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位于江蘇省中部,地跨長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東鄰海安縣、東臺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及江都市,南北分別與泰興市、興化市接壤。全市土地面積921平方千米,人口80萬人。地勢低平,水網密布,水面總面積約占15%。1994年7月原泰縣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全市設有15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AAAA風景名勝區,36個居民委員會,262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姜堰市轄15個鎮:姜堰鎮、溱潼鎮、顧高鎮、蔣垛鎮、大倫鎮、白米鎮、婁莊鎮、沈高鎮、俞垛鎮、興泰鎮、張甸鎮、梁徐鎮、橋頭鎮、淤溪鎮、華港鎮
歷史沿革
姜堰屬泰州。崇禎《泰州志》載:“《禹貢》(泰州)淮海為揚州,言北據淮,東距海為揚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于吳,其地屬吳。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屬楚……”這方寶地究竟經歷了多少人間滄桑,誰也說不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鎮北天目山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鐵劍、銅鏡、五銖錢等。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獲得鬲、豆、罐、箭鏃、網墜、銅削等。二十一世紀初年,發現的遺物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魚、鱉、蚌、鳥等類動物遺骨。考古證實,姜堰這塊寶地,至少在6800年左右我們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姜堰市春秋戰國時先后屬吳、越、楚,秦代屬東海郡,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為吳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升為泰州。民國初年廢州設縣,縣治泰州。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于海安建立。1949年5月,泰縣人民政府駐姜堰鎮西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泰縣與縣級泰州市兩度分合,1962年1月復稱泰縣,縣治姜堰鎮。1994年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自然地理
姜堰市地處亞熱帶北部,降水豐富,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姜堰市地處江淮平原,姜堰市位于蘇中平原,她南接長江,北枕淮河,東近黃海,西臨京杭大運河,總面積921平方公里。
姜堰水系發達,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干河、姜溱河、東西姜黃河等骨干航道縱橫交錯。
姜堰市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氣候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冬夏較長,春秋較短。常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積溫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059小時;無霜期215天。作物生長季較長,日平均氣溫高于10℃的作物生長期平均為223天,高于15℃喜溫作物生長期172天。全年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農業氣候條件優越。
姜堰市礦產資源主要有里下河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粘土以及溱湖風景區的地熱礦泉水等。
經濟發展
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4.4億元,可比增長15.3%,三次產業比例12.2:56:31.8,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實現財政總收入14.52億元,同比增長30.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89億元,同比增長36.2%。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實現農業增加值16.4億元,可比增長5.6%。訂單農業、特色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良種、水稻直補、農機三項補貼及時足額到位。農產品質量和基地建設成果顯著,新增無公害農產品7個、AA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各11個,新創國家級“放心糧油”品牌4個,建成省級生態農業市。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個。新植樹木492萬株,綠化造林4.07萬畝。
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全部工業實現現價產值316億元,提前實現翻番目標,實現納稅銷售158.4億元,同比增長27%;列統工業實現現價產值192.4億元,利稅總額16.4億元,利潤總額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7%、45.8%、56.8%。“2211”工程進展順利,曙光集團產銷過10億元,化肥公司、雙登公司利稅過億元,新增億元企業16家。新品開發和品牌建設力度加大,開發泰州市級以上新產品45項,其中年新增銷售3000萬元以上的16個;新創省名牌產品3個,省著名商標4個,匯豐羊絨、微特利電機成為全國免檢產品。企業資本運作取得突破,雙登集團在海外上市,揚動公司、曙光集團股權轉讓成功。服務業蓬勃發展。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2.8億元,可比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億元,同比增長15.5%。
城區商貿日趨繁榮,以步行街為核心的中心商貿區、以華東五金城為代表的專業市場板塊初見雛形。旅游資源開發成效明顯,溱湖風景區被命名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濕地公園,溱潼鎮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河橫村通過全國首批農業旅游示范點驗收,溱潼會船節、“溱湖八鮮”美食節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6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000萬元。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新開發商品房37.6萬平方米。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穩步提升,業務量比上年分別增長5%、9.3%、28.5%、17.5%。大力組織財稅收入,確保公共財政和重點支出需要。農村服務業“五個一”工程有效推進。建筑業水平整體提升。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31億元,同比增長28%。正太集團晉升特級資質,躋身全國大型企業集團500強行列,總承包的武漢怡景花園榮獲建筑工程質量最高獎魯班獎,3家公司晉升一級資質。外經外貿繼續擴大。自營出口、外經營業額分別達1.6億美元、303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0.8%、29.3%;新增自營出口企業29家,新派出國勞務460人。
基礎設施
姜堰圍繞“擴張城市規模,拉開建設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對外形象,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的發展思路,城市建設步入“大投入、大發展、大跨越”軌道。如今,姜堰城區建成區已擴展到17.41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人口已增加到18.6萬人。
姜堰城市規劃總面積17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用地面積59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建設用地32平方公里。市區道路規劃主要采用“方格網”式布局,主干道呈“七橫七縱”。規劃道路總面積428.18公頃,人均道路面積14.04平方米。自1994年姜堰設市以來,姜堰市城市道路建設緊緊圍繞“七橫七縱”的總體規劃布局,先后實施完成了市區羅塘路、通陽路、站前路、人民路、振興路等14條主干道建設,完成道路建設總長76公里。建成后的人民路雍容優雅、通揚路寬廣平坦、三水大道綠蔭成片。
近十年來,姜堰市舊城改造累計拆遷房屋103.91萬平方米,先后投入15億元,新建規模住宅小區8個、組團74個,房地產開發總面積180萬平方米。此外,姜堰市還圍繞城市亮化工程,先后投入近2000萬元,對城市所有路橋、小區、街道的亮化設施進行了更換,完成道路兩側桿燈、地燈、射燈9964盞,沿河兩側護欄彩管燈2萬多米,姜堰也由此贏得了“不夜城”的美稱。姜堰市還圍繞城市綠化工程,累計投入1億多元,建成綠地面積79.9萬平方米,姜堰城區人均綠地占有率已從10年前的2.7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5平方米。
姜堰市委、市政府重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干線公路“三縱三橫”、縣鄉公路聯網暢通,鐵路建設實現了零的突破,航道港站快速發展,形成了覆蓋全市、公路、鐵路、水路并駕齊驅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現代化交通網絡。全市公路通車里程從10年前的264公里增加至1085公里。其中國道30.4公里,省道45.2公里,縣到102.3公里,鄉道94.6公里,村道812.6公里。全市擁有營運車輛5167輛,營運船舶1804艘60多萬噸,交通運輸量逐年顯著增長。
交通郵電
全年完成交通運輸業增加值5.4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3%。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1889萬噸,貨物周轉量136234萬噸公里,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679萬人;旅客周轉量34561萬人公里。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7396萬元。其中:郵政業務收入4662萬元;電信業務收入12734萬元。公用通信能力進一步提高。年末局用交換機容量31.4萬門。其中:市內電話9.9萬門,農村電話21.5萬門。年末城鄉電話用戶26.85萬戶。其中:住宅電話用戶24.99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長。全市電話普及率44部/百人。寬帶網用戶年末已達5170戶,比上年增加3296戶。
全年完成供電量7.62億千瓦小時,同比增長13.46%。實現安全運行3個百日無事故,累計安全運行1638天無事故。年內投資6000萬元建成35千伏興泰變電站、揚動變電站、紅旗農場變電站、110千伏淤溪變電所,擴建110千伏泰宇變電所2號主變壓器、35千伏梁徐變電站2號主變壓器。投資5500萬元改造了城鄉電網。2002年11月,市供電公司被國家電力總公司命名為“國電公司一流縣供電企業”。
全年實施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7項。其中:國家重點火炬計劃1項,國家級火炬計劃14項,江蘇省火炬計劃5項;國家級星火計劃6項,江蘇省星火計劃1項。申報并獲批國家級重點新產品7項,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3家。獲泰州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6項。其中:省級2項,泰州市14項。全年科技成果鑒定32項,申請專利201件。科技隊伍進一步擴大。2003年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39萬人,比上年增長2.9%。其中:高級職稱技術人員0.17萬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13萬人,初級職稱技術人員3.09萬人。
全市擁有普通中學45所,其中:高級中學4所,完全中學9所,初級中學3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中學畢業人數16536人,其中:高中3705人,初中12831人。中學在校生人數55752人,其中:高中16900人,初中38852人。在校學生中,女學生25103人,占45.0%。中等職業教育學校8所,畢業人數673人,在校學生數2199人。小學109所,畢業生人數12306人,在校學生數56611人,其中:女學生26197人,占46.3%。幼兒園41所,在園幼兒人數1571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263人。全市共有4944名學生被全國各大中專院校錄取,中考優秀率和高考萬人本科達線人數在泰州市名列前茅。
全市擁有縣市級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藏書總量11.20萬冊;博物館1個,收藏文物1378件。高二適紀念館二期工程和南街當鋪移建一期工程竣工。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全市有線電視用戶13.60萬戶。有線廣播入戶率、通響率明顯提高。
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8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31個。擁有床位數1909張,其中:醫院700張,衛生院1159張。共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343人,其中:醫生1375人。全市平均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6人,床位21張。
全年舉辦市級以上體育運動會17次,其中:省級2次。參加運動會人數2460人,其中:省級400人。全市擁有二級運動員83人,三級運動員116人。女足運動員46人,業余體校運動員57人,專職教練員5人,全年向國家隊輸送體育人才4人,向省隊輸送2人。
風土人情
會船,是姜堰里下河特有的民間風俗。《中華全國風俗志》、《泰縣風俗談》及民間流傳的《港口竹枝詞》均有記載,有“溱潼會船甲天下”之稱,被列為國家重點旅游項目,是中國十大民俗風情節之一,專家稱贊為“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溱潼會船每年清明節第二天在姜堰溱湖舉行。通常分為篙船、劃船、花船、貢船、拐婦船五種類型,千舟競發,百舸爭流,溱湖鬧春。賽船結束,會船節活動臨近尾場時,歡鬧的演戲、酒會、送頭篙三部曲又凸現高潮。會船節規模一年勝似一年,已蜚聲海內外。
演戲:按慣例,賽船前,各大村莊的頭面人物,早就張羅著在露天搭臺唱戲謝神的事了。揚劇、淮劇、京劇、雜技……各莊花錢請戲班子,在賽船結束的當晚開演。也有不請戲班子的,則由本莊的文娛愛好者組織起來載歌載舞,或請電影隊放電影的。一個莊子,這天晚上要是沒有演出活動,莊上人就會覺得不痛快,不盡興。
酒會:賽船結束的當晚,篙手們毫無例外地要舉行一場熱烈的酒會。各船高手歡聚豪飲,大伙話題再多,也要轉到一點上來:“今年的頭篙送給誰?”圍繞這個題目,七嘴八舌把“頭篙”的得主定下來。至于酒會的費用,早有習俗,公吃公攤,概由參加者負擔。
送頭篙:習俗以送頭篙預祝人家生兒子。這對于個別久婚不孕夫婦或新婚夫婦頗有有活力,誰能夠得到高手們的青睞,成為頭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會上,頭篙的得主一選定,馬上就會有熱心人向這一家通報喜訊。這一家便立即做好迎接的準備,全家上下,滿懷喜悅的心情,恭候篙手們的光臨。頭篙一進門,燈燭輝煌,鞭炮齊鳴,主人向篙手們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