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株洲市 >> 鄉鎮介紹 >> 仙井鄉 |
![]() |
仙井鄉 |
仙井鄉位于湖南省株洲縣東北部,東與醴陵接壤,南鄰縣城淥口鎮,西接株洲市蘆淞區,北接白關鎮,離市區最近距離2公里,離縣城淥口最近距離3公里,張株公路和老320國道在境內縱橫穿過,淥江河流擦肩而過,交通方便。 仙井鄉有24個行政村,318個村民小組,8185戶,31190人,其中,農業人口30592人,非農業人口598人,土地總 面積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14.43公頃。其中水田1682.83公頃,旱地231.6公頃。 鄉域內有小型水庫1座,小R型水庫9座,山塘12口,水渠149條,電排57處,有效灌溉面積1346公頃,旱澇保收面積1464公頃。 鄉內有中學2所,小學23所,幼兒園2所、衛生院2所:防保站1個,村級醫療點20個。人口出生率10.07%。自然長率4.36%,計劃生育率99.的%。 鄉內有關王廟、福興寺兩處佛教圣地,革命烈士塔一處。村村通程控電話,沿公路磁卡電話已開通,同時,境內有移動公司、聯通公司信號發射塔。 歷史沿革 1998年11月,鴻仙鄉和漂沙井鄉合并,取名仙井鄉。境內的鴻仙嶺,海拔282米,是附近三座名山之一。唐時山上建有佛寺,相傳為唐鴻仙修煉之處,故名鴻仙鄉。漂沙井鄉駐地王竹村有一漂沙古井,泉水常溢,甘甜無比,眼見白沙從泉口向外翻騰,舀水卻不見沙粒,傳說常有仙女前來沐浴,故取名漂沙井鄉。仙井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歷史博物館,這是不過譽的。仙井的古跡很多,古寺廟、古宗祠、古建筑隨處可見。有關王廟、福興寺兩處佛教圣地有六千年歷史的磨山文化遺址。1925年,該縣境內第一個中共支部在該鄉關王廟誕生。1927年8月,醴陵北二區蘇維埃政府在千弓塘村成立,成為湘東地區大革命時期農民革命運動的重要策源地之一。1997年,為了緬懷捐軀革命的240名烈士,仙井鄉建成了高9.7米、寬2.4米的烈士塔,供后人瞻仰。 下轄村莊 雷家橋村 王竹村 漂沙井村 蘆下橋村 檀木橋村 曾家沖村 斑竹園村 泉塘村 石子塘村 龍鳳沖村 吳田山村 陳家山村 小良村 凳頭村 張公嶺村 關王廟村 千弓塘村 梅仙村 油圳村 高壩村 倚塘村 黃霞村 高泉村 曉嶺村 農業現狀 2006年9月26日,仙井鄉再次作出決定:投入513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130公頃。1995年以來,該鎮已累計投入6 27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2萬公頃,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支撐。 仙井鄉有耕地2740公頃,其中水田2440萬公頃。雖然早在1995年該鎮的雙季稻田就已成建制畝產過噸糧,但這些農田的生產條件很不穩定,受天氣制約,難排難灌,易澇易旱。仙井鄉王竹、黃霞垅兩村有稻田260公頃,一場暴雨,良田就成澤國;連晴幾天,稻田就會開裂,作物豐歉只能聽天由命。 1995年,該鎮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鎮。該鎮抓住機遇,將中低產田改造列為項目重點。10年來,每年投入近900萬元資金,大力改善農田生產條件。水利建設上累計硬化渠道46公里,修建攔河壩3座,建排灌機站12座,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積960公頃、除澇面積320公頃;同時新修機耕道80公里,采取工程措施改良土壤700公頃,營造田間防護林80公頃。 經過治理的農田,生產能力大為提高,使用范圍大為拓寬,既可種植優質稻,也可植棉種豆栽玉米。2008年在該鎮太湖低改項目區里,種的不再是單一的水稻,高粱、玉米、甘薯、藥材等作物也大面積種植,預計農民人均可增收110元。 老問題,成功化解了斑竹園村等因村級賬務問題引發的非正常上訪。2008年以來,鄉機關干部下訪農戶213次,解決矛盾糾紛71個,將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