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株洲市 >> 鄉鎮介紹 >> 柏市鎮 |
![]() |
柏市鎮 |
柏市鎮位于湖南省攸縣東部,地處湘贛兩省三縣(市)交界中心。東連江西蓮花縣的六市鄉和坊樓鎮,西與黃豐橋鎮接壤,南接漕泊鄉,北毗鄰萍鄉市白竺鄉和廣寒寨鄉。 柏市鎮在湖南省攸縣的東部,總區域面積186.5Km2,共有耕地面積12841.5畝,其中水田面積12084畝。轄管1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32個村民小組,3430戶,總人口數12059人。 柏市鎮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山青水秀,民風純樸。省315線自北向西縱橫全鎮6個村,全程22K m。酒埠江旅游環線自西向南縱橫全鎮6個村,全長30Km。鎮中心距萍鄉市42Km,距蓮花縣48Km,攸縣城72Km,鄰近國道319線10Km,全程皆為水泥硬化路面。柏市擁有煤、鐵礦、鉛鋅、石料等豐富的地下礦藏資源,境內植物資源豐富,森林植物被覆蓋率為60%,其中千年古樟和紅豆杉為境內一大風景,在水電資源、竹木資源和旅游景點等方面有獨特的優越條件。 區域內富含煤、鐵、石灰石、錳、鉛鋅等礦藏,尤其以石灰石儲量最多,占全縣總量的80%以上,且品質最好,經精細加工,遠銷中國各地。全鎮擁有煤礦企業6家,礦石企業20家,并于2005年成立了碳酸鈣企業聯合商會。 境內森林覆蓋率80%以上,木材蓄積量大,盛產楠竹、杉樹、松樹、四季桂、紅豆杉、方竹、香樟。還有珍貴野生,動植物,如彌核桃、山雞、山牛、鹿、野豬等。 柏市是酒埠江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有世界奇觀長達7公里的地下陰河,冠稱世界地質公園——禹王洞;有四季恒溫的柏市溫泉;有道教圣地天蓬巖;有避署勝地白石洞、仙人石;有絢麗多彩的鳳嶺朝霞;有風姿綽約的千年古樟;有奇異壯觀的植物“活化石”紅豆杉。 柏市鎮域經濟有著跨越式的發展。全鎮擁有各類企業500余個,具有本定規模的企業30家。2003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6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00萬元。初步形成了煤炭、鐵礦、石灰石、輕質碳酸鈣、滑石、名優特水果、特種養殖、竹木加工、風景旅游、邊界貿易等特色產業。其中,東南亞第一大溶洞——禹王洞、溫泉、三灣漂流是酒埠江旅游區的開發品牌;黑寶石李、紅寶石李、新世紀梨、無籽西瓜等在同類產品中更具特色;天蓬巖、白石洞是佛教名勝名地。 2004年柏市鎮黨委、鎮政府主要工作思路是:“突出一個主題,做好‘五業’文章,辦好五件實事”。即圍繞“興產業、強財政、辦實事、建小康”主題,做好礦產業、竹產業、野生養殖業、名優特水果和旅游業五篇文章。為營造良好招商氛圍,成立了鎮招商引資辦公室,制訂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外資招商企業實施掛牌重點保護。 旅游資源 孟子山景區位于柏市鎮,主要景點有紫云洞、溫泉、禹王洞天坑、許仙橋、青蛇洞、白蛇洞、灣里古寨、千年古樟、古紅杏杉等。 其中柏市鎮溫水村的紫云洞溫泉清澈見底,常年水溫30C左右,富含多種抗菌礦質元素,用溫泉沐浴,可以防治多種皮膚病,促進身體健康。 禹王洞 禹王洞位于柏市鎮富頭村柏漕公路邊,因傳說為古代夏禹治水遺跡而得名。該洞分左、右兩洞,左洞位置比右洞稍高,中間由一天坑相連。左洞陰河流經天坑形成瀑布,注入右洞,再由此匯入山外的羅浮江,成為攸水源頭之一。左洞洞口高大寬闊,達十余米,洞深10公里,與漕泊的海棠洞陰河相通。入洞內約20m處有一攔水壩,為當地村民引水發電而建。壩內終年積水,深可泛舟。右洞高、寬各20m多,洞長約300m,洞內終年水流不斷。天坑深約30m,面積近3000m2。坑內古木參天,鳥雀低旋,四周絕壁上古藤怪異,洞口“妖霧”繚繞,陰森恐怖,令獨行者卻步不前。 千年古樟 千年古樟位于柏市鎮鳳塔村花木樓組。它樹體高大,樹勢俊美,高18m,胸徑225cm,冠幅直徑50m,枝下高2.5m。為珍貴古樹,樹齡千年,樹上寄生有槲蕨,棲息有白鷺等鳥類。 古云峰寺 古云峰寺位于柏市鎮庫前村桐源組。驅車至孟子山下,沿羊腸小道向上步行約500m,便到“古云峰寺”。該寺為佛教廟宇,海拔500m,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33年),重建于1993年,共分前、后二殿。寺的左側為孟子山頂,右側和前方為一望無際的山巒,寺的兩旁古木參天,有名貴的飛蛾槭古樹數十株,寺前有僧侶古墓數座。此景點自山腳至山巔環境優美,植物資源豐富,花草、野果眾多,景色變換無窮。乘興邀友漫步林中,空氣清新,別具野趣。 青蛇洞 青蛇洞位于柏市鎮龍下村大屋組,該洞窄長險峻,長約500m,寬1-5m,高30m多,洞頂有多處天窗。入口高大,中央倒掛兩根鐘乳石,酷似巨蛇的兩顆毒牙,大有吞噬來人之勢。洞的結構如“長藤結瓜”,沿“藤”有兩個子洞,各能容納四百余人。洞中鐘乳懸掛,假山、石柱、階亭、石梯等景物布局奇妙,耐人尋味。 白蛇洞 白蛇洞位于柏市鎮龍下村巖下組,距青蛇洞約1km。該洞分洞門、外洞和內洞三個部分,洞門為人工所建,自然、宏偉,右邊與“白石寺”毗鄰。紫云洞位于柏市鎮溫水村前屋組,與溫泉僅百米之隔。此洞分為上、下二層,上層為旱洞,下層為水洞,溫泉的泉水由此洞流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