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株洲市 >> 鄉鎮介紹 >> 新陽鄉 |
![]() |
新陽鄉 |
新陽鄉位于醴陵市,轄22個村,234個村民小組,6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著2.48萬辛勤的新陽人民,他們在這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土地上過著美好而安康的生活。 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到目前為止,程控電話入戶率近50%,移動電話600多臺,小轎車40多輛,16個村已完成農電網改造。青泥、前塘、湖潭、大土五個農民新村已初具規模。 二、地理位置優越。新陽位于醴陵城北10公里處,東連板杉鄉,西與仙霞鎮毗鄰,南隔淥江河與轉步鄉、神福港鎮相望,北接八步橋鄉,交通便利,有320國道自東南(醴陵城)向西北(株洲城)穿境而過,境內有板杉河、花橋河、仙霞河三條河流交匯,為新陽鄉的農業生產高產穩產提供了灌溉保障。 三、人文環境優雅,人杰地靈。新陽鄉是原八路軍指揮部參謀長左權將軍及現中國書法家李鐸同志的故鄉,古老的文化也曾在這里發掘。大土村窯下組明朝石磚群遺址,楠山村西漢陶窯群遺址,現部分窯洞仍保存完整。 四、工農業生產呈現生機和活力。新陽人民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實施"優勢產業帶動,開發振鄉,科技興鄉"的戰略,造就了中心、鐵塘兩村連片的100畝超級稻種植示范基地;鐵塘、花橋、湖潭300畝瓜果、反季節蔬菜基地;凌灣的養豬示范村、石羊村的花木場、陳灣村的養鴨村、梅花鹿養殖場二戶。種植水稻專業戶文啟招、楊立贊等,形成種養并舉的生產格局,工業生產充分發揮了人力、地力資源優勢,從優化當地的人文環境入手,加重了"引財、引智、引才"的進程。當前擁有以鞭炮煙花工業和防水材料為龍頭的規模企業22家。 五、人才培養基地完善。學校是新陽鄉重點育人基地,是新陽的文化搖籃。目前共有學生3327人,中小學共有6校四點,形成"鄉辦中學,中心小學+聯村辦片完小或村小"的格局,學校布局合理,辦學效益高,教師隊伍優化。學校本著確實減輕農民負擔為原則,嚴格收費標準,全面實行素質教育,初中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合格率100%,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殘疾兒童入學率88.9%,全鄉文盲率為0。 名字由來 以橋梁命名。新陽鄉在醴陵市西北部,鄉政府駐地吳家塘,距市區15公里。清康熙年間,該鄉有一小溪,因溪流狹窄,不通舟楫,水運困難,鄉人就集資開挖一條新河,叫新開河。后鄉賢李純在河上建橋,橋在他所在村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或水北為陽),命名為新陽橋,并稱新開河為新陽河。 解放后鄉、社均以新陽命名。在這里新開河在先,建筑新陽橋在后,地名卻以橋名命名,這在地名史上頗為罕見。從而也為新陽地名命名增添了特色。新陽橋至今還在,以當時建筑工程量看,也是較大的。 資源優勢 新陽鄉自然資源豐富,優勢大,有利用和發展的潛力。 地下資源:有大量的頁巖礦藏和陶土資源。其中頁巖貯量分布廣,基本上可露天開采;陶土礦藏分布面積50多公頃,礦層深度達30米以上,地表剝離層70—150cm陶土貯藏量超過千萬立方米。經幾次理化鑒定,認為該陶土可生產瓷磚、陶管、陶粒及其它陶制品。 蘆葦資源:全鄉有近一千五百坰蘆葦,自然泡塘水面1000坰,年產蘆葦1000噸。 荒山、荒溝、全鄉共有四十八條溝,近1500坰荒山、荒坡、荒溝,適宜植造薪炭林、經濟林和用材林。是旅游開發的好去處。 特產:土地肥沃,特產馬鈴薯,年產量2萬噸以上。主要產區在平貴、同盟村。畜牧發展迅速,以東升村、保衛村、朝陽村為基地全鄉年出欄黃牛18000多頭、羊近2萬只。 剩余勞動力:全鄉有30%的剩余勞動力和60%剩余時間可以從事二、三產業。 主要產業 新陽鄉是農業大鄉,羊毛灣干渠從中東西流經,把新陽鄉分為北部旱塬和南部灌區兩部分。北部旱塬蘊藏豐富的 石灰石資源,是加工水泥的絕好材料,尋要有識之士前來開發;另外,北部旱塬畜牧業發達,近年來,主要抓北部旱腰帶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大力發展由牛和奶山羊產業,目前,肉牛存欄1700多頭,奶山羊3000多只。 新陽鄉也是果業大鄉,南部灌區水利條件方便、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蘋果優生區,有優質紅富士面積6000多畝,近年來,我鄉大力推廣蘋果套袋技術和“四改”技術,蘋果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年產優質紅富士蘋果8000多噸,運銷省內外;南部灌區糧食資源豐富,以奶牛為主的養殖業發達,全鄉奶牛存欄1500多頭,籠養雞20萬只,豬3000多頭。 果品之鄉 新陽鄉位于渭北旱腰帶腹地,東距縣城10公里,轄17個村,92個村民小組,23676人。209省道從中通過,交通便利,商業發達。 新陽鄉是果業大鄉,南部灌區水利條件方便、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蘋果優生區,有優質紅富士面積6000多畝,近年來,我鄉大力推廣蘋果套袋技術和“四改”技術,蘋果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年產優質紅富士蘋果8000多噸,遠銷省內外,成為聞名全國的優質套袋蘋果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