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株洲市 >> 鄉鎮介紹 >> 沔渡鎮 |
![]() |
沔渡鎮 |
沔渡鎮位于炎陵縣境中東部、東鄰江西省井岡山市睦村鄉,東南連十都鎮,西連石洲鄉,西北與霞陽鎮接壤,北 沔渡鎮與茶陵縣江口鄉交界,省道S321線穿鎮而過,距縣城15公里。全鎮轄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23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125平方公里。 農、林、牧、漁總產值3549.7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434.4萬元,林業產值1299萬元,牧業產值717萬元,漁業產值99.3萬元。耕地17947.1畝,其中水田16661.1畝,旱土1286畝;農作物播種面積29495畝,其中糧食作物23940畝,經濟作物4225畝,其它作物1330畝,主要產品產量:糧食9437噸,其中稻谷8759.3噸;油料113噸,其中油菜籽80噸;茶葉7噸;水果464噸,其中柑桔210噸;水產品64噸,其中鮮魚45噸;生豬出欄8360頭,牲豬年末存欄6070頭,耕牛年末存欄1356頭;家禽出籠3.7萬羽;全年完成筍竹林開發3240畝,完成退耕還林1562畝,宜林荒山造林1115畝,全年完成采伐證發放7200立方米。 科技示范戶53戶,科技推廣項目5項;全年培訓科技人員1100人(次);全鎮有學校5所,在校學生165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鞏固率96.2%,小學畢業率99%,中學畢業率89%。年末鎮圖書室藏書110000冊;全鎮電視履蓋率100%,其中有線電視入戶2090戶。年末全鎮程控電話1850部。鎮有醫院1所,村組合作醫療室16個。 下轄村莊 上關村 獅頭村 蘇洲村 曉陽村 長江村 瑞口村 龍巷村 大江村 蒼背村 花園村 上老村 石橋村 下關村 小里村 泮坑村 洞里村 名稱由來 沔渡名稱的由來很有趣。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寬闊的沔水河面使過往的人們只能擺渡過河,遇雨季河水猛漲,便只能望河興嘆,因此人們總是渴望有一座橋,以免于擺渡過河。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河的兩岸取名叫沔渡,大概是期望有一天過河可以真正地“免渡”。 地理位置 沔渡鎮地處湘東南邊陲,東鄰江西省井岡山市,是革命初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開國領袖曾在此從事革命活動。這里山高林密、四季蒼翠,鐘靈毓秀,是神州第一陵——炎帝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神農谷原始森林公園、中國革命第一山——井岡山三個著名景區的交通銜接點,也是通往江西、廣東等地的重要途徑,在古代便有“吳楚要津”之美譽。 鎮區規模 沔渡鎮人口還不滿千人,一條不足百米的小巷穿鎮而過,整個鄉鎮的房屋多為解放前的建筑,人窮、街舊,屬于典型的老區邊遠貧困小鎮。沔渡人在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在十年的時間內,鎮區面積由原來的0.2平方公里拓展到現在的0.98平方公里,由一條小巷發展到“三縱三橫一環線”的公路網絡、經濟發展來勢喜人、具有濃郁客家風情的特色新鎮。 風俗習慣 家人為主,據統計95%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他們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帶來了大量風俗習慣和傳統技藝,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沉淀和客家人自身勤勞睿智的融合,得到了充分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的標志性建筑──方屋圍獨具特色,成為世界很多建筑專家考查、研究的對象。客家方言溫和婉轉,《詩經》、唐詩、宋詞中的用韻隨處可見客家方言的語言特征,因此客家話又有古代漢語“活化石”之稱。 當地特色 當地的龍、獅表演及客家山歌更是名揚神州。2005年,三人布龍表演被收錄到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獲得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一等獎。2006年沔渡鎮被湖南省文化廳授予“龍獅藝術之鄉”稱號。客家山歌在2006年的“泛珠三角地區優秀客家山歌邀請賽”中,作為湖南省惟一代表隊參賽,并獲大賽金獎。為了更好地發展客家文化,沔渡鎮政府精心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節活動,比如2006年的元宵燈會拉開了炎陵縣大型群眾文體活動的序幕,2007年舉辦的第一屆“客家文化藝術節”,又將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事業推向了新的高潮。 招商引資 厚重的客家文化和淳樸的民俗風情,使沔渡鎮在吸納外來資本投入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今,陶瓷、化工、木材、食品加工等已成為沔渡三大支柱產業。沔渡鎮客家文化的發展吸引了一批外地客家商人前來投資建廠,這也是沔渡鎮招商引資工作的一大新的亮點。江西省的客家人張柱平、陳平先后在沔渡成立神農和恒達陶瓷公司,進一步促成沔渡陶瓷和江西井岡山市瓷業加工的對接,沔渡鎮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4.5#羅漢湯等生活用瓷生產基地,年產值達2億元以上。恒達、神農陶瓷正成為中國日用瓷市場的新秀,產品銷售遍及全國各地以及港、澳、臺等地。華豐、九星、華盛等化工企業,投資過億,年可創稅收逾千萬元。華盛化工(加拿大外資)的入駐,更是填補了沔渡鎮外資企業投資的空白。筍竹林成了沔渡人的“綠色銀行”,獲得高標準開發,在市場上很受歡迎。花炮桿加工是沔渡鎮木材加工的龍頭產業,產品銷往花炮的主產地湖南的醴陵、瀏陽及江西、廣東等地,成為中國最具規模的花炮桿生產基地,年產值突破千萬元。除此之外,藥酒釀造、藤茶加工、草繩編織等加工業迅速興起,為沔渡鎮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打造客家名鎮,創建湘東奇葩”是沔渡鎮黨委、政府的工作目標。記者有理由相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這里將成為一個工業上規模,農業變產業,旅游形品牌,環境成典型的具有濃郁客家風情的經濟新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