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內蒙古 >> 阿拉善盟 >> 鄉鎮介紹 >> 巴彥浩特鎮 |
![]() |
巴彥浩特鎮 |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阿拉善左旗政府駐地。全鎮總面積780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辦事處,16個社區居委會,7個牧業嘎查,5個農業村,駐鎮單位556個,是一個典型的工農互動、農牧結合、城鄉一體的建制城鎮。2004年全鎮財政收入完成5637.31萬元;該鎮有延福寺、廣宗寺、福因寺等名勝。巴彥浩特鎮屬典型的中溫帶干旱地區,物產豐富,城鎮建設及經濟發展較快。 蒙古語意為“富饒的城”。位于賀蘭山西麓的洪積扇上。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4.74萬。巴彥浩特原名“定遠營”,亦稱定遠城。清康熙七年(1668)劃設阿拉善額魯特旗時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仿照北京故宮格式重修王爺府,故有“小北京”之譽。發源于賀蘭山的3條溪流穿鎮而過,溪水清澈,晶瑩如帶。相傳巴彥浩特鎮有3景:一為“賀蘭積玉”,指海拔高達3656米的賀蘭山主峰,終年積雪;二為“金盆臥龍”,指坐落于這一富庶之地的金碧輝煌的王爺府;三為“葡萄倒流”,指承壓水的山泉噴出地面猶如葡萄串。毛皮、地毯、制鞋業發展迅速,所產仿波斯地毯、中國仿古地毯譽及海外。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 地理位置 巴彥浩特位于東經105°29′30″---105°59′3″,北緯38°59′30″---38°40′1″,東臨賀蘭山,西靠騰格里沙漠邊緣,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原名定遠營,蒙語意為“富饒的城”,素有“塞外小北京”之稱。是阿拉善盟政治、經濟、文化旅游服務中心。 自然環境 巴彥浩特鎮屬典型的中溫帶干旱地區,冬寒而長、夏熱而短,無霜期在145天左右,溫差大,年降水量少,僅為蒸發量的1/11,日照充足,年日照時間3200小時,日照強度1.64千卡/CM3,太陽輻射強度大,紫外輻射強,有利于發展保護地蔬菜生產。 自然資源 巴彥浩特鎮資源富集,物產豐富,潛力巨大,蘊藏著無限商機。鎮區周邊已探明的礦藏有48種284處,已開采和待開采的優勢礦產有金、銀、煤、鹽、水晶、麥飯石等。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現有可利用耕地1萬畝。 交通運輸 鎮區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烏巴省際大通道、巴吉公路、銀巴公路是巴彥浩特鎮的三大出口,是阿拉善盟“南連北開”的交通樞紐。距銀川機場140公里、烏海機場190公里。 城鎮建設 巴彥浩特鎮城市規劃分為新、舊兩區,中間地帶為生態園景觀區,城鎮化進程加快,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鎮區內樓群林立,綠草如茵,風格獨特,藍天、碧水交相輝映,綠地、街道整潔優雅,現代化氣息日漸濃郁。現已形成“三縱四橫”的交通網絡,共有主干道23條,總面積60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9.52平方米;鎮區園林綠化總面積647.7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5%,綠地率達33%,人均公共綠地57平方米;截止目前有路燈1839盞,主干道路亮燈率達99%;電話普及率為40線/百人;每百人擁有電腦臺數為10臺/百人。以健康花園、梅桂花苑、土爾扈特小區為代表性的新型住宅小區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以新世紀廣場、多功能體育場、生態公園及東關村改造、巴彥浩特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經濟發展 目前,巴彥浩特鎮環保型工業專業區建設聚集效應逐步凸現,幾年來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600余萬元,基本實現“五通一平”。目前專業區入駐企業達到28家,形成了以絨毛、制酒、建材、皮革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初步形成了以綠色蔬菜業和高效舍飼養殖業為主導的兩大產業、以巴彥浩特農牧業科技示范基地、西關村農業園區等基地為主的九大農牧業產業基地相互帶動、共同發展的格局。 巴彥浩特,從賀蘭山巖畫的圖騰中誕生,從定遠營彌漫的狼煙中走過,它將以嶄新的面貌,前所未有的勇氣,開創新的輝煌。 旅游資源 鎮區風景宜人,廟宇軒昂,佛教文化、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交融。延福寺座落在巴彥浩特鎮王府街北側,1760年,乾隆為該寺賜名,并親書“延福寺”匾額。阿拉善王府是游客目睹昔日霍碩特王府的首選場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南寺距巴彥浩特鎮30公里、月亮湖距巴彥浩特鎮東南約65公里、獨具特色的“農(牧)家游”等推動了巴彥浩特鎮旅游業的興起,鎮區寺廟、公園、烏日斯、“農牧家游”與南北寺、月亮湖、天鵝湖等知名景點構成了精品旅游線路,吸引著寧夏、陜西等外地游客,是一座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新型的塞外旅游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