一。涵蓋經、史、子、集和各個地方志及外國科技文化等類別圖書三十多萬卷,堪與中國近代四大藏書樓齊名。同時,曾國藩故居所在的荷葉鎮及周邊鄉鎮,歷史文化旅游景點星羅棋布,已發現的有50余處,如中華百年“八大女杰”之一的秋瑾故居、“天子坪地下軍事工程”、“同福石林”、“石雞寨”、“葛氏宗祠”、“三國蜀相蔣琬故居遺址”、“羅澤南故居”等共同構建名人故里。名人故里的旅游開發將與新化紫鵲界秦人梯田、梅山龍宮構建婁底旅游的“東西兩翼”。與此同時,我縣還將通過曾國藩研究會進一步探究清代歷史文化思想,弘揚一代名人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博大精深之思想,打造好“曾國藩”品牌,做好做大旅游發展文章。目前,曾國藩故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形勢喜人,故里旅游區530畝用地項目已獲省政府審批,正在尋找戰略合作伙伴,規劃投入1.6億元,打造4A級精品旅游景點;深圳現代后勤集團計劃投資3.6億元在縣城建設曾國藩文化園,以弘揚曾國藩文化思想。預計第一期核心景區將在“十一五”末建成并向公眾開放,到時將為曾國藩故里旅游錦上添花。
以蔡和森紀念館為中心的紅色旅游板塊,是我省重要的紅色旅游基地,也是我省首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系婁底市紅色旅游龍頭品牌。蔡和森紀念館興建于1986年,建筑面積1972平方米。2005年我縣以蔡和森同志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為契機,投資1000多萬元對紀念館及廣場按AAA級景區進行了全面改擴建。紀念館內共設六個展廳,館內陳列了蔡和森同志和蔡暢同志的生平事跡。展館主要以圖片的形式詳盡描述了蔡和森同志從青少年時代到為中國革命奮斗終身的文物、照片、著作及毛澤東、鄧小平、陳云、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詞和周世釗、柳亞子、茅盾、羅章龍等名人題寫的詩詞。它與蔡和森、蔡暢故居“光甲堂”、衡寶戰役烈士公園等構成了我縣紅色旅游框架,吸引著各界愛國人士和進步青年前來參觀學習。
水府廟雙峰景區 是水利部B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濕地保護區,現有國家級濕地保護面積4.7平方公里,在保護區內已發現野生鳥類33種,主要景點有“小三峽”、水府廟宇、電站大壩及保護完好的明清風格建筑群“洛陽灣”等。水府廟雙峰景區傍水而存,依水而靚,水光山色,渾然天成,置身期間,定然會讓你感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人間勝境。在景區內,還有國藩溪硯工藝廠的溪硯系列旅游產品享譽國內外,是一個綜合性的休閑旅游度假自然風景名勝區。
烈士公園 位于縣城東南塔子山上,園內建有衡寶戰役青樹坪戰斗紀念館,1989年落成。烈士塔由塔體,塔座和烈士墓組成,其中墓地長8米,寬5.8米,高4米。塔身正面是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題寫“衡寶戰役青樹坪戰斗紀念塔”的塔名,并刻有碑文:“1949年8月追殲國民黨隊血戰界嶺壯烈犧牲安葬于永豐塔子山的顏東成、呂玉光等英雄永垂不朽!” “同年10月在衡寶戰役中,先后于永豐、青樹坪、棋盤山和石龍山等處戰斗中英勇獻身的英雄們永垂不朽!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在雙峰境內前赴后繼為國捐軀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公園內有一條專用公路,通向烈士紀念塔邊,并與雙衡公路交匯,以供瞻仰的行人,車輛來往。公路兩旁和紀念塔周圍,栽滿了中山柏等樹木,顯得莊嚴肅穆。 因建園二十多年來,未妥善管理長期失修,園內四處盡顯悲涼。亟待有關管理部門全面修繕,以還本來面目。

蔡和森廣場
風土人情
踏進雙峰這片土地,民間文化藝術的濃郁清香撲面而來:走馬街農民畫一枝獨秀,井字吹打樂源遠流長,鎖石祁劇老樹新枝,青樹坪銅管樂異軍突起,永豐飛車飲譽神州……“一鎮一品”的藝術氛圍令你眼花繚亂,流連忘返。
據粗略統計,目前雙峰共有中、西樂隊400多個,劇團20多個,燈會100多個,龍舟隊20個,演藝人員達1.5萬余人,吸引了10多萬農民群眾參與。
雙峰縣蘊藏著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這個縣在調查摸底、挖掘整理的基礎上,對各鄉鎮的傳統藝術突出地方特色,進行重點扶植,做到一鎮培育一項藝術精品。縣文化專門機構通過開展業務培訓、創作指導,組織文藝匯演、作品展覽、外出觀摩,提升其文化檔次。該縣走馬街鎮早在明清年間就有創作農民畫的傳統,利用這一優勢,該鎮每年集中組織培訓班,請專家現場指導,并熱心扶植藝術新苗,該鎮也因此先后被省文化廳和國家文化部命名為“農民畫之鄉”和“中國農村文化藝術之鄉”。
扶植傳統藝術,雙峰縣注意去粗取精,推陳出新。洪山殿鎮很早以前就有木偶戲班子走村串戶演出,但內容良莠混雜。這個鎮通過加強管理,保留傳統曲目的精華部分,剔除夾雜封建迷信、落后觀念的曲目,創作有時代氣息的新節目。
開店做生意的習俗頗多。清早整理柜臺,要手舉算盤不斷地搖動,滴滴嗒嗒連響一陣,以示當日和長年累月生意興隆通三江,財源茂盛達四海。掃地,必須從大門掃起,慢慢向屋內掃,以示進財而不出財或失財。外出進貨或售貨,做生意買賣,清早吃飯裝飯時,第一勺飯要向東方的一邊裝,表示紅日東升,吉祥如意。
開店最忌“攔門”,即不準人、尤其是不準女人站或坐在門檻上或大門口,不然,生意要倒霉,買賣要虧本。每月初二日和十六日,老板要請坐堂先生和學徒打牙祭,十二月十六日圓牙。如果老板邀請坐堂先生坐上席,就表明老板有意辭退先生;如果坐堂先生自動坐上席,則表示辭職。1949年后,此俗逐漸消除。但開店圖個吉利,使生意火紅之風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