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株洲市 >> 鄉鎮介紹 >> 霞陽鎮 |
![]() |
霞陽鎮 |
霞陽鎮,于1996年12月由原城東鄉、城關鎮二個鄉鎮合并組建,地處湘贛邊境、株洲市炎陵縣中北部,為炎陵縣縣城所在地。鎮域面積118.4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3.26萬畝,水域面積3546畝。轄17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有村民小組106個,居民小組97個。總人口5萬余人,其中常住人口中農業人口12509人,非農業人口26145人,流動人口1萬余人;總戶數12856戶,其中農業戶3333戶,非農業戶9532戶。耕地面積14683畝(水田14010畝,旱土673畝)。 霞陽鎮系炎陵縣委、縣政府所在地,素有“水稻大鄉”、“水果之鄉”之稱。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118.45平方千米 人口:35200人 郵編:412500 代碼:430225100 行政區劃 霞陽鎮轄6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西門工礦、南街、北環路、東街、北門垅、西街;山垅、石子壩、顏家、中團、春塘、塘垅、吉利、禾倉源、黃沙垅、坎坪、草坪、旱田、石玉、馬道、蔬菜、沿城。鎮政府駐馬道。 歷史沿革 解放初為東關鄉,1953年為城關鎮,1959年因酃縣與茶陵縣合并,更名酃縣鎮。 1961年析置酃縣,為縣城。 1981年8月撤銷城關公社,復名城關鎮。 原城東鄉1949年屬東關鄉,1953年為松樹坪鄉,1956年為城東鄉,1958年為城東公社,1984 年復置鄉。 1996年12月將城關鎮與城東鄉合并組建霞陽鎮。 歷史文化 霞陽鎮人文歷史深厚,省級森林公園湘山公園和紅軍革命紀念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湘山寶塔、氵米泉書院座、全國第一個紅軍博物館就在該鎮,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進行了建黨建軍的創舉。 區位優勢 霞陽鎮水利、交通、通訊、信息、旅游等城市基礎設施完善,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湘贛邊境人流、物流中心。城西有炎陵縣九龍工業園,城南有株洲炎陵縣經濟開發區霞陽鎮電子工業園。106國道和S321省道貫穿全境,同時也是衡炎高速、炎汝高速、衡茶吉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完善基礎設施,使之成為最適合創業和人居地方。 自然資源 霞陽鎮境內山青水秀、氣候宜人,有金、輝綠巖、銻、螢石、石灰石、花崗石、礦泉水,森林、水電、水果和蔬菜等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2%,是中南地區綠化最好、綠色最濃的城鎮之一。 經濟發展 霞陽鎮有工業企業3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2008年完成企業總產值4.45億元,增長11%,完成工業總產值16560萬元,同比增長10%;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800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673萬元,規模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78萬元。完成財政收入947萬元,其中國稅460萬元、地稅275萬元、財政212萬元。稅收收入同比增加114萬元,增長18.35%。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8年底農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531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9393元。 霞陽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 全鎮人民,以構建和諧霞陽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狠抓工作落實。全面實施“特色興鎮、開放強鎮、縣域重鎮”的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實力霞陽、魅力霞陽”步伐,努力把霞陽建設成為湘東南和湘贛邊境的興業福地、人居佳地、旅游勝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