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區是淮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交通、經濟、文化中心和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清河區位于淮安市主城區,東與楚州區接壤,南以里運河為界與清浦區毗連,北隔古黃河與淮陰區相鄰。全區下轄七個街道辦事處,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30萬。區號:0517,郵政編碼:223001。

清河區行政區劃圖
行政區劃
清河區轄7個街道:
柳樹灣街道 轄朝陽社區、富麗花園社區、城西社區、富強村、西安路村、西郊村,總面積7.4平方公里,人口約5.4萬人。
府前街道 轄北京北路社區、西園社區、京南社區、京北社區、淮西社區、工農社區、繁榮村,總面積3.2平方公里,人口約6.6萬人。
淮海街道 轄向陽社區、交通社區、車站社區、健康路社區、北新村社區、黃河南社區、新村社區、立新社區,總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人。
白鷺湖街道 轄清新花苑社區、清隆家園社區、三壩村、老壩村、團汪村、果林場,總面積6.6平方公里,人口約1.1萬人。
水渡口街道 轄東方麗景社區、杭州路社區、合肥路社區、沈陽路社區、洪福社區、東郊村、新建村、果園村,總面積6平方公里,人口約3萬人。
長東街道 轄興隆社區、工農兵社區、三門社區、清淮路社區、越河社區,總面積2.9平方公里,人口約2.5萬人。
長西街道 轄河堤社區、引河社區、上海路社區、長西社區、人民路社區,總面積2.88平方公里,人口約3.66萬人。
歷史沿革
古代清河,是江淮流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約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在今缽池鄉山前村一帶居住著氏族部落。經對遺址出土的炊煮谷物的陶器及大量蚌殼、螺獅殼、獸骨等考證,當時經濟活動是以漁獵與采集為主,農業還處于不發達階段。
夏商周時期,清河境內是淮夷、徐戎活動范圍。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先屬吳、越,后歸楚國。秦漢時期,其區域屬淮陰縣。東漢末年戰亂時期,劉備、曹操、呂布、袁術等曾在境內有過軍事活動。魏晉南北朝時期,清河一帶地處南北戰爭對峙的前沿。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在淮陰故城北、泗水入淮口(即古泗口,又稱大河口)設置清河縣,清河縣名自此始。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清江浦人口殷繁,隧興為重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河縣治移于清江浦。由于清江浦扼河、漕、鹽、榷、驛之機杼,官商云集,市場繁榮,城區人口一度達54萬人,與當時的揚州、蘇州、杭州并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是時,清河境內的石碼頭,南方各省的官員商人和旅客,從水路乘船而來,都要在此舍舟登陸,取道北上;北方客商從陸路乘馬車至此,都要于王家營棄車馬,到境內石碼頭揚帆南下。故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軍解放淮陰城,城區與淮安合并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1月,縣城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并,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置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于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里運河為界析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01年元月1日,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清河區屬之,轄區不變。
人文歷史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秦時置縣,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鼎盛時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為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孕育了大軍事家韓信、《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鄂、著名京劇大師周信芳、著名電影導演謝鐵驪、著名作家陳登科等眾多名人。1898年,新中國開國總理、一代偉人周恩來誕生在淮安,并在淮安生活了12個春秋。
自然地理
清河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4℃,年均氣溫5℃以上時間289天,年均無霜期213天。光照充足,雨水豐沛,年均降水量983.9毫米,雨日104天,年均相對濕度77%。
資源豐富,條件優越。全國著名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農業開發大有可為。盛產水產、特禽、蔬菜、林果及優質糧油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蔬菜、家禽、生豬、水產、林木等五大主導產業。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地下蘊藏著巖鹽、芒硝、凹凸棒土等多種非金屬礦藏,其中巖鹽儲量達1300億噸,居世界首位。凹凸棒土儲量占全國的70%。
經濟概況
2003年該區圍繞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大力弘揚“三苦”精神,積極實施“三產興區、工業強區、民營為主、外向帶動”戰略,克服“非典”等不利因素影響,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實現GDP9.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億元,分別增長18.1%、35.8%。三次產業比重由2002年的2.4:35.4:62.2調整為1.5:35.4:63.1。
第三產業增勢強勁。實現三產增加值6億元,增長20.1%。完成入庫稅收1.01億元,增長42.5%,占全區財政收入的77.6%。市場年成交額達35億元,增長15.4%,新增市場面積35萬平方米。
民營經濟充滿活力。全年新增私營企業230戶、個體工商戶2100戶,新增注冊資金1.4億元。民營經濟占全區GDP比重達90%以上,民營企業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79.7%。
工業經濟銷效同增。實現銷售16.5億元,利稅1.2億元,分別增長15.3% 、6.6%,其中,規模工業實現銷售7億元,利稅4000萬元,分別增長25.9%、24%,新增列統企業16個。完成技改投入2.2億元,增長22.2%。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進園企業到位資金2億元,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建筑業實現產值1.8億元。
房地產竣工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一批經營性三產項目相繼建成營業,繁榮了城區商業。借助美食文化節契機,餐飲娛樂業整體實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社區服務業也有了較快發展。
交通狀況
清河區內南北向的主干道有淮海北路、承德路、北京路、西安路,東西向的主干道有淮海東西路、漕運路、健康東西路、和平路,東南西北方向的翔宇大道直達周恩來故居和紀念館、吳承恩故居、劉鶚故居、關天培祠、梁紅玉祠等處,有28條公交線路經過區內;位于淮海北路的淮安汽車總站每天發長途班車630次,四通八達,最遠的南到深圳、珠海、汕頭,北到沈陽,西到西安、武漢等地;與隴海、蘭新、京滬、京廣、京九、京哈等多條鐵路相連的新長鐵路從區內通過,境內淮安火車南站以貨運為主,為企業的物流提供可靠安全價廉的運輸;京滬、寧連、同三、宿淮鹽等高速公路交匯于此;清河區距2010年建成的淮安漣水機場18.8公里。
教育資源
目前,全市擁有5所高等院校、14所中專校,年培養各類專業人才3萬多人,高校、中專校的數量和在校生分別在蘇北和全省名列前茅,培養的大批專業人才受到沿海和蘇南等發達地區的青睞。高中入學率達75%以上,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
名勝古跡
名勝古跡眾多,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水下泗洲城、周恩來故居、紀念 館、水上長城——洪澤湖大堤、“江蘇九寨溝”——鐵山寺自然保護區等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純樸自然的山水風光吸引了八方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