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縣位于湘黔渝三省(市)接壤處的湖南西部邊陲,自古以來有西南門戶之稱。境內層巒疊翠,溪流縱橫,風光迷人。湘西五大古鎮之一的邊城茶洞,古樸清秀,因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而馳名中外,邊城漂流可令您流連忘返;花垣“八景”文筆峰,直逼蒼穹,倒寫藍天一張紙;石欄桿,石林競秀,百態千姿;大小龍洞,絕壁掛瀑,飛珠噴玉;祝融洞、羋山洞,內藏錦秀,幽深神秘。大自然在這里營造了一處處美麗誘人的游覽佳境。

武陵山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花垣縣,地處湘、渝、黔邊陲,總面積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總人口二十八萬,是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山區。古代為辰陽縣地,定名永綏縣,一九五三年改名花垣縣,屬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成高山臺地、丘陵地帶和沿河平川。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蓮花山海拔一千一百五十九米,最低的獅子橋海拔二百一十二米。這里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攝氏十六度,年平均降雨量一千四百一十八毫米,年平均日照一千三百二十四小時,無霜期二百六十九天。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里悠久的歷史淵源,美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礦產資源,繁榮的農村景象,燦爛的地方文化,眾多名勝古跡,獨特的民情風俗……如山花爛漫、群星閃爍,展現在人們面前。
行政區劃
花垣縣轄8個鎮、13個鄉:
鎮:花垣鎮、茶洞鎮、龍潭鎮、民樂鎮、團結鎮、吉衛鎮、麻栗場鎮、雅酉鎮
鄉:長樂鄉、大河坪鄉、兩河鄉、大龍洞鄉、排碧鄉、董馬庫鄉、貓兒鄉、窩勺鄉、補抽鄉、道二鄉、排吾鄉、排料鄉、雅橋鄉
歷史沿革
1952年由永綏縣更名花垣縣,以縣治花垣得名。花垣,原為明朝保靖宣慰司彭氏宴游的花園,后筑城垣,年久慣稱花垣而定名。
花垣縣始建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縣城輻射規劃控制范圍3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中心區14.5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花垣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部和西北部分別與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和重慶市秀山縣接壤。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成高山臺地、丘陵地帶和沿河平川。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蓮花山海拔一千一百五十九米,最低的獅子橋海拔二百一十二米。
花垣縣內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嶺,最高的蓮花山海拔一千一百五十九米。境內以山原地貌為主,層巒起伏,溪河交錯,山川壯麗。
花垣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攝氏十六度,年平均降雨量一千四百一十八毫米,年平均日照一千三百二十四小時,無霜期二百六十九天。
花垣境內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產20余種,其中錳礦、鉛鋅礦儲量分別居全國第二位、第三位,有“東方錳都”、“有色金屬之鄉”的美稱。水能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農林牧特產久負盛名,是一塊極具發展潛力的厚土。
花垣縣的農業發展迅速,一派繁榮景象。全縣耕地面積一百六十六萬多畝,山下平川種植稻谷、包谷等糧食作物;山上坡地種植花生、辣子、草煙、獼猴桃等經濟作物。還有豬、牛、羊、麻鴨等養殖業也很發達。
經濟概況
200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75663萬元,增長1.7%。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8758萬元,增長4.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8269萬元,下降1.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8636萬元,增長6.9%。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1%,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9.0 %,下降3.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2.9%,上升2.8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18148元,增長1.0%。全縣財政總收入61489萬元,下降8.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0508萬元,下降3.3%。
花垣縣的農業發展迅速,一派繁榮景象。全縣耕地面積一百六十六萬多畝,山下平川種植稻谷、包谷等糧食作物;山上坡地種植花生、辣子、草煙、獼猴桃等經濟作物。還有豬、牛、羊、麻鴨等養殖業也很發達。通過產業調整和山地開發,苗族人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開始走上了富裕之路。
花垣縣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工業,是全縣經濟發展的龍頭。埋藏在地底下的豐富礦產正在開發利用。該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錳、鉛鋅、釩、磷、滑石、石煤等。其中錳礦蘊藏量達二千三百萬噸,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被譽為“東方錳都”。鉛鋅礦蘊藏量一千一百多萬噸,居全省第一位。
交通通訊
花垣縣的交通、電力、通訊、廣播、教育等事業蓬勃發展,方興未艾。全縣一十八個鄉鎮及三百二十個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燈,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有學校。徹底改變了過去苗家山寨那種肩挑背馱、松油點燈、出門爬坡、文化落后、與世隔絕的封閉貧困面貌。
教育資源
全年普通高中招生1209人,在校學生人數3169人,畢業生961人;初中學校招生4393人,在校學生人數12453人,畢業生432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為96.5%,在校學生輟學率2.53%。普通小學招生4582人,在校學生人數27353人,畢業生49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5%,畢業生 升學率93.66%。幼兒園在園幼兒2920人。全省首屆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全縣各科合格率居全州八縣市之首,邊城高級中學一次性合格率居全省非省級示范校首位,高考二本以上上線241人,上線率較去年提高35%。
旅游資源
花垣縣系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嶺,溝壑縱橫的水色情調,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旅游風光。文學巨匠沈從文小說中的邊城——茶峒,吊腳樓鱗次櫛比,清澈剔透的清水河繞城而過,那情調儼然一幅美麗的畫;排吾的石欄桿,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態各異,蔚為壯觀;彎曲幽靜的古苗河盤山流淌,青松翠柏倒映水中,猶如一首流動的詩;麻栗場的尖巖如南天柱直插云天,刺破青天鍔未殘,小龍洞瀑布和大龍洞瀑布從懸崖上直瀉而下,恍若天上銀河落九天……
花垣縣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之鄉”。濃烈的苗族風情更是令人陶醉。古老的苗族山民月月有節日,尤以“四月八”歌會、“七月八”趕秋節最為隆重熱烈。每逢節日,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匯集在一起,翩翩起舞,互相對歌,敲起苗鼓,玩龍舞獅,祭祖椎牛,表演上刀梯、踩犁鏵、摸油鍋……迷人的民情習俗,簡直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還有苗族遠古的神話、故事、傳說,浩如煙海,像陳年包谷酒一樣醉人。
風土人情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幾種:
忌踩三腳 苗家火坑里放一鑄鐵三腳架,用作炊事,傳說三腳架是3個護火的祖先變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恭。
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邊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稱為“夯高”,設有祖先神位,是長輩坐的,年輕人和兒童嚴禁坐在此地,更不準在這方打鬧、波水或說臟話,否則就是褻讀祖宗,神人共憤。
忌震“龍巖”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巖板,巖板下為“龍穴”,最忌震動,據說震動“龍穴”,“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就會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則標志喪親守孝。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 據說是吹柴大會把新的一個的財運吹走,從而貧困潦倒。
其他禁忌與縣內漢族大則致相同。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個別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為主。苗族青年通過勞動、集會、趕場、串親等方式相互接觸愛慕,經多次約會,對唱情歌,互贈禮物等確定戀愛關系,而后自由結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