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株洲市 >> 鄉鎮介紹 >> 板杉鄉 |
![]() |
板杉鄉 |
板杉鄉地處湖南醴陵市北大門,浙贛復線、上瑞高速、320國道、醴官公路貫穿境內,交通便利。全鄉面積102平方公里,轄土株嶺、楊家灣、竹花山、上坪、紅光、夏坪橋、長坡口、黃塘、大石橋、古城、耿境、流碧橋、東沖鋪、唐家沖、擂鼓橋、八步橋、大屋垅、楓樹橋、寨下19個行政村,40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5614人。 行政區劃 1)2005年,醴陵市行政區劃調整前轄:橫塘基、吳家椴、高家店、株樹下、黃泥坳、土株嶺、高塘沖、黃善沖、楊家灣、橫燕、大石橋、竹花山、宋家沖、上平、和平、紅光、夏坪橋、井頭沖、東橋、石塘庵、茶子山、松梓22個村委會。 2)2005年,醴陵市行政區劃調整后:板杉鄉、八步橋鄉和原轉步鄉的古城建制村合并設立新的板杉鄉。以原板杉鄉(不含橫塘基等4個建制村)、八步橋鄉的行政區域和原轉步鄉古城建制村的管轄范圍為新設板杉鄉的行政區域,板杉鄉轄36個建制村,總面積102平方千米,總人口4.1萬人,鄉人民政府駐長坡口。將原板杉鄉的橫塘基、高家店、石塘庵、吳家段4個建制村劃入黃泥坳街道辦事處。 歷史沿革 南宋時開通醴陵至長沙的驛道,沿途“五里一墩,十里一鋪”,當時黃梁境設有一鋪(位于今竹花山村鋪路上組),因此地多杉木林,驛站臨街店鋪均以木板作墻,杉皮當瓦,故名板杉鋪。1899年—1905年,漢冶萍公司修建株萍鐵路后,在此設一車站名曰板杉鋪車站。從此“黃梁境”名逐漸湮滅,“板杉鋪”名再度叫開,鄉也因此換名曰:板杉。1984年撤公社建立板杉鄉。原八步橋鄉1950年屬第八區,1951年屬第十四區,1956年為八步橋鄉,1958年屬黃達咀公社,1961年析置八步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2005年原板杉鄉(不含橫塘基等4個建制村)、八步橋鄉和原轉步鄉的古城建制村合并設立新的板杉鄉;原板杉鄉的橫塘基、高家店、石塘庵、吳家段4個建制村劃入黃泥坳街道。 基礎設施 鄉人民政府駐長坡口,距市區8公里。全鄉農業歷來以種植業為主,是醴陵市優質稻種植基地和水稻高產區之一。1996年被列為黑山羊養殖基地。工業以陶瓷、建材、花炮、化工生產為主,發展勢頭良好。2006年,全鄉完成工業總產值6.8億元,完成國地兩稅10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30元。轄區內有工業企業65家,中學2所,小學11所,衛生院2所,醫療點9個,敬老院2所。 命名由來 石門關之險從醴陵往長沙的古驛道經過高家店后,要越過一道關隘--石門關。石門關是醴陵的北大門,從長沙來的北軍進攻醴陵,一但突破石門關,醴陵再無險可守。醴陵城區的東北邊境逶迤綿亙著一條東南西北方向的山脈,這就是蜈蚣山。這蜈蚣山南頭北尾,頭部天生兩塊巨大的青石塊,像是蜈蚣的兩只眼睛,后來鄉人建起一座廟宇,就是現在的石宮娘娘廟。蜈蚣的尾部就延伸到板杉鄉五華廟村這石門關前。兩山夾恃的石門關最窄的地方不到十米,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建國后修建的浙贛鐵路就從關口一側穿過。2006年,浙贛鐵路醴陵段全線電器化改造,這峽谷實在過于狹窄,只好平移50米開鑿出一條的雙線鐵路隧道,名字仍然叫做石門關隧道。隧道大部分位于土層和風化層中,巖質變化快、節理發育、巖體破碎,為Ⅴ級圍巖,掘進施工難度大,不到120米的長度,竟然經過整整兩年的艱苦施工,才得以成功完成。石門之險,由此可見一斑。 旅游資源 在大理蒼山背后的江邊,有兩座高數百米的斷崖峽谷,形如兩扇巨大的石門,清流飛瀑,奔瀉而出,是一處神奇的景觀。周圍巉巖壁立,峽谷深邃,谷地溪流湍急。石門關實為鬼劈神鑿,異境開天,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最令人驚嘆的是,在附近的松林村后山,于1994年10月發現一處面積約16平方米的大型崖畫,有動物、人物、果樹、手掌銀、房屋、追獵、圈舞等200余圖,最大的畫面約有1平方米,最小的約5平方厘米。經專家鑒定為青銅器時代的作品,并定名為“漾濞蒼山崖畫”,為研究兩三千年前的社會、民族、宗教、藝術、生產生活等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并成為人們觀賞和游覽的一大景觀。 旅游景點 客人棚古侗寨(村)位于位于芷江侗族自治縣南端的板山鄉境內,芷天公路附近,距縣城47公里。古侗寨已有四 五百年的歷史,現在住著近百戶人家。古侗寨充分展示了鄉間侗家民居的建筑特色,利用地理環境優勢,依山傍水修建起漂亮的吊腳樓。吊腳樓都是用杉樹做木柱相撐,一般都有三層,上面幾層都用木板鋪了樓板。最下面的一樓多是豬圈牛欄、堆放雜物柴火的地方;二樓便是主人的住所,有侗家的火塘與灶屋;三樓或四樓,一般是客房或是主家堆放糧食的倉房。房頂覆蓋小青瓦,屋檐上還畫著龍與花,大多是花格窗子。一座座高高的吊腳樓,在綠樹與翠竹掩映中,別有侗家風情!客人棚古侗村寨的吊腳樓從山下一層層往山頂伸展,遠遠看去,就像一片片云彩在浮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