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下轄的一個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北靠大青山,南臨黃河,東與土默特右旗相鄰,西與烏拉特前旗接壤。全區轄9個鄉、1個蘇木、4個鎮,總面積1858平方公里,總人口20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沙河鎮。
九原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較雄厚的經濟基礎。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黃金、粘土、鐵、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石、長石、石墨、礦泉水等,儲量豐富。九原區是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可采儲量4800萬噸,發熱量4000-7500大卡;黃金遠景儲量50噸,平均品位5-6克/噸;鐵礦石儲量約1000萬噸;石墨可采儲量為148.6萬噸。“八五”以來,九原區按照“主攻城鄉工業,強化蔬菜種養殖業、優先發展科教事業”的方針,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九原區是包頭市重要的蔬菜副食品生產基地,以蔬菜為主的副食品生產發展迅速。蔬菜年平均復種面積8萬畝,不僅滿足了包頭市百萬城市人口的供應,而且遠銷到北京、天津、上海、大連等地。畜牧、養殖、林果業穩步發展。家畜總頭數達30萬頭(只),家禽存欄52萬只。肉類總產量7700噸。全區林地面積達10萬畝,果樹面積達到1.5萬畝,年提供水果580萬公斤。城鄉工業初具規模,已形成了煤炭、制酒、建材、黃金、包裝、印刷、地毯、冶金、化工、采掘、食品加工等20余個行業,280多種產品。九原區依托城市,交通十分便利,區內各鄉、蘇木、鎮及較大的村莊之間都有瀝青路及公共汽車相通。程控電話可直撥國內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沙河鎮環境優美,街道整齊清潔,商業服務網點齊全,市政設施初具規模,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鎮”。
行政區劃
下轄11個鄉、1個蘇木、5個鎮。
鎮:沙河鎮、莎木佳鎮、興勝鎮、麻池鎮、哈業胡同鎮
蘇木:阿嘎如泰蘇木
鄉:東園鄉、沙爾沁鄉、古城灣鄉、河東鄉、哈林格爾鄉、哈業腦包鄉、全巴圖鄉、新城鄉、後營子鄉、國慶鄉、前明鄉
歷史沿革
1953年設郊區,1960年撤郊區并入包頭市內三區,1963年復設郊區。1999年8月10日,民政部批準(民發[1999]22號)將包頭市郊區更名為九原區。
經濟發展
包頭市九原區位于陰山南麓,黃河北岸,土默特平原與河套平原的結合部。近年來,九原區堅持“以農業穩區、以工業強區、以商貿活區、以科教興區”的戰略思想和“全黨抓經濟,重點抓鄉企,大力抓農業,突出抓效益”的戰略舉措,全力推進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發展進程,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快速發展。200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1。49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17。79億元,農業增加值完成4。58億元;出口交貨值完成1031。5萬美元;財政收入1。925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40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15元,綜合經濟實力已躋身內蒙古自治區101個旗縣區的前20位。
交通通訊
九原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利。京包、包蘭、包神、包白鐵路貫穿全境,“海鐵聯運”大型集裝箱站可將貨物直抵天津港發往世界各地;210國道、110國縱橫境內,呼包高速公路與正在修建的丹東至拉薩高速公路相接橫貫該區;包頭機場位于九原區中部,距九原區政府所在地沙河鎮僅5公里,航班可直達北京、上海、武漢等全國大中城市;全區所有鄉村全部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和網絡傳真覆蓋全區的每一個角落。
自然資源
九原區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境內已探明黃金、煤炭、長石、石棉、云母、芒硝等數十種礦產,儲量極為豐富。不僅如此,聞名世界的白云鄂博鐵礦距九原區僅150公里,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田——神府煤田和全國最大的天然氣整裝氣田——蘇里格氣田與九原區隔河相望。目前,全區共有鄉鎮企業8360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已基本形成了稀土、黃金、絨紡、釀酒、建材等一批優勢產業,其中稀土產量已占包頭市總產量的80%。2002年全區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29。5億元,入庫稅金達到1。4204億元。九原區鄉鎮企業綜合指標2000年位居自治區農業旗縣區第二名,連續五年被自治區評為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區。
九原區物產豐富,是包頭市重要的蔬菜和副食品生產基地。全區基本菜田4萬畝,保護地1萬畝,蔬菜品種80多個,每年可提供時令鮮菜3。2億公斤,可實現四季長青,周年供應。以大青山一線為重點,全區果樹面積已接近3萬畝,年產鮮果1萬余噸。莎木佳鎮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之鄉,維信集團已投資2000多萬元在該鎮建成了自治區唯一的葡萄酒廠。沿河漁業生產蓬勃發展,養魚水面達1萬多畝,有羅菲魚、武昌魚、俄羅斯鱘、美國大口胭脂魚等數十個名優魚種,年產鮮魚2500噸,占包頭市自產鮮魚的46.3%。萬寶、大圣、農豐等一批現代化的養殖公司迅速發展,畜牧業已成為我區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奶牛總量已達到26624頭,是蒙牛、伊利等大型乳制品龍頭企業的重要奶源基地。目前,九原區已基本建成了精確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都市農業、科技農業、出口創匯農業等各具特色的六大高效園區,現代農業在九原區初露端倪。
城市建設
近年來,九原區以沙河鎮為中心,積極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資2億多元,建成了九原廣場、花園小區、麗日花園、甲爾壩新村和九原文明示范一條街等一批現代化城市設施和小城鎮、中心村,使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躍的現代文明在九原區相輝映。與此同時,九原區采取“筑巢引鳳、引鳳筑巢”的措施,規劃建設了13個設施齊全配套完善的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300多家,打造了工業經濟的起飛平臺。制定并出臺了《進一步改善鄉鎮企業投資環境的實施意見》,全面推行行政執法承諾制、行政收費公示制、行政行為評議制,為廣大投資者營造了公開、公平、寬松的發展環境。目前,13個工業園區已有3個經國家批準,8個經自治區批準。
奶牛業
堅持把發展奶牛業作為全區農業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組織措施,全力推動奶牛業的快速發展,到年底,全區奶牛存欄數達26 624頭,占全市奶牛總頭數的29.5%,比2001年純20 249頭,增長314.6%,牛奶年產量達66 298噸。飼養10頭以上奶牛的養殖戶達407戶;建成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24個,大型奶牛養殖基地2個,新建奶牛棚圈48萬平方米,建成奶站73個,奶牛交易市場1個,標準化奶牛冷配點30個,建成青貯窖192個,制作青貯飼料9 500萬斤,微貯飼料4 500萬斤,購進飼草料加工機械420臺,飼草料加工點368個;全區奶牛免疫、防疫密度達100%。2002年全區奶牛養殖業實現純收入4 852萬元,直接拉動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34.65元,在農牧民增收構成中占到90%,奶牛養殖業成為九原區農牧業經濟的支柱產業。
旅游資源
九原區歷史文化悠久,基礎設施優良,政策寬松透明,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早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就在九原設置了九原邑(屬云中郡)。趙長城、秦長城、漢代古城等歷史遺址至今保留,昭君出塞、文姬歸漢等歷史故事無不與九原相關。境內有全國唯一用蒙語誦經的藏傳佛教名寺梅力更召等名勝古跡,全國藏傳佛教三大名寺之一五當召、天然風景區九峰山、成吉思汗陵、響沙灣等旅游勝地遍布周邊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