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市位于長江三角洲北翼,地處長三角經濟區核心地帶。東以串場河與東臺、大豐為界,南與江都、姜堰毗接,西與高郵、寶應接壤,北與鹽城隔河相望。市政府所在地昭陽鎮,為楚將昭陽食邑,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全市總面積2393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92萬畝,水面68萬畝,灘地17萬畝。興化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優越,素有"魚米之鄉"美稱。盛產糧、油、禽蛋、畜產品、水產品十分豐富,興化市是全國百強縣(市)之一。轄34個鄉鎮,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08年底總人口154.43萬。
行政區劃
興化市轄29個鎮、5個鄉:
鎮:昭陽鎮、戴窯鎮、合陳鎮、永豐鎮、新垛鎮、安豐鎮、海南鎮、釣魚鎮、大鄒鎮、沙溝鎮、中堡鎮、李中鎮、西郊鎮、臨城鎮、垛田鎮、竹泓鎮、沈倫鎮、大垛鎮、荻垛鎮、陶莊鎮、昌榮鎮、茅山鎮、周莊鎮、陳堡鎮、戴南鎮、張郭鎮、大營鎮、下圩鎮、城東鎮
鄉:西鮑鄉、林湖鄉、周奮鄉、缸顧鄉、老圩鄉

滄浪河畔
歷史沿革
相傳,春秋時興化屬吳,戰國時屬楚,為楚將昭陽的食邑。他是楚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后裔,曾與魏戰于襄陽,以下八城有功,受封于海濱之地(即興化一帶),死后葬于城西陽山。故興化又名“楚水”、“昭陽”。 秦漢隋唐時, 興化先后隸屬于臨淮、廣陵、江都,皆古揚州地, 其范圍在海陵(今泰州)之北, 鹽瀆(今鹽城)之南。興化原名昭陽,在宋朝原為犯人發配之地。后因范仲淹在此任職取名興化。意為“振興教化”。
據《方輿紀要》載,原興化縣境本為海陵縣的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吳楊溥武義二年(公元920年),自海陵縣劃出部分為招遠場,后改為興化縣,這是興化縣治的開始。五代《南畿志》亦有類似記述,并載當時的興化縣隸屬于江都府。《文獻通考》記述,吳改江都府,置興化縣。南唐時屬海陵(后下通稱泰州)。 宋代的興化,始隸揚州,后改泰州。元代(公元1271-1368年),興化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公元1368-1644年)興化屬高郵州,隸揚州府。清(公元1644-1911年)初沿襲明的舊制,為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后直隸揚州府。辛亥革命以后,興化縣直屬江蘇省。1933年省下設專區,興化縣又隸屬于鹽城專區。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我軍首次解放興化城。1946年冬,我軍暫撤,縣城被國民黨軍占領,但農村的大部分仍在我黨控制之中。
1948年底,興化第二次解放。成立興化縣人民政府,隸屬于地級揚州市。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化工農業飛速發展,經國務院批準,興化于1987年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1996年改隸新成立的地級泰州市。
歷史文化
興化于公元920年設縣,是一座歷經2300多年滄桑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素以人文薈萃、物產豐饒和名勝景觀眾多而聞名于世。據本市林湖鄉南蕩古文化遺址的發現,經考證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境內生產勞動、繁衍生息。 這方神奇的水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俊杰和文人,最著名者有明朝宰相李春芳,《水滸傳》作者大文學家施耐庵,清代揚州八怪代表畫家鄭板橋和李鱓,著名文藝理論家《藝概》作者劉熙載,元末的起義軍首領張士誠(元末白駒屬于興化市,現屬于大豐市)在興化十八扁擔揭竿而起等等,先賢名俊,如星辰璀璨。全市有文物古跡120多處,列為江蘇省級、泰州市級、興化市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共有70多處。位于市中心八字橋廣場的重建四牌樓有文物精華之稱,上懸表彰興化歷史名人的匾牌47塊81人次,除7塊舊匾外,其余40塊均按《縣志》所載內容,請全國知名書法家趙樸初、啟功、沙孟海等40人重新題寫,書體各異,流派紛呈,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國內也屬罕見。新辟景區烏巾蕩濕地公園、千島菜花風景區、滄浪河風光帶、李中水上森林公園和全省最大的水上名剎上方寺等,已經成為廣大市民和游客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
地理環境
興化位于江蘇省中部、里下河腹地,地處揚州、泰州、南通、鹽城經濟發展區中心,屬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水產品生產與集散基地。地理痤標為北緯32°40′至33°13′,東經119°43′至120°16′。東鄰大豐、東臺,南接姜堰、泰州,西與高郵、寶應毗鄰,北與鹽城隔界河相望。全市總面積2393.35平方千米,境內東西、南北跨度各約55千米,位居泰州市第一,江蘇省第四。現有耕地(180)萬畝。境內地勢平坦,河流縱橫、雨水充沛、氣候溫和、四季明朗。
物產豐富
興化物產豐富,人民勤勞。計劃經濟時代,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優質棉基地,糧棉總產量列全國各縣(市)前茅,淡水產品連續14年創江蘇省之冠。新世紀以來,興化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連續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十大標兵縣”的榮譽稱號,以垛田、城東等鄉鎮的特色香蔥生產,已成為全國乃至亞洲第一的種植、加工和出口基地,并擁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興達鋼簾線生產基地。興化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地熱、礦泉水等礦產資源,其中陳堡地區現探明石油儲量1800萬噸,目前已達到生30萬噸,垛田附近又陸續采油,告別了興化無能源的歷史。

車路河畔
經濟發展
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80.24億元,年均可比增長15.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069元,折合突破4000美元。五年翻了一番。三次產業結構比由“十五”期末的24.5:44.9:30.6演進為13.5:48:38.5。實現財政總收入54.46億元,增長32.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1.13億元,增長33.7%,五年均翻了兩番。連續四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位次由99位躍升至67位。
興化工業門類較全。機械、冶金、化工、醫藥、紡織、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導行業。現有各類企業2600多家。其中大型企業 3家,中型企業16家;省級企業集團 4家。齒輪、軸瓦、鋼簾線、異植物醇、特種不銹鋼焊絲、敏感元器件、軟軸軟管、酮酞箐、鏈輪曲柄、棉紗、牛仔布、脫水蔬菜等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中莊醉蟹、河蝦籽、金松皮蛋、板橋米酒等產品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傳統的農業正向新型、高效、產業化方向發展。興化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基地。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年產糧食110萬噸、棉花 4萬噸、油料3.5萬噸、特種水產品10萬噸、生豬90萬頭、家禽1400萬只。主要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茅。興化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花基地。歷年來,糧、棉、油、水產品總量一直居全國縣(市)前列,年產糧食110萬噸,棉花4萬噸,油料3.7萬噸,生豬45萬頭,家禽2000多萬只,蛋品7萬多噸。近年來,注重傳統農業向新型、高效、產業化方向發展,生態農業迅速崛起,一禾蔬菜、垛田香蔥、興化青蝦、大縱湖蟹等無公害農產品已經越來越受到海內外消費者的歡迎和喜愛。
對外經貿充滿生機。興化現有出口商品生產企業150家,出口商品15大類、200多種品種,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商品供貨額10多億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此投資合作,興辦三資企業100多家。興化的淡水產品產量連續20年全省奪冠,全國水稻超產最高紀錄“釣魚鎮甬優8號水稻最高單產達937.2公斤”,全國最大的不銹鋼產業物流交易市場——“中國不銹鋼之鄉”戴南年成交額逾50億元,亞洲最大的鋼簾線生產企業——興達鋼簾線股份有限公司鋼簾線產能世界第一,知名企業有興化盛鑫五金制造有限公司,泰州昊威不銹鋼制品有限公司,希爾發集團有限公司。亞洲最大的香蔥生產和脫水蔬菜加工基地 ——興化有香蔥22萬畝、香蔥加工企業120多家,中國最大的糧食市場 ——戴窯糧市年交易額居全國糧油市場第一,在第三屆中國生態河蟹文化節上評出了十大名蟹,其中興化占了其中三個名額,分別是第一名、第四名和第八名。

城投國際街區
城鄉建設
興化城鄉建設、日新月異。按照“實現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要求,在保護民俗市井設施的基礎上,城區及小城鎮建設按規劃、上檔次、成規模、分步驟地競相(相繼)展開。在90年代新城、城堡、張陽等小區及英武路、馬橋路商業中心的基礎上,海德國際、城投國際、東方巴黎等現代智能化、生態小區層出不窮,以長安路八字橋為中心的新商業區與英武路商業區遙相互應。蘇果、樂天瑪特、五星電器、蘇寧電器、國美電器、大潤發相繼登陸興化,江浙商業廣場、江蘇寶都國際商城與楚水招商城、金三角市場相得益彰構建、充實與繁榮了興化城區市場。與此相比,分布在興化(戴窯)糧食市場、興化(沙溝)水產品市場及中國·戴南不銹鋼交易市場(戴南)等,交易量在全國都是榜上有名,成為繁榮興化城鄉經濟,提升興化知名度,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戴南鎮是名副其實的蘇中第一鎮,以戴南為中心的三市七鎮的不銹鋼產業群,作為“十一五”期間江蘇省重點項目正在啟動;張郭鎮評為全國衛生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放大戴南、張郭效應”宣傳推廣活動在全省迅速展開。以新的行政中心落成為重要標志的長安新區建設實現了“一年拉框架、三年打基礎、五年大變樣”的宏偉構想。
基礎設施
興化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舊時的興化河網縱橫,出門非舟楫不行。內陸交通閉塞,建國后僅有一條陸上出縣通道郵興鹽公路 。離興化時間長的同志都有感受,以前去上海、南京等地都有要坐上2天一夜的船,就連興化城到邊遠的戴窯鎮都要坐一天船。如今高興東公路與京滬高速公路、寧靖鹽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204國道相接,寧鹽一級公路、興泰公路貫穿南北,現在興化至地級泰州市只需半小時左右、到省會南京2個多小時、到直轄市上海4個小時。在達到鄉鄉通公路的基礎上,年內要實現村村通公路。2003年新(新沂)長(浙江長興)鐵路從興化通過,在興化市合陳鎮設立興化站,告別了興化無鐵路的歷史。郵電通信、有線電線遍布城鄉。電力設施與經濟同步發展,興化連續數年用電量及增長率居蘇中、蘇北各縣(市)之首。剛剛建成的正日國際大酒店、天寶大酒店等,又為興化又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前不久喜來居大酒店成功接待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賀國強一行。為興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信、方便的水電、周到的服務為招商引資、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騰飛的翅膀。
社會事業
興化科教興市教風淳樸、才人輩出。自實施科教興市以來,擁有國家星火、火炬計劃項目6項,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產品10個,高新技術3家,被列為全國“科技富民強縣”試點市,江蘇省特種合金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家。全市擁有全日制中小學204所,其中通過省省實驗小學1所、示范初中3所、四星級高中2所。省級興化中學前身為1934年創辦的“文正書院”,現校友遍及五洲、人才光耀四海,有5人先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04年出現江蘇省文科狀元朱榮芳。興化的全民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建成202個行政村“萬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棋類運動名氣日臻,近年來涌現出谷笑冰、侯逸凡等國際象棋大師,送孩子學棋已蔚然成風。

水上森林
旅游景點
玄武靈臺:樓臺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城內最具規模的一處人文景觀,擁有七百多年歷史。“玄武靈臺”景區在南宋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時代,修建、擴建多達10多次,先后增建了遺愛祠、景賢祠(后改屈子祠)、昭陽書院及碑堂等建筑,受到歷代文人雅士及各級官員100多人的謳歌和贊頌,由此產生了大量詩文作品,其中詩歌100多首,碑記10多篇,賦3篇,詞8闕,序(跋)文8篇。同時更產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縣俞麟年組織的文人“雅集”的《拱極臺唱和集》和《興化拱極臺志》詩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孔尚任名劇《桃花扇》,極大地豐富了“玄武靈臺”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成為與揚州平山堂、高郵文游臺相媲美的蘇北、蘇中重要名勝景觀之一。
興化烏巾蕩濕地公園:烏巾蕩是興化城北緊貼城邊的湖泊。相傳岳飛抗金時,在此射下金兀術的烏巾而得名。這里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筆下梁山泊的原型。元朝末年,施耐庵回歸故鄉,面對景色壯美的烏巾蕩,曾吟詩一首:“昔人曾去桃花源,我輩今到蘆葦蕩。藍天白云映碧波,綠樹叢中是故鄉”。烏巾蕩濕地公園位于興化城區北郊,面積6.78平方公里,陸地、水域各為一半,景區水面開闊,陸地平坦。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南湖公園(俗稱烏巾蕩公園)和氣勢恢宏、金碧輝煌的著名水上佛教勝地——上方寺均在區內。
千島菜花風景區:位于江蘇省興化市缸顧鄉東旺村東側,總面積近萬畝。 在泥土缺乏的澤國,先民們從水下取土,一方一方使其堆積如垛。千百垛田漂浮于水中,云蒸霞蔚,煞是壯觀。陽春時節,金黃色的油菜花盛開于垛田之上,猶如一朵朵祥云飄舞于水面,又似一片片流霞散落在人間。人們置身于一望無際的千島菜花間,感受隨風而來的醉人菜花香,有心曠神怡之感、美不勝收之慨。
鄭板橋陵園:位于興化市腹部的大垛鎮管阮村西北角,該地俗稱鄭家大場,為鄭氏祖墳地。墓區總占地2760平方米。鄭板橋墓坐北朝南,圓形墓廓。墓前立墓碑,碑文“鄭板橋之墓”五個大字為周而復題書。由墓向南有一條入園中軸通道,通向門樓。門樓前聳立一座三門牌坊,牌坊上額書“板橋陵園”四個大字。墓四周有波浪形圍墻,墻的左右內側嵌有板橋書畫石刻八塊。墓區松柏林立,翠竹叢生,綠樹環繞。墓的西、北鄰河,建有護坡駁岸和欄桿。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施耐庵陵園:位于江蘇省興化新垛鎮施家橋東北一百五十米。以施耐庵墓為中心,陵園內陳列有施氏家世表、與施耐庵及其后裔有關的各類文物以及《水滸傳》的各種版本資料。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江蘇興化白駒場人(現大豐白駒)。《水滸傳》作者。卒于淮安,其孫述元遵遺愿葬于此。 墓地四面環水,墓成圓形土堆,高3.5米,直徑4.5米,立“大文學家施耐庵先生之墓”石碑一塊,高1.4米,寬0.4米,前有三門磚砌牌坊。東南有施耐庵文物陳列室。園內有趙樸初“重修施耐庵墓記”碑刻。
鄭板橋故居:位于興化市東城外鄭家巷7-8號。坐北朝南,前后兩進,有正屋3間,朝北南屋3間,另有門樓、小書齋、廚房各一間。粉墻黛瓦,蘭竹蕭蕭,庭院清幽。整個故居建筑簡樸典雅,充分體現了鄭板橋生前所寫的“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故居內陳列鄭板橋生活用具及鄭板橋書畫復制品,研究鄭板橋的資料等等,堂屋條臺上立有一古銅色鄭板橋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為粉墻灰瓦,面積雖不大,倒可暫避喧囂。院中信步,能靜聽自己的腳步聲在院子里回響。
李中水上森林公園:位于興化市李中鎮,是江蘇省最大的人工生態林,是都市人回歸自然休閑的好去處。這片人工生態林面積1500畝,采用林、垛、溝、魚的立體模式,水杉、池杉參天,樹梢益鳥歡聚,溝內魚兒跳躍,林內一片生機。這里是野生動物的天堂,貓頭鷹、野鴨、白鷺、黑杜鵑、草鸚鵡、山喜等在此筑巢生息。林中鳥平時有3萬多只,最多時有6萬多只。黃昏時分,百鳥歸巢,遮天蔽日,景象蔚為壯觀。
興化大縱湖風光帶大縱湖:形成于南宋之前,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里不僅有豐富的濕地生態資源,享有“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盛譽,并且有著雋永的人文歷史。大縱湖自有其壯麗的景色,波光云影,匯于一湖,四季而不同。至若春明。湖水清澈,湖田葦青,春風吹拂,碧浪翻滾。夏日炎炎,湖堤楊柳如煙,鶯啼蝶舞。接天蓮葉,千頃一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艷。待到八月,春華秋實。藕壯菱飽,稻香蟹肥,湖中又是另一番景色:月滿平湖,光耀千里,螟煙漠漠,瀕露零零。嚴冬臘月,湖中葦白如雪,游魚潛底;來自北國的越冬鳥,不時在湖面出現……
“徐馬荒”原生態風景區:位于興化市西郊鎮西部,規劃總面積10.68平方公里,距興化城區15分鐘車程。有陸地2000畝、林地3000畝、荒灘水面4000畝、魚池5000畝。寬廣的水域、連片的森林、原始的生態、多樣的生物種類以及豐富的地域宗教、歷史文化內涵成為該項目得天獨厚的開發資源。
興化市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地級泰州市境內唯一的國家級博物館),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三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級旅游景區。下轄鄭板橋故居和劉熙載故居,與興化市博物館形成“一體兩翼”的格局。是興化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為提高興化市知名度發揮了較大的作用。興化市博物館位于興化城區牌樓北路,現有藏品2000多件。經鑒定,其中國家二級文物42件,國家三級文物36件。

夢里水鄉——江蘇興化歡迎您
特色文化
道情是流傳于揚泰地區的民間演唱形式,演唱者常手持漁鼓簡板敲打節拍邊演邊唱。道情的曲調很多,有[耍孩兒]、[倒板漿]、[銀紐絲]、[八段景]等,被收入江蘇民歌選的[道情調]即[耍孩兒]。揚劇、揚州彈詞中的“道情”,由此衍變。《板橋道情》且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先生,經過二十多年的創作、修改而成。數百年來,“板橋道情”以其俊逸悠遠的風格和超凡脫俗的情懷,受人喜愛。唱詞的特殊格式是[耍孩兒]曲調結構,每段有8句唱詞,每句為3+3+2結構,演唱時采用宮調式和羽調式交替進行。
茅山號子是起源于興化茅山地區的一種民歌,是茅山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用號子形式配以號詞,激發情緒,抒出胸意。茅山號子從古代一直唱到今天,久盛不衰,聞名遐邇。茅山號子以舒緩悠長的音調旋律,明快有力的音樂節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協調、詠嘆自如而獨特的民歌風俗。從表現勞動的形式上看,茅山號子分為車水號子、栽秧號子、薅草號子、挑擔號子、碾場號子、摜把號子等。演唱形式為一人領唱、多人搭腔。1953年冬,興化民歌手朱香琳等人在上海參加中德青年聯合演出。1956年朱香蓮又隨江蘇省歌舞團赴北京參加全國音樂周,她唱的茅山號子,灌制成唱片發行,赴北京中南海演出。近年來,在茅山號子這種演唱形式的基礎上,改編有歌舞、對唱、表演唱等。茅山號子作為興化地區的特色節目,參加過2003年“心連心”藝術團到興化的慰問演出。2010年江蘇省興化市的“茅山號子”,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10。
段式板凳龍最初流行于興化北部安豐一帶,在板凳上用布纏成龍形,三人操持舞蹈。后來在杠子龍、扁擔龍、板凳龍等表演形式的基礎上,經過整理、糅合、加工、編排,形成游龍形段式“板凳龍”舞。這種龍舞表演形式多樣,可長可短,長短結合,合分輝映,既可在室內舞臺表演,也適合在大型廣場表演。興化的段式板凳龍繼參加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演出后,2004年赴寧參加全國十運會會徵揭徵儀式,同年參加央視七套“農民豐收迎大年”春節聯歡晚會演出。
地方特產
螃蟹,年產量1684萬千克,興化河蟹具有青殼、白肚、金爪、黃毛、紅膏等特點,肌肉中含10余種氨基酸,殼含大量鈣質,富含蟹紅素、甲殼素等,營養十分豐富,藥用價值多功能。泓膏大閘蟹獲得綠色食品標志許可使用,泓膏、中莊、千垛、金沙溝牌大閘蟹獲國家級無公害水產品質量認定。“中莊” 牌大閘蟹獲上海推介會金獎品牌和擂臺賽的“金獎蟹星”品質最佳獎。泓膏大閘蟹、楚水牌醉蟹等是江蘇省名牌產品。泓膏牌大閘蟹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推薦產品”稱號。
青蝦,年產量1649萬千克,是全省青蝦產量的1/6、占全國青蝦產量的1/10。興化青蝦個體大,品質純正,體色為青藍色并伴有棕綠色斑紋,體表光潔半透明,身體分20節,興化青蝦全身覆蓋甲殼,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灰分、鈣、鐵、維生素、硫胺素、桔黃素、尼克酸、細胞色素C和肌酸酐等, 甲殼的主要成分是幾丁質和蛋白質,幾丁質是由醋酸酰胺葡萄糖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比較柔韌,能為水所滲透,但不溶于水、酒精、弱酸和弱堿,保持野生青蝦的優良性狀,除鮮活供應食用,還可加工成凍青蝦、剪須蝦、凍蝦仁、蝦籽、蝦籽醬等名牌加工產品。楚水、千垛、金沙溝牌青蝦獲國家級無公害水產品質量認定,楚水牌大青蝦獲得中國綠色食品中心綠色食品標志許可使用認證,楚水牌青蝦、凍青蝦等是江蘇省名牌產品。
中莊醉蟹,選用蜈蚣湖、大縱湖出產的螃蟹,配有冬蟲夏草、枸杞子、人參、花淑等名貴中藥材配制成三鹵料,經過嚴密的21道工序精制而成,肉質細嫩,色清如玉,口味鮮美誘人,“色、香、甜、咸、爽”五味俱佳,食之回味無窮。富含人體所需的17種氨基酸,營養價值高,是早在十八世紀聞名遐邇的進京貢品,1898年獲南洋國際物賽會金獎,1984年獲江蘇省名特優產品稱號, 1997年獲綠色食品標志,2003年獲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
沙溝大魚圓風,味獨特,別的地方則叫魚丸子,魚丸子細小如彈丸;說沙溝大魚圓之大,在油鍋里大如乒乓球般,盛在碗里色澤金黃,圓圓滾滾,里面肉色雪白,挾在筷子上是長的,掉在桌上是扁的,吃在嘴里是燙的,鮮嫩爽口,油而不膩,暖在心窩。沙溝鎮上的家家戶戶都會做作大魚圓,過去時興逢年過節才去忙乎,而今小日子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絞肉機的歡快鳴叫取代了雙刀在案板上斬魚肉的“篤篤……”聲響,想做就做,取上好的草魚為主料,配以蔥、蒜、姜等佐料,要經過十八道工序,方可制作成大魚圓,環環緊扣,如有一道工序跟不上,大魚圓就圓不起來了。
米甜酒,又名糯米漿酒,歷史悠久 1852年縣志上即有記載:“甜酒,其味淡,配燒酒乃適口。”1931年興化縣續志載:“實業糟坊,縣境內有七十余家均集東北鄉鎮,釀酒多以米、麥……原料,總名曰土酒,其以糯米釀造者曰漿酒。”興化米甜酒是選用優質糯米為主要原料,輔以陳釀米燒酒發酵而成。其產品特點是:色澤透明,漿液醇濃,鮮甜可口,性平和,能儲藏,且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經歷次揚州市甜酒評比會考評,均名列前茅。
三臘菜,被譽為興化安豐一絕的三臘菜歷史悠久。相傳600多年前,文學巨匠施耐庵在興化安豐、大豐草堰一帶采風、撰寫《水滸傳》時,其餐桌上常有的一道佐菜就叫三臘菜。三臘菜以野麻菜為主要原料,具有開胃通氣、驅寒止痛之功效。幾百年來,到了臘月,安豐不少人家都要做一些三臘菜。除自家食用外,還饋贈親友,三臘菜的名氣漸漸傳遍大江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