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區是南通市轄區,位于長江東岸、江海平原。總面積215平方千米。總人口67萬人(2004年)。崇川區是南通市的主城區,轄2鎮8街1個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風景名勝區。近年來崇川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區建設為重點,經濟社會取得迅猛發展。 崇川自古稱為“崇川福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被稱為長壽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崇川通江達海,扼南北之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素有“長江第一窗口”之稱。擁有長江最大的深水港群,南通港是中國十大港口之一。鐵路、機場近在咫尺,北有鹽通高速,西有寧通高速,南有蘇通大橋,崇啟大橋、崇海大橋、滬通鐵路正在規劃建設中,未來的崇川將更緊密地融入上海都市圈。
區府駐桃塢路。郵編:226001 代碼:320602 區號:0513
行政區劃
崇川區轄10個街道:新城橋街道、城東街道、和平橋街道、文峰街道、任港街道、學田街道、虹橋街道、狼山鎮街道、觀音山街道、鐘秀街道
歷史沿革
人杰地靈,歷史悠久。據古文化遺址考證,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后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定名通州。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后,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劃城區、狼山、天生港一帶建南通市,先后為蘇北行署、南通地區專署所轄,1962年改為省轄市。1983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并,實行市管縣體制。1991年區劃調整后,將原來的城區更名為崇川區。 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傳世之作和軼聞逸事。三國名臣呂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名人為南通歷史增色添彩。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創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江海大地還孕育了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簃、著名數學家楊樂及20多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
自然地理
南通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入海口北岸,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溫和宜人。
濠河,原是南通的護城河,史載“城成即有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她擔負著防御、排澇、運輸和飲用的重任。而寬窄有序的水面,清澈的水流,迂回蕩漾,鷗飛魚翔的自然美景,被譽為城市的“翡翠項鏈”。
年均溫15℃,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
經濟概況
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0.45億元,財政收入6.3億元。經濟總量達到中等縣域水平。
工業經濟高速增長。2003年工業總產值124億元,增長23.5%,其中138家規模企業實現總產值73億元,增長33%。工業發展后勁不斷增強。全年投資超1000萬元項目26個,其中超億元項目6個,超5000萬元項目7個。科技對經濟貢獻明顯加大。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申報通過省級驗收。開發新產品100項,申報新技術計劃31個,其中,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和農業成果轉化基金項目各1個,瑞達紫菜生產線項目獲全市唯一科技進步特等獎。
服務業成為全區經濟的重要支撐。服務業穩中有升。2003年完成營銷總額180億元,增加值16.4億元。南通大廈、南方大廈、文峰國際名車城等12個項目已竣工營業,投資1.8億元的中華廣場和8000萬元的大地物流等項目開始啟動。鐘秀路裝飾裝潢一條街成為全省重要的裝飾裝潢材料集散地。
特色農業成效明顯。建成南通三葉花卉有公司、觀音山無公害蔬菜科技園等一批集項目家業與休閑、觀光一體的都市型農業項目。
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崇川經濟開發區形成了以臺資為主體,塑膠、電子等產業為特色的臺資開發區,成為全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和龍頭。一批跨國公司進區投資。臺塑南亞亞公司在開發區累計投資已達20億元人民幣。富士通微電子崇川工廠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
產業發展
崇川區工業發達,形成了以電子、船舶、機械、紡織服裝、糧油加工、化工等為主體的產業體系,比較著名的大型企業有南通富士通微電子、南通中遠川崎、南通中遠船務、南通醋酸纖維、南亞塑膠、萊寶谷物等,以及金通靈風機、萬達鍋爐等一批小巨人企業。
崇川區商貿服務業發達,南通最繁華的兩條商業街都位于崇川區,區內擁有眾多的百貨超市、專業市場、娛樂、金融等行業,麥德隆、易初蓮花、家樂福等國際大型連鎖超市也陸續進駐崇川。
崇川區科教發達,人文薈萃。基礎教育全省領先,還是體育世界冠軍的搖籃。境內有一所綜合性本科學校——南通大學,南通高等師范學校等大專院校6所、中等專業學校11所、普通中學13所。
功能區域
(一)老城區。圍繞商業、居住、服務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大賣場(商場)等三產服務業項目,形成布點均衡、輻射全面的發展局面。圍繞“打造精品濠河”,有序發展環濠河特色產業帶。提升特色街區,做強鐘秀路家居裝飾圈、桃塢路服飾精品一條街、青年路餐飲娛樂一條街、八仙城商業步行街等。加快任港路、人民西路等地區和姚港化工區搬遷后房地產業開發。
(二)新城區。圍繞南通市新的行政中心的功能定位,以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為方向,大力發展商住一體的房地產業和商務服務、會展服務、文化教育、體育休閑、科技服務、社區居住服務等產業。
(三)開發區。以建設新型工業區為目標,大力發展都市型工業。崇川經濟開發區創建于1994年,分為東西兩片,隨著東城區與開發區的并軌,其發展空間又得到進一步拓展,規劃面積達到26平方公里。經過多年建設,開發區形成了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 形成了以紡織服裝、電子、食品加工、塑膠、精細化工為支柱的產業特色,在港口后沿腹地形成了一批倉儲物流和港口型加工業企業。
(四)風景區。圍繞“文化、生態、休閑”發展定位,堅持可持續發展方針,合理開發旅游資源與嚴格保護相結合,在保護名勝古跡、擴大生態范圍的同時,大力發展充分展示近代第一城、紡織工業發源地、江海文化特色、宗教文化勝地的旅游產業。
(五)沿江經濟帶。圍繞以物流和港口加工業為核心的綜合物流產業園的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建設大型物流中心。充分利用港口優勢、現有企業資源,大力發展糧油食品加工、進出口中轉型企業群。

天寧寺
旅游資源
崇川人居環境一流,擁有一山一水兩個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一山即狼山,是極佳的觀江勝地,以山水田園風光著稱,是佛教八小名山之首,佛教文化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歷史。一水即濠河,猶如一條翡翠項鏈,環城三十里,清波蕩漾,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渾然天成,現代氣息與傳統格調相互交融。崇川區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關帝廟明清住宅等。
江風海韻,風光綺麗。市中心的濠河風景區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名勝區,30華里的濠河環抱古城,被國內外游人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鏈”,正在規劃、開發的沿濠河博物館群將賦予通城更深的文化內涵。位于市區南郊的狼山風景區同樣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六大自然風景區之一,狼山列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擴建廣教寺以來,一直香火旺盛,聲名遠播。位于狼山兩側的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新添了不少景點。
地方文化
1、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有家家帶女兒之俗,諺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帶女兒,不帶女兒是窮鬼兒,女兒不來要爛腿兒,女婿不許她家來是肉龜兒。”殷富之家帶女兒要辦起豐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一番,沒有親生女兒的還得請“干女”。此俗沿襲至今。
2、南通民間藝術館:南通民間藝術館位于南通市人民中路十字街八仙城內。 南通民間工藝多姿多彩,巧奪天工,雜染制品、采錦繡、絲綢繡衣、紅木刻件、哨口風箏等。
3、給水技術博物館:給水技術博物館地處南通狼山風景區龍爪巖附近的狼山水廠內,西瀕水天一色的浩渺長江,南傍郁郁蔥蔥的馬鞍山、黃泥山,東臨一片開闊的翠綠桃園,東南方約1000米處是海拔108米的狼山。現代化的狼山水廠廠區白墻青瓦,飛檐翹角,小橋流水,綠樹紅花,好一座迷人的江南園林。
4、個簃藝術館:個簃藝術館位于南通文峰塔畔。建于1989年。王個簃先生是吳(昌碩)門弟子,國畫藝術大師。個老全面繼承了吳派藝術的優秀傳統,探索七十余年,有“當代缶翁”之稱。該館珍藏有王個簃先生親屬遵照個簃老先生遺愿向南通市政府捐贈的200余幅書畫作品及其珍藏的歷代名人字畫。
5、沈壽藝術館:沈壽藝術館建于1992年。位于南通風景秀麗濠河邊“南通縣立女工傳習所”(中國第一座刺繡學校)舊址。鄒家華(中國人大副委員長)題寫館名。該藝術館展示了我國近代刺繡大師沈壽的一組組歷史照片和刺繡實物,并詳細介紹了沈壽的藝術業績和其弟子的刺繡藝術精華。 沈壽,原名雪芝,字雪君,號雪宦、別號天香閣主人,1871年出生于江蘇吳縣閶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的家庭。父親沈椿,強習書史,研究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他酷愛文物,富有收藏,后來開了一個古董鋪。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從小便隨父親識字讀書。家藏的文物字畫,給她豐富的藝術董陶,撥動了雪芝心靈中美的琴弦。
6、張謇紀念館:張謇,字季直,號嗇庵。1853年出生于常樂鎮,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894年(光緒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銜。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后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7、紡織博物館:南通紡織博物館是我國第一紡織專業博物館、位于南通市城區東南文峰古塔旁,占地近三十畝,分主館與輔館兩部分。
8、藍印花布藝術館: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是我國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專業藝術館,下設藍印花布藝術館展示中心、藍印花布館制作中心、藍印花布館的服飾中心,是南通第一家民營博物館,藍印花布館收藏流失在民間的傳統藍印花布各類制品,整理收藏明清以來的藍印花布制品及圖片資料一千多件,保存著大量優秀的民間制品,并開發研制一批“藍藝”現代裝飾及工藝品,該產品曾多次參加全圖工藝美術展覽,并榮獲全國旅游產品設計大賽金獎、全國民俗博覽會金獎。
9、南通建筑博物館:南通建筑博物館建于1992年。位于南通建筑中等專科學校內。是我國的第一座建筑博物館。它陳列有我國古代和近代的建筑史料和實物,向人們展示了我國的建筑發展歷史。同時也展出了南通建筑鐵軍的輝煌成果。
10、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民族實業家張謇于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創建。是目前保存下來的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博物館,位于江蘇省南通市。
11、春節:正月初一為春節,亦稱過年。解放前,大家小戶于清晨(12點以后)燃爆竹燒利市,燒利市的祭物有葷、素之分,葷為豬頭(神)、魚、雞;素為米、鹽、豆腐。然后驗鳥語定兇吉,裝香點燭拜神,晚輩向長輩拜年請安。許多人還破曉上狼山燒頭香,至大圣殿聽“判語”((扶箕),以求菩薩保佑。早餐食湯圓,但忌全部吃光,須留幾個“存倉”。(一天不動刀)其后盡情玩樂,各寺廟熱鬧非凡,玩牌賭博之風盛行。家住江濱的農村婦女,喜到江邊觀漲潮,謂之“看海”。還有人在鯉魚身上系紅線后放進長江,稱為放生。郊區農民一早就去“種田”,即象征性地在田地四角鋤幾下,后送香至土地廟,求土地公公保佑五谷豐登。天黑即睡覺。禁掃地倒水,忌污言穢語。解放后,春節沿襲傳統中精華或無害之俗,摒除賭博、迷信等陋俗,并開展擁軍愛民活動,舉行游藝、舞會。80年代后,春節看電視已逐漸形成習俗。
12、元宵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城隍廟中看燈的人絡繹不絕。明末清初,城中包壯行家做出的彩燈聞名遠近,稱為“包燈”。這天,鄉下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傍晚,農家有煨百蟲、放燒火、爆白花之舉。人們還要請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難問題。解放后,城市元宵活動以燈會為主,在文化宮、文化館、公園等地設燈景,供群眾觀賞娛樂。
13、通劇: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原為僮子戲,它源于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覡的另一個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鄉間從事迷信活動上僮子的過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說唱神鬼詞句及七字調、古兒書唱本加工后,化妝登臺,串演戲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鑼鼓伴奏的演唱、粗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詞,為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僮子的做“勸”(勸世文)演戲,盡管純樸得過于簡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卻千真萬確是典型的民間戲劇,并擁有數十萬計的觀眾,長演長盛,歷久不衰,象南通這樣地處沿海地區,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原始、古樸的風貌,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建國后,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的迷信內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來,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重和興趣。
14、南通侗子會:從前,南通郊鄉每年秋熟登場之后,總要舉行“侗子會”,又叫“圩塘會”,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選定在月中望日,邀請侗子演戲,借助“天燈”,尋求歡愉。
風土人情
民俗無所不在,凡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南通出土的五代姚氏家族墓志兩件是最早的文獻資料,反映了當時的風俗。姚徐夫人墓志蓋上刻有八卦圖案、十二生肖、日月星辰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是南通最早的民俗畫。
在現存典籍中最早記載南通風俗的,是南宋的《輿地紀勝》。其“通州”部分,有“風俗”一節,謂“民居以魚鹽自給,不為盜賊”,“訟庭多虛,囹圄空隙,殆有古之淳風”云。
明后期,由于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城市風俗明顯變化。萬歷《通州志》和《州乘資》兩書之“風俗”篇謂:通州一向民風淳樸,很少游民,沒有妓院;人們衣著樸素,不賭博,少訴訟;婦女不參加宴會。但民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到嘉靖、萬歷年間,民風漸趨奢華,青年愛到外地購買華美衣料,婦女服裝款式多變,衣著開始打破等級界限。宴會盛行,茶館、酒店漸多;紈绔子弟縱酒、賭博、聚眾游蕩。婚俗也發生變化,計較彩禮、嫁妝,甚至有女方父母出面提出離婚要求的。妓女、流氓漸多,廟宇也增加不少。
在清朝編寫的《通州志》中仍沿襲了南通“民風淳樸”等舊說。直到晚清,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西風東漸”,風俗又漸趨變化。19世紀末近代工業的興辦,給城市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影響。上海的風俗開始輻射到南通,帶“洋”字的新事物漸為人們接受。辛亥革命進一步推動了這些變化,其中最大的是男人不再留辮,女人不再纏足。
在《南通市志》中敘述,五四運動的反封建浪潮,在南通知識青年中激起反對舊習俗的思想,男女平權、婚姻自由成為他們的要求,戀愛成為婚姻的必要階段而被承認。在形式上,有了“文明結婚”、“集體婚禮”等新的做法。服裝也有了改革。
解放后,風俗發生很大的變化。老解放區艱苦樸素的革命作風,很快影響了整個城市。舊式服飾被淘汰。賭博、吸毒、嫖娼和幫會活動均漸消失。各種封建迷信活動被取締。有的傳統節日被廢棄,新的節日興起,有的傳統節日則被賦予新內容,并形成一些新的風俗。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破壞了許多好的傳統風俗。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被強制推行的極“左”一套也隨之壽終正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破除了“左”的禁錮,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發生可喜的變化,生活各方面都被注入了新的內容和形式,優秀的傳統風俗得到重視和繼承。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際交往日益頻繁,人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與此同時賭博、封建迷信等腐朽沒落的東西又沉渣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