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株洲市 >> 鄉鎮介紹 >> 白兔潭鎮 |
![]() |
白兔潭鎮 |
白兔潭鎮位于湖南省醴陵市東部,距市區25公里,總面積48平方公里,有1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279個村民小組、6977戶、31185人。該市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積極引進支柱產業項目和資金,全年完成招商引資4020萬元,新辦民營企業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家。 白兔潭鎮與江西萍鄉市相鄰,是醴陵市毗鄰贛西的商貿重鎮。106國道橫貫鎮區,具有較好的區位條件和交通優勢。鎮區座落在淥江河畔,牛形山腳下,站在風景秀麗的牛形山嶺上俯瞰全鎮,但見鎮區高樓層疊,雄偉壯觀,道路縱橫,井然有致。白兔潭鎮域面積47.8平方公里:轄16個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36054人。家鄉黨、政一班人帶領廣大群眾緊緊圍繞"開拓進取創新業,真抓實干奔小康"這一目標,艱苦創業,努力奮斗,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綜合經濟實力增強,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99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67億元,本級財政收入1360萬元,人平純收入2150元;先后被建設部列為小城鎮建設全國試點鎮,被農業部列為國家水稻工程高產示范區,被省計委列為全省首批重點鎮,先后榮獲"湖南省百強鎮"、"小康鄉鎮"。 歷史沿革 白兔潭鎮歷史悠久,早在晚清民國初年就是醴陵東鄉水運碼頭和農副產品集散地。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小城鎮建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過去一條200余米長的小街,千余人的小鎮,發展成具有5條主街道,總長3800米,城鎮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鎮區總人口1.6萬人,設施功能較齊的新型小城鎮。到2010年,規劃建成鎮區面積2.67平方公里,鎮區人口2.7萬人的中心城鎮。近幾年小城鎮建設總投資達8000萬元,房屋竣工面積14萬平方米,鎮區道路網、供水、排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去年,省長儲波和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先后來到白兔潭鎮考察小城鎮建設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費孝通還為該鎮親筆題詞:"小城鎮、大戰略"。目前,鎮區建設熱火朝天,投資6000萬元的綜合大市場、鎮南新街及北大街的街道建設,學校及醫院的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基礎設施 白兔潭鎮的文教、衛生、體育事業向來興旺發達。政府投資及個人捐款1000多萬元,對全鎮16所小學及2個中學進行了改造,興建了教學大樓和教師宿舍,增添了教學設施,改善了教學條件,全鎮教育事業經省驗收,進入了"鄉鎮教育百顆星"之列;衛生事業發展更快,村村有衛生室,片片有醫療點,市二人民醫院座落鎮區,設有病床150張,配有CT、彩超等先進醫療設備。全鎮改水改廁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鎮區建有多所公廁。1996年,政府投資140萬元興建了自來水廠,鎮區居民飲上了清澈的自來水;文化、體育事業也相應發展,鎮區建有400米環形跑道運動場、足球場、滑冰場,開辦了農科教中心和書法、書畫培訓中心,建有影劇院、歌舞廳、圖書館、文化站、放影隊、有線電視等文化娛樂設施,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實。 白兔潭鎮的小城鎮建設在全省已小有名氣,寬敞、整潔街道、裝飾華麗的現代建筑,綠色成蔭的街道樹,已顯示城市的氣派。白兔潭人民并未滿足已有的成就,隨著小城鎮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將讓白兔潭鎮再異彩、再展新容。 企業發展 鎮黨委、政府堅持“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方針,不斷加大集鎮開發和管理力度,特別是2005年投資400余萬元,啟動了金牛商業城二期工程建設;亮化了車站路、金牛路、南苑街;新建鎮區垃圾中轉站2個,集鎮品位不斷提升。2005年,該鎮被省小城鎮建設領導小組定為“湖南省小康建設示范鎮”。 2007年,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47451.4萬元,同比增長35.9%,完成年計劃的1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02672.2萬元,同比增長39%,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產值44779.2萬元,同比增長29.3%;完成工業增加值48648萬元,同比增長28.56%,完成年計劃的103.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4095萬元,同比增長20.36%,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4553萬元,同比增長54.1%。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41553萬元,產銷率達96%。 企業完成總產值68377萬元,同比增長21.13%,完成年計劃的101.23%;其中,完成工業產值44113萬元,同比增長20.77%,完成年計劃的101%;完成工業增加值14336萬元,同比增長28.5%,完成年計劃的109.4%。全縣完成社會商品銷售總額40256萬元,同比增長17.9%。 香港豐年華集團董事賈琪先生專程來到白兔潭鎮,落實為湖南豐德利瓷業有限公司再次投資3000萬元、新建第二條骨瓷生產線具體事項。該鎮工業企業已達38家,規模企業上升到14家。 白兔潭鎮地處醴陵城南,106國道貫穿境內。鎮黨委、政府立足交通優勢,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使全鎮工業經濟一年上一個臺階,逐步形成了陶瓷、煙花、酒業、機械加工制造為主體的工業格局,工業企業達到38家。 特色農產品 白兔潭鎮不愧為江南稻米產區,除作為主食的米飯外,還可以將大米加壓加溫制成“人參米”,也可以將米飯曬干后在滾燙的砂子中炒成“凍米”作點心食用,其中最為美妙的還是制成米粉作早點食用。 白兔潭鎮炒粉中的極品是原湘運服務大樓的三鮮炒粉。一盤炒粉當中居然可以添加進多種葷料。端到桌上來,淺棕色的米線當中,夾雜著白色的是豆芽、黑色的是云耳、灰色的是豬肝、嫩白的是肉片、金黃的是雞蛋。最后還另贈一小碗飄著幾片鮮綠蔬菜葉的肉骨頭湯。一盤炒粉下來,接連幾個飽嗝,還省得去滿街找水喝,實在是人生難得的一宗美味。只可惜一直到那個服務公司解體,這樣子一盤炒粉也只賣三塊錢,不知道醴陵還有不有人能夠炒三鮮炒粉。 云巖寺 云巖寺與麓山南岳并駕齊名,其寺所在名山發脈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明月峰之下,素有回雁峰為首、明月峰為腹、岳麓為足之謂,以赤峰秀拔而著稱,肇自唐中,稽于云祖,少室九傳之嫡裔,新豐一脈之先宗。 云巖寺系禪宗道場,原有大雄寶殿,觀音堂、羅漢殿、方丈室、僧尼客舍、齊堂、十祖祠等建筑用地約一百多畝。歷代國內外高僧多有來訪者。他們云游到此,講經說法,開壇受戒,鼎盛時住持僧尼達千余人。在進寺左側的石壁上曾有刻石一方,寫的是:“古寺云巖,九峰名山。曇晟寶所,第一禪關。”落款是唐朝祖嬋書“明洪武三年僧宗立乙卯年當住持野符彬和尚建立。” 森林公園 彰仙嶺,為彰龍山主峰,座落黃達嘴鎮東北部和官莊鄉西南角,海拔707.8米。彰龍山為九嶺山支脈。九嶺山自瀏陽羊角腦、甲公坳西南入醴陵官莊鄉半邊山村的牛角坡,經箭木廣山(817米)、千斤排北至彰仙嶺。唐玄宗謚號真一先生的道教學者司馬承楨(655~735),撰《天地官府圖·七十二福地》載:“第四十八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北,屬臧先生治之。”臧、彰聲近,久之,便稱彰仙。“福地”意為得福之地,由地仙、真人主宰,長居福地,即可受福度世成仙。 山腰有半山亭。從半山亭經獅子口到彰仙觀,108顆大樹排列路旁;從獅子口到彰仙觀,有108級石板臺階。彰仙觀,唐建,共108間(現僅存數間)。清代曾多次重建、修葺。民國7年(1918)毀于北軍。從彰仙觀循山徑上行一公里多登上峰頂。峰頂壘石為壇,建有石室——華廟,為臧真人修煉得道成仙處。石室有門聯:“福地發龍觀二省,仙境名山第一峰。”石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仍殘存部分石碑、石像。彰仙觀后不到半公里處,有一千年桂花樹,金秋時節,香飄數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