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益陽市 >> 鄉鎮介紹 >> 南大膳鎮 |
![]() |
南大膳鎮 |
南大膳鎮隸屬于益陽市 沅江市,南大膳鎮以原雙豐鄉、北大鄉和南大膳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南大膳鎮的行政區域,新的南大膳鎮轄1個社區居委會、55個建制村,總面積169.7平方公里,總人口8.9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南大膳(原南大膳鎮人民政府駐地)。2002年財政收入增長較快,比2001年增長81萬元,增長22%,上級各項稅收提前完成,全年消赤130萬元,同時解決了207戶五保戶的溫飽問題,為343名下崗職工最低生活保障24萬元。稅費改革成功實施,全鎮減負總額達150萬元,畝平減負44.5元。村委班子換屆選舉順利進行,有15個村調整了班子,7名后備干部選為村干部。另外,鎮直部門人員全部實行了聘用制。 行政區劃 南大膳鎮下轄南豐、東蕩、西南、南大河、中南、同豐、新南、同鷹、南洲、光明、義福、南郊、南湖、西湖、牛洲、六合、新湖、平湖、螺絲湖、曉樂、西良、西福、新躍等23個行政村、253個村民小組、1個南大社區居委會以及竹篙湖、南大等2個鎮直漁場。2002年末人口自然增長率2.6‰,國民生產總值5.2億元,財政收入810萬元,糧食總產量17200萬噸,農業總收入10437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4.2億元,農民人平純收入2718元,是年榮獲沅江市“雙文明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計劃生育工作連續三年被評為益陽市模范單位,南大鎮計生協會被湖南省計生委評為“兩爭兩為”模范協會。城鎮建設獲沅江市小城鎮建設責任目標管理第一名。 城鎮經濟 2002年鎮黨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齊抓共管,創造性的開展工作。立足市場引導,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在穩定糧食面積前提下,突出發展烏鱧為龍頭的特色養殖,烏鱧養殖面積達3550畝,套養鱔魚800畝,年產量達7000噸,產值7800萬元,并形成了餌料、喂養、冷凍、運輸銷售一條龍服務體系,烏鱧、黃鱔養殖已成為地方特色和支柱產業,被省科委列為“星火科研項目”。鄉鎮企業困中求進,有各類企業1160家,比2001年增加135戶,從業人員3621人,鄉鎮企業產值比2001年增長12%,實現利潤977萬元,完成稅費430萬元。骨干企業南大建材廠生產的產品暢銷市場,企業效益居全省磚瓦企業之首。南大紙廠、麻紡廠通過招商引資重新啟動生產,2002年兩個廠為國家增加稅費110萬元,安置社會勞力210人。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步伐繼續加快,投入資金2500萬元,完成了以農貿市場為中心的居民住宅擴建工程,新建居民住宅15棟,改造了有線電視光纜線路以及道路、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鎮區完成了高低壓電力線路改造,架設照明路燈61盞,硬化鎮區道路2萬平方米,改造自來水廠日產水800噸增至2000噸。小城鎮建設新增稅費86萬元,引導農民進城務工經商600多人。 農業發展 2002年,鄉黨委、政府把調整產業結構,畜牧興鄉作為工作重點。利用地理資源優勢,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爭取銀信部門發放畜牧專項貸款,扶植基地建設,實行引種補貼,鄉屬草場免費放牧,建立鄉冷配站,主動提供牛羊冷配服務,同時加強治安管理,保障養殖戶正常生產經營。草食動物飼養初見成效。全鄉340戶養牛、羊戶,養良種黃牛2000多條,黑山羊1000多只,年創產值400萬元。特種水產養殖初具規模,全鄉1364戶特種水產養殖戶,養殖水面2400多畝,品種有甲魚、烏鱧、黃鲴、鱔魚、珍珠蚌等,年產900噸,年產值1200萬元。傳統畜牧水產養殖得以改良,年出欄生豬5.2萬頭,雞鴨9萬羽,年創產值2100萬元;傳統水產養殖水面4200畝,年產商品魚6萬擔,產值為400萬元。全鄉畜牧養殖年總產值達41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4%。 鄉鎮發展 2002年,全鄉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圓滿完成,鄉村總負擔比上年減少227.88萬元,人平負擔減少110元。部門機構改革順利實施,共縮員減編12人,為財政每年減少剛性開支十多萬元。另外,爭取上級資金及鄉財政投資共200多萬元,改善了鄉內基礎設施,農電低網改造竣工,外排機埠全部完成改造和維修,新修擋高截流工程9處,維修涵閘18處,對15華里的鄉村級公路進行了高標準的維修。爭取國家退田還湖70萬元,全鄉退田還湖近500畝。投入15萬元,對全鄉兩所中學、六所小學進行了維修。村支兩委換屆選舉順利進行,新上任8人,減少村干部職數16人,合并組36個。 2002年,鄉黨委、政府根據農業大鄉的特點,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消赤減債,采取“班子成員包片、機關干部包村、誰蹲點、誰負責”的經濟工作目標管理措施,保持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全年生產糧食29780噸、油菜籽1126噸、苧麻1540.6噸、商品魚144噸。有4000農戶從事烏鱧、甲魚、黃鱔、牛蛙等特種水產養殖,水面100公頃,年產烏鱧520噸、甲魚120噸、黃鱔240噸,牛蛙55噸,創產值2038萬元。同時,廣大農民利用沿湖畔水的地理優勢和水草豐美的資源優勢,養豬、鴨、牛、羊,年出欄生豬5萬頭,牛1100條,羊2000只,產蛋400噸。 2002年,全鄉圓滿完成稅費改革,農民減負240.5萬元,人均負擔由2001年的151元降至97.83元。全年完成各類稅收357.9萬元,另外通過加大陳欠款收取力度,開展增收節支,處理閑置資產,減債92萬元。村支兩委順利進行換屆選舉,采取海選的方式配齊了組長,并對他們實行簽約上任,培訓上崗,報酬與業績掛勾的目標管理責任制,進一步夯實了基層政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