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隸屬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邊陲,南與廣東省連州市接壤,春秋戰國時屬楚,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平縣于此;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以境內“山嶺重疊,薈蔚蒼翠,浮空如藍”而更名藍山,沿襲至今。全縣總面積1806平方公里,轄6個鎮9個鄉(其中6個瑤族鄉)5個國有農林茶場,總人口35萬。

藍山,素有“湘南門戶”美譽,區位優勢明顯,北上長沙420公里,南下廣州320公里,省道322、216、314線交匯相通。東與郴州臨武縣、南與廣東連州市 江華縣、西與寧遠縣,北與郴州嘉禾縣接壤。
行政區劃
藍山縣轄6個鎮、3個鄉、6個民族鄉:
鎮:塔峰鎮、竹管寺鎮、毛俊鎮、楠市鎮、所城鎮、新圩鎮
鄉:祠堂圩鄉、土市鄉、太平圩鄉、匯源瑤族鄉、犁頭瑤族鄉、漿洞瑤族鄉、紫良瑤族鄉、大橋瑤族鄉、荊竹瑤族鄉
歷史沿革
唐天寶初以縣城“踞萬山間”,“四時蒼碧如藍”,遂改名為藍山。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南平縣,為藍山建縣之始,隸屬桂陽郡。縣治在今藍山縣塔峰鎮古城(城腹村),一說為土橋圩(今藍山縣土市鎮)。隋大業三年(607年),南平并入臨武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南平縣。天寶元年,改南平縣為藍山縣,因境內“山嶺重疊,薈蔚蒼萃,浮空如藍”而得名。南宋紹平年間(1228~1233年),遷縣城于今治。
1959年,藍山縣與嘉禾縣合并為藍嘉縣。1961年7月復置藍山縣。1962年12月,藍山縣劃歸零陵專區管轄。現屬永州市管轄。2000年,藍山縣轄6個鎮、9個鄉。總人口332937人。2001年,藍山縣轄6鎮、9鄉,370村(居)委會,總人口35.11萬。2004年,藍山縣轄6個鎮、3個鄉、6個民族鄉。
自然地理
藍山地處九嶷山東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山、丘、崗、平區相互交錯,以山地為主,是典型的山區縣,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258座,最高峰三峰石海拔1825米。南部山嶺連綿,山區盛產松、杉和楠竹,并有水杉、銀杏、黃杉、楠木、斑竹、方竹、龍竹等38種珍稀植物,林間山溪有娃娃魚、獼猴、主要產地。中北部耕地寬廣,土地肥沃,是全縣糧食、油茶、茶葉、烤煙等農作物的主要產猴面鷹、香獐、麂子等珍稀動物60余種。位于三峰石南部的板塘自然保護區是九嶷山斑竹的區。礦藏有鐵、猛、鉛、鋅、鈾、硅石、花崗石等24種,花崗石石體面積占全縣總面積三分之一左右,猛鐵礦床規模巨大,儲量達1.5億噸以上,已列入國家重點開采計劃。境內溪河縱橫,水流湍急,是水電開發的理想之地。
藍山境當楚尾粵頭,素有“湘南門戶”美譽,區位優勢明顯,北上長沙420公里,南下廣州320公里,省道322、216、314線交匯相通,永連公路穿越南北,即將動工過境的太澳(太原——澳門)高速公路更為該縣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改革開放以來,該縣充分發揮地域優勢,致力經濟發展,個體私營企業異軍突起,成為全省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的一顆耀眼明珠,“藍山石材”風靡大江南北,“藍山運輸大軍”奔馳遼闊神州,“藍山竹木”享譽沿海各地,“藍山黃花梨”、“藍山奈李”進入千家萬戶,“藍山烤煙”被爭先訂購,“藍山小水電開發”成為股份制電站建設的榜樣。近幾年來,隨著“泛珠三角產業轉移”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藍山以邊貿開發區為平臺,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勞務經濟和外向型經濟,成為湖南承接廣東沿海產業轉移的示范基地,香港麗宏毛織、臺灣承陽針織、香港潤豐電子、香港南大木業等企業紛紛落戶藍山,更為該縣的經濟發展增加了催化劑,以毛織加工貿易為主的“三來一補”外向型加工企業發展到350余家,擁有各類織機3萬臺(套),用工3萬人,“湘南毛織城”的雛形已基本形成,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藍山的經濟社會發展逐步駛入快車道,推動著藍山向小康的目標堅實邁進。

經濟概況
2004年,藍山縣生產總值完成16.36億元,同比增長11.9%,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創1997年以來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5.13億元,增長9.5%;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5.12億元,增長17.4%;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6.11億元,增長9.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5506元,人均增加928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31.4:31.3:37.3。2008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達到36.32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28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2.93億元,增長13.8%;第三產業增加值15.11億元,增長13.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1560元,增長15.2%。財政總收入1.62億元,增長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4億元,增長3%。
就業再就業形勢繼續好轉。2004年末藍山縣就業勞動力18.14萬人,增加1.02萬人。其中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575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460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1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
經濟發展環境得到改善。通過開展創建“平安藍山”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維護了社會穩定。食品藥品質量監督和安全生產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農村稅費改革成效顯著,農民負擔明顯減輕。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缺乏長效機制;工業發展仍受電力瓶頸制約;第三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教育文衛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2004年,擁有學校276所,職業中專1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53766人,職業中專795人,小學在校學生2859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2%,初中畢業升學率36%。
文化事業平穩發展。擁有鄉鎮文化站13個,文化管1所,文物管理所1所,圖書館1所,文化娛樂開發中心1所。文物藏品二級2件,三級22件,圖書館藏書2.26萬冊,新華書店出售各類出版物133.16萬冊,增加9.18萬冊,全縣報刊期發20.87萬份。
廣播電視事業繼續發展。全縣擁有電視臺1座,差轉臺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5%。有線電視用戶9867戶,增加455戶,投入236萬元對有線電視進行改造。
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1個,其中醫院29個,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院各一所,各村都有醫療點,衛生技術人員682人。

藍山
文化旅游
藍山位于南嶺山脈腹地的九嶷山東麓,壯麗的山河,秀美的風光,構成了藍山“奇山、異水、幽洞、深峽、流泉、飛瀑”的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①塔下寺風景區,千年古剎的深厚文化令人陶醉,傳芳塔賞景登高望遠,觀浪亭觀水怦然心動,“藍山古八景”列隊悠悠入眼來,令人目不暇接;②舜帝南巡蹤跡游覽區,從縣城溯舜水而上,沿途可欣賞滴水龍瀑布、萬年古石橋、舜廟、舜巖、天華寺、寧溪所城、望嶷亭等名勝古跡,最后登臨香爐石、三分石絕頂,領略“萬山朝九嶷”的絕妙奇觀;③瑤族民俗風情游覽區,以舜瑤民俗村為中心,既可蕩舟高峽平湖尋幽覓勝,亦可領略古老瑤族服飾、刺繡、長鼓舞、坐歌堂、還盤王愿、度戒、燒尸巫術的神秘文化;④南風坳避暑休閑風景區,站在這座海拔1200米的“湘粵第一雄關”上,山嶺逶迤橫亙,秀峰破云擎天,“天然氧吧”令人心曠神怡,高塘坪、板塘兩座高山“天湖”更向人展現出“山藍、水藍、天更藍”的迷人風光;⑤通心巖地下溶洞探險游覽區,在這座神奇的地下龍宮里,神態逼真的“觀音坐蓮”、“黃石瀑布”、“玉兔歡歌”、“母子情深”、“石猴偷桃”、“自由女神”、“雪山飛瀑”、“神龜探首”、“神雕倚柱”等奇妙景觀令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⑥紅色之旅——紅軍長征過藍山,留下了標語、手雷勛章、貨幣、馬燈等戰爭年代的諸多遺物、墓葬、遺址及美妙故事,令人回味無窮,力量倍增;⑦千年古村——太平石磳游覽區,可領略自然與人文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景。此外,歷史悠久的古民居群落、飽經滄桑的涼亭風雨橋、千奇百怪的石柱秀峰、懸空而建的瑤家吊腳樓、板塘自然保護區的神奇斑竹、紅軍長征過境時留下的標語口號等等紛紛點綴其間,構成了絕妙的人文山水畫圖。一座集旅游、休閑、避暑、探險于一體的“粵港澳后花園”鑲嵌在湘南最邊陲,期待您的光臨。
藍山是舜帝南巡過化之地,以其蹤跡命名者有舜水、舜源峰、舜巖、舜廟、舜嶷鄉、望嶷亭等,并留下舜帝及其二妃的諸多傳說。南朝駢文作家江淹、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等歷代名人,均在此留下過往足跡和詩賦文章。該縣還是紅軍長征途經之地,紅軍標語保存依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等在此指揮紅軍戰斗的事跡廣泛傳頌。境內山水翠藍,風光獨特,其中峭塔凌云、舜水環帶、嶷山遠障、富陽平疇、古城煙樹、東江夕暉、皇英故祠、夔龍古廟等古八景令人流連;今日之高峽平湖、俊水飛虹、東門朝霞、毛江秋色、牛塘口高架橋、尚屏鐵索橋、舜瑤民俗村、南風坳風景區令人神往;南平城樓、總市舊城址、寧溪所城、塔下古寺、傳芳峻塔、萬年古橋、戴星三拱石橋、大麻水樓、龁道縣治舊址等古遺址、古建筑風貌猶存;三分石、通心巖、姑婆巖、舜巖、南天石柱、地寶坪群巖 、滴水龍飛瀑景致迷人,美不勝收;更有瑤寨吊腳樓、長鼓舞、瑤家八音、坐歌堂、歡慶盤王節等民俗風情,增添了諸多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藍山特產
藍山粑粑油茶
粑粑油茶是藍山特有的傳統名點,以辣、香、甜、脆、味美著名。粑粑系用本地產的優質糯米制做,油炸成鴿蛋大小,每碗盛十至十二個,配以炒熟的花生米、黃豆、凍米等,面上稍撒點蔥花,然后泡進滾開的油茶姜湯(湯中放有生姜、少許紅糖和茶葉)中,既香氣四溢,又辣甜松脆,十分可口。油茶落肚,發汗驅寒,能促進血液循環,有益于健身防病。
“牛屎酒”
“牛屎酒”是藍山縣(屬于永州市)的一大特產,應該說是藍山一絕,除藍山縣之外,至今還沒有看到過其他地方有此種酒。“牛屎酒”其名不雅,陌生人聽了怪不是滋味的,于是也有人喜歡管它叫“黑糊酒”。
藍山大白苦瓜
藍山大白苦瓜是采用藍山縣本地品種鱔魚苦瓜作父本、鯉魚婆苦瓜作母本進行有性雜交,再從雜交后代連續8年進行定向擇優選育而成的高科技良種,良種推廣已達20多年。目前除臺灣外,暢銷全國所有省市,包括西藏、新疆和黑龍江(大棚蔬菜)等邊遠省區,推廣范圍之廣達到了長城內外和大江南北。
金柑
金柑我國的傳統名果之一,在華南數省和長江流域均有分布。湖南省藍山縣栽培金柑已有140多年的歷史,面積達2000多畝,為湖南省重要的金柑生產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