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位于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東南部,北濱長江,與南通、如皋、靖江相望;南近太湖,與無錫、蘇州相鄰;東連常熟、太倉,距上海98公里;西接江陰、常州,距南京200公里,是沿海和長江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匯處的新興港口工業城市。面積999平方公里。人口89.8萬(2008年) 。2010年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25強,張家港位列第三名。2010年GDP1610億元。
行政區劃
張家港市轄8個鎮:楊舍鎮、塘橋鎮、金港鎮、錦豐鎮、樂余鎮、鳳凰鎮、南豐鎮、大新鎮
歷史沿革
商末,屬勾吳之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延陵郡。秦代,屬會稽郡。晉代,置暨陽縣,縣治楊舍鎮。梁代,在暨陽之墟建梁豐縣。唐以后,分屬常熟、江陰兩縣。清代至民國,常通港以北屬南通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曾一度在北部沿江地區建立沙洲縣,南部及常熟、江陰兩縣的邊界地區設立虞西縣。解放后,東部屬常熟縣,西部屬江陰縣。
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準設立沙洲縣,以江陰、常熟兩縣的各一部分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61年12月1日成立。1986年9月16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市人民政府駐楊舍鎮。
城市榮譽
張家港市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范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示范市、全國雙擁模范城等稱號,全市各鎮全部建成國家衛生鎮。2005年獲得“國際花園城市”稱號。張家港由于在城鄉綜合發展方面的開拓創新,獲得2008年聯合國人居獎。2011年4月,成功舉辦世界中學生籃球錦標賽。
氣象水文
年常風向南南東及東南東,強風向東南東及東南,年平均風速3.8米/秒,最大風速20米/秒,強風影響作業年平均為8.4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雨水集中在4~9月,7月份降水最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15%。年平均霧日28.7天,但霧氣較淡,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上午9時消失。年平均氣溫15.2℃,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4.2℃。冰況:港口地處溫帶,冬季無冰凍。 港口地處溫帶,(低于0度時)冬季有浮冰(不包括張家港港)。
張家港港位于感潮河段內,屬非正規半日潮,最高潮位6.69米,最低潮位0.74米,平均潮差3.19米。潮流:流態為往復流,但在洪水季節有時為單向流,流向均與岸線走向基本一致,無回流等現象。大潮平均流速0.32米/秒,落潮平均流速0.48米/秒。航道吃水限制:13-14米,受銅沙金淺灘影響,船舶吃水在淡水9.5米以下可乘潮而進。
經濟發展
近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弘揚張家港精神,開拓創新,奮發有為,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健康發展。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生態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榮譽稱號。2008年,張家港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50億元,完成工業銷售收入3705億元,財政總收入253.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2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600元。在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全國百強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排名中,張家港市名列第三位。
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 是中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保稅區利用海關保稅的獨特條件,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三大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區內化工、糧油、機電、紡織四大特色產業齊頭并進,已成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各類優質資源的聚合地、新型產業的集中區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成為中國長江流域重要的投資載體,連接國 內市場和海外市場的重要橋梁。
江蘇省張家港經濟開發區 以發展機械、電子、紡織、化工、汽配、食品等行業為主,投資條件完備,各類設施配套。張家港經濟開發區正日益成為張家港市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招商引資重要載體和發展中的新城區。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 是以精細化工為主要特色的化工園,規劃總面積13.8平方公里,是張家港保稅區的工業配套區,享受保稅區的有關優惠政策。位于園區內的化工品交易市場成交量占全國散化市場交易額的60%,名列全國23家最具競爭力化工交易市場首位。
張家港市沿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位于張家港市北部沿長江一線,開發區東西全長50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是投資建辦碼頭倉儲、基礎工業和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理想場所,正逐步發展成為以石化、機械、建材、碼頭、倉儲、生態農業等為主體的臨江產業聚集地。
開放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的經濟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出口產品包括紡織、針織、絲綢、服裝、輕工、化醫、機械、電子等15大類500多個品種,貿易業務拓展到近百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82.7億美元,其中出口28.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1%和44.1%,預計2005年全市進出口總額將突破100億美元。
江蘇國泰國際集團2004年完成進出口總額12.38億美元,其中出口9.5億美元,躋身中國外貿30強,中國500強企業第168位,出口額連續多年在江蘇省外貿企業中名列首位。
目前,全市已累計批辦三資企業超過1200家,投資總額超過120億美元,注冊外資近60億美元。美國陶氏、杜邦、雪佛龍菲利普斯,日本三菱、伊滕忠、旭化成,韓國浦項、WIA汽配,德國博澤、南方毛業,法國羅地亞、霞日、波坦等近50家國際著名大公司前來投資興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7家。
張家港市非常注重對內開放工作。已有中糧集團、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北京三吉利能源、中集總公司、安徽海螺水泥、銅都銅業、新疆屯河、上海港機等10多家國家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在該市投資興業。到目前為止,全市建辦利用外地資本項目1600多個,注冊資本超過50億元。
經濟腹地
港口的直接經濟腹地為江蘇省內的蘇州、無錫、常州3市和所轄的12個縣,以及與港口隔江相望的靖江、如皋、泰興等市縣、間接腹地為江蘇的其它地區、長江中上游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沿江省份。
長江下游三角洲素有“金三角”之稱,蘇州、無錫、常州又是“金三角”中的佼佼者。3市工業門類齊全,農業發達,商業繁榮,科學文化進步,實力雄厚,是江蘇外貿出口的主要基地。主要工業產品有絲綢、棉紡織品、服裝、自行車、家用電器、電子、各類機械、儀表、陶瓷、化工原料、農藥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在國際市場上享有一定聲譽,下屬的12市縣經濟也相當發達,尤以無錫、江陰、常熟、張家港、武進為,著數年來一直在全國縣級工農業總產值上居于榜首。另外,投資環境十分優越,外資企業發展迅速。
腹地通過港口進出的主要貨種有煤炭、金屬礦石、鋼鐵、礦建材料、水泥、木材、非金屬礦石、化肥、農藥、糧食等十大類。港口吞吐量中本省(主要是直接腹地)所占比重為75%,其他省區所占比得為25%。
交通狀況
地處長江下游南岸,處在江蘇省江陰與張家港兩市交界處的張家港市境內,東距上海吳淞口144公里,西離南京222公里,北峙福姜沙為天然屏障,南以蘇、錫、常3市及所屬12市縣城鎮群體作依托。
目前港區內尚未鋪設鐵路專用線,但港口后枕京滬鐵路,已與無錫站建立了聯運,溝通了鐵水口轉業務渠道。江蘇省在港區興建鐵路已有規劃。港口與蘇南地區均有公路相通,澄揚公路拓寬40~60米竣工后,公路運輸將更為通暢。距港口57公里的無錫與常州,分別建有碩放機場和奔牛機場,空中運輸便捷。水路溯江而上,可與皖、贛、湘、鄂、川沿江各港相通;順流而下東出大海,可與我國南北沿海及世界各港通航;北經通揚運河連接蘇北各地;南經京杭運河及太湖水系,貫通蘇南,并與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區相連。
教育資源
沙洲工學院:1984年創辦,全國第一家縣辦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占地856畝,校舍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規劃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規模為5000人。 有國家級重點中學梁豐高級中學,江蘇省四星級中學:張家港塘橋高級中學、沙洲中學、暨陽高級中學、張家港高級中學,其余各高級中學全為省級重點中學,教育軟硬件設施極為雄厚。
旅游資源
香山旅游風景區位于張家港市西陲南沙鎮境內,西接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和江陰市區,北靠國際貿易商港張家港港和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的張楊路,與長江邊的長山、巫山相對,南傍東橫河,與稷山相望。東距張家港市區15公里,交通便捷,全山占地面積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1 36.6米。山體呈菱形狀,由大、小香山組成,為全市之冠。北坡險峻,南坡平緩,頂部開闊,素有江南名山之譽。清康熙《江陰縣志》中贊:“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于他山。” 山上長有成片的馬尾松、水杉、毛竹,山坡栽有桃、梨果園,品種多樣的野生藥材遍及全山。樹木覆蓋率達87%,山草覆蓋率為100%。 香山,因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遣美人上山采香而得名。自然風光秀麗,人文資源豐富,加上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歷來吸引文人墨客來此觀光賞游,宋代詩人蘇東坡游香山時曾為梅花堂題匾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多次登上香山,為這里的山、水風光留下了詩詞、賦文,他在《游小香山梅花堂序》中贊嘆曰:“千年跡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夢亦香,可謂不負此山矣!”
自古以來,香山就是有名的風景旅游勝地,“香山十八景” 名聞遐邇,有大禹王、姜尚;吳王夫差、西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元代張士誠、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清代皇帝乾隆等一批極具價值的人文資源,有藏軍洞、烽火臺等軍事文化遺址,有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活動場所。它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蘇南眾山中獨領風騷。尤其登高遠眺,長江美景和張家港全景盡攬眼底,極目天舒,令人進入一番別有風味的意境。南沙還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一具有八千年歷史的東山村古遺址,是著名的文學、音樂、教育家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的誕生地。
近年來,隨著不斷加大對香山旅游風景區基礎建設的投入,交通衛生、通訊、電力等設施配套齊全,逐步形成了以香山旅游風景區為品牌,商貿、旅游、服務、房地產聯動發展的新格局。隨著全市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加快旅游景點建設開發已成為全市三產經濟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香山旅游風景區開發已列入全市旅游整體規劃重點項目之一。
景區景點
桃花澗:位于香山北麓。清乾隆《江陰縣志》載:“香山左崗有澗數十丈,夾澗緋桃四植,名桃花澗。”澗從上至下,縱貫青龍崗,全長約800多米。澗水源頭出自山頂泉眼,常年不涸,現為中峰之巔的天然湖泊鹿女湖。從峰巔俯視桃花澗全景,整條山澗蜿蜒曲折,影影綽綽,掩映在濃綠覆蓋之中;澗左右兩側的幾道龍崗逶迤磅礴,向下匯聚到桃花澗山口交匯之處,山隨溪轉,宛如一朵盛開的桃花。當年徐霞客曾三次游覽桃花澗,兩次月下,一次雨中。春雨中的桃花澗,氣勢磅礴,猶如三峽波濤。從桃花澗山口東行數十步,有一山洞,名桃花澗。此洞原是人防工事,現已對游人開放,洞高約2米,深200余米,沿壁光滑濕潤,縫隙處有泉珠滴落,鏗然有聲。同桃花澗一崗之隔的香山南麓,也有一條長長的山澗,名叫南桃花澗。此澗緊靠聽松吟,與小香山梅花堂遙遙相對。此澗雖比不上北澗怪石林立、激流飛瀑的壯觀景象,但終年碧泉流淌,潔寒甘美,夾澗草深林密,鳥語松吟,景致極為幽雅。
采香徑:位于香山東南麓,清乾隆《江陰縣志》載:“由麓而上,曲蹬盤行,攀蘿捫石,足底云生,相傳吳王嘗遣美人采香其上(山有馬蹄香,杜衡是也),曰采香徑。”全徑沿山由東南向西北曲折蜿蜒長約五華里,幾乎橫貫了整個香山。徑寬一般為三尺左右,兩旁青松挺立,修篁夾道,奇花競艷麗,異草飄香,景色秀麗迷人,令人目不暇接。步行在采香徑上,小石林、聽松吟、香山寺、圣過潭等景點一一欣賞于目,難怪當年西施來到這里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以至流連忘返。采香徑自然就吸引了眾多游客,并由此留下許多吟詠采香徑的詩文。諸如:“春隨香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香徑寒花落,飛泉曲澗分”等。
聽松吟:位于香山南山坡上,放眼望去,百畝山地上滿坡松林,千株萬株,蔚然成海,氣勢極為壯觀。風來時,一枝動百枝搖,莽莽林海松濤涌動,巨浪翻卷,競搖成一個巨大的音樂場。民國年間,中國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回故鄉省親,也專門游覽聽松吟,而后激發了創作靈感,其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情愫一脈,不知傾倒了多少聽眾,成為百世絕唱。聽松吟曾遭受歷史浩劫,解放后,人民政府倡導植樹造林,經過數十年努力,香山重披綠裝,聽松吟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圣過潭:又名舜過潭,傳說古時大禹治水東南途經香山少憩,取泉水解渴,覺泉水清澈味醇,遂解佩劍拓成潭,故名舜過潭。位于香山頂峰中部。潭大體呈圓形,直徑約2米,四周皆由山石圍成,看上去就仿佛是一口大井一般。此潭下有泉眼,所以水甚清澈,常年不涸。潭中長有無屁股螺螄,成為香山一奇。
藏軍洞:位于香山主峰老虎背之巔的東側,有一石板蓋頂的洞口,約80厘米見方,這就是香山著名古跡——藏軍洞。據史料記載,香山藏軍洞最早大約建于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吳王闔閭稱霸于諸侯,攻越伐楚,大動干戈,出于攻防戰術需要,即在長江之濱的香山、長山一帶挖建了許多藏軍洞。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香山西北坡的藏軍洞發現大量具有春秋戰國時代特征的幾何紋陶器和紅陶器,證實了這一歷史記載。據考證,藏軍洞為坑道式A字型結構,上窄下寬,兩壁皆用塊石壘徹而成,內高5—10米,底部南北之間寬4—5米,東西之向呈隧道形,進深25米。香山藏軍洞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一是每3座藏軍洞編成一組,成品字形排列,較為規則,共有9組,且每組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這是其它地方藏軍洞所沒有的;二是洞內隧道走向與山勢走向平行,士兵從左右進出,不從前后進出,而其它地方洞內隧道則大都與山勢走向呈垂直狀態;三是別的山上的藏軍洞一般都構筑在半山腰,唯有香山藏軍洞高居山峰之巔,成居高臨下之勢;四是香山藏軍洞在“江南長城”中距離長江最近,這可能與香山歷來被視作江海門戶的重要戰略位置有關。香山藏軍洞經適當加工整理后,現已恢復當初建造時的模樣與擺設,并對外開放。
梅花堂:原坐落在小香山竹林深處,初建于宋代。相傳蘇東坡晚年仕途失意,因江陰友人葛氏邀請,曾數度來梅花堂怡情養生,并題書梅花堂匾額。堂后洗硯池,因東坡洗硯而得名。由于緊靠大小香山間的石虎門古戰場,梅花堂一度遭到戰火破壞。明朝末年,愛山成癖的徐應霞(徐霞客之兄)重建梅花堂,并在山上廣植梅竹。清風明月之夜,徐霞客兄弟觴詠為樂,共賞良辰美景。徐霞客沒有忘情于這段有意義的生活經歷,特寫下5首詩歌并1篇長序,以作紀念。隨著時光流逝,到五十年代后期,梅花堂和洗硯池均已湮沒,四周梅花亦漸漸稀少。近年來,市鎮兩級政府采取措施開發香山旅游資源,梅花堂和洗硯池列入旅游發展規劃中。新的梅花堂是5間仿古建筑,正堂題額集東坡手筆,堂內展有坡翁和徐霞客的書畫詩文,讓旅游人們從觀光中受到華夏文明的熏陶。
南沙十八景:臨近張家港港口的南沙鄉,由于山多景勝,早在明代前就有“香山八景”之說。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以后,又相繼增補十景,稱“南沙十八景”。這里原有梅花堂一座。從香山灣翻山而上,便是“采香徑”。采香徑從香山西北坡起至東南麓止,長約5里,相傳是春秋吳王夫差偕西施及嬪妃玩樂的地方,建育“采香禪院”作行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