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株洲市 >> 鄉鎮介紹 >> 棗市鎮 |
![]() |
棗市鎮 |
棗市鎮地處茶陵縣城南端,以盛產蜜棗而得名。全鎮轄管塘、東嶺、西嶺、巖口、棗園、洞頭、靈官、荊芫、五星、車陂、灑水、田家、候泉、大沖、虎形、對江、曹柏、海潭18個村,235個村民小組,6509戶,26993人。總面積112.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9萬畝,其中水田2.6萬畝。2006年實現企業總產值3.1億元,上解稅收384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達2949元。 茶陵縣轄鄉。1949年屬六區,1956年設棗市鄉,1958年為界首公社,1961年析置棗市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8公里,面積109平方公里,人口2.9萬,鄉政府駐管塘鋪。三南公路貫通鄉境。轄管塘鋪、東嶺、西嶺、巖口、棗市、洞頭、海潭、曹柏、田家、灑水、虎形、對江、大沖、侯泉、車陂、五星、荊芫、靈官1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水泥電桿、石灰、采石、茶場。農業主產水稻、生豬、紅棗。茶陵縣水泥廠設境內。境內有明代旅游家徐霞客游歷并盛贊的秦人古洞。 棗市鎮交通較為便利,距縣城僅14公里,S320省道貫穿全境。 通過實施“通暢工程”,村村通水泥路,另有三個村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鎮內有著貨物運輸的傳統,10噸級以上的貨運車輛200余輛,擔負著周邊縣市的貨物運輸任務。 資源優勢 以盛產蜜棗而得名,不僅環境優美,而且古跡遺址也小有名氣。有徐霞客探險過的茶陵八景之一的秦人古洞,另有麻葉洞、白石仙、明月庵等,常引來一些文人騷客駐足游覽。1986、1996年在虎形村境內發掘的大溪文化遺址,證實了茶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尤其從約600平方米遺址中遺存的稻粒考古發現,早在約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開創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鎮內土地資源豐富,環境優美。這里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寒暑有節,年平均氣溫18℃左右,年降雨量約1400毫米,無霜期達294天。由于雨水充足,土地肥沃,適宜于水稻、紅薯、花生、瓜果、林木等經濟作物的自然生長。境內不僅環境優美,而且古跡遺址也小有名氣。有徐霞客探險過的茶陵八景之一的秦人古洞,另有麻葉洞、白石仙、明月庵等,常引來一些文人騷客駐足游覽。 社會事業 社會各項事業齊頭并進。衛生醫療、文化教育、婦幼保健、社會保障、道路交通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重大進步。率先推行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藥品配送率和參合率都達100%。農村寄宿制教育走在全市前列。2006年,在中心小學投資71.5萬元新建了一棟教學樓。該工程為省市十件實事之一,為農村寄宿制工程。工程建設、學校環境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評價。投資40萬元建起了鎮文化站服務大樓�;I資近600萬元,水泥硬化村組道路67公里,實現村村通水泥路。鎮辦企業生產的《湘茶》牌水泥電桿系列產品遠銷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境內的株洲云陽水泥有限公司,年產水泥30萬噸;2007年新上一個投資500萬元的大米深加工企業——株洲東方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有望成為全縣同類企業中的龍頭企業。 特色致富 青菜蘿卜,在百姓菜園中實屬常見,茶陵縣棗市鎮洞頭村村民陳清美、李玉華卻把不起眼的蘿卜做成了大產業。2006年,陳清美、李玉華拿出多年的積蓄,在海拔680余米的高山上種了200多畝“白人參”———韓國“天鴻春”蘿卜,一年收獲三茬,收益達100余萬元。 千里坪面積近500畝,海拔680米,四周被山峰環繞。這里氣溫較低、光照足、溫差較大,是一個天然的蔬菜種植大棚,非常適合蘿卜生長,一年可產三茬。在技術人員指導下,2006年春,陳清美、李玉華帶著當地民工在千里坪200畝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種子。隨后,蘿卜被運到廣東江南蔬菜批發市場,以每公斤1.2元的價格售出。 鄉鎮名村 棗市鎮洞頭村,位于茶陵縣西廂片,地處茶陵、安仁的交界之地,境內資源豐富、氣候宜人。該村為了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民科學致富能力,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姬姑生產,生產前景喜人。姬菇系朽本腐生菌,因其具備適應性強,原料資源多,栽培核技術易,生產周期短,生物效率高等特點。該縣的界首鎮與鄰近的安平鎮現已發展了近千畝,冷凍庫68間。在廣東省的江南等幾家批發市場有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多家代理商專門經銷該地產品。2007年,該村首先發展二十余戶種植,每戶種植2畝,以后將逐年大面積推廣。 旅游景點 秦人古洞位于中國湖南省茶陵縣棗市鎮巖口村長春塢西端的山陬,是茶陵八景之一,洞內分兩層,上層須搭梯而上,人爬到上層,就象走進裝飾豪華的會議大廳,穹頂鐘乳倒懸,象燈飾,象綿幕繡簾,地面有石桌石凳,惟妙惟肖;下層須涉水而入,穹頂懸掛的鐘乳晶瑩剔透,既象人,又象飛禽走獸,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秦人古洞中有一溪流,流出的水澄沏,蕩擊巖石。溪流從洞中來,到洞中去,自成“水系”。 秦人古洞有多大多長,誰也說不準,徐霞客當年考察此洞時,因為洞中的洞口太多太小,沒有弄清楚洞有多大多長,當地人傳說,有人從安仁縣的一個洞口倒了一擔谷糖,從秦人古洞中漂流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