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中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 北與蒙古國交界,有國界線184公里。東與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固陽縣為鄰,南與烏拉特前旗、五原縣、臨河市、杭錦后旗相依,西連烏拉特后旗。全旗東西長203.8公里,南北寬148.9公里,呈不規則四邊形,總面積23096平方公里。旗人民政府駐地海流圖鎮,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烏拉特中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處東經107°16΄~109°42΄,北緯41°07΄~41°28΄。北與蒙古國交界,有國界線184公里,東與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固陽縣為鄰,南與烏拉特前旗、五原縣、臨河區、杭錦后旗相依,西連烏拉特后旗。全旗總人口14萬人,是一個以漢族占多數,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旗。
行政區劃
烏拉特中旗轄4鎮、4蘇木:
鎮:海流圖鎮、德嶺山鎮、石哈河鎮、烏加河鎮
蘇木:巴音烏蘭蘇木、川井蘇木、呼魯斯太蘇木、新忽熱蘇木
農牧場:牧羊海牧場、同和太種畜場、巴盟烏北林場
烏拉特中旗地圖
歷史變革
清順治五年(1648年),設烏拉特中旗。次年遷至烏拉特草原,亦稱烏拉特中公旗。旗府設在烏拉山前哈達門溝口南。清至民國初,中公旗轄阿魯科爾沁、高勒、瑪拉圖爾、米日、烏布爾科爾沁、準6個蘇木。民國時,北與土謝圖汗部、三音諾彥部交界,東南與東公、西公旗銜接,西與阿拉善厄魯特旗為鄰。至民國末年,旗衙門先后設昆都侖花、達巴干高勒北口、伊和烏力吉圖、溫都爾朱斯林拉、畢其格圖、巴日哈山、阿古吉瑪塔拉白、寶日罕圖、烏力吉圖、寶日胡碩、烏蘭陶勒蓋、川井、東升廟、德日素諾爾、本巴臺等地。轄查干胡碩、德力素諾爾、道勞其3個蘇木,臺梁1個區。蘇木轄嘎查,區轄鄉。
1951年9月旗政府遷駐海流圖。1952年10月15日,烏拉特中旗與烏拉特后旗合并,組成烏拉特中后聯合旗,政府駐地海流圖。1981年9月烏拉特中后聯合旗更名為烏拉特中旗。旗府駐海流圖。
地理位置
全旗東西長203.8公里,南北寬148.9公里,呈不規則四邊形,總面積23096平方公里,分為牧區、黃河灌區和山旱區。旗人民政府駐地海流圖鎮,距巴彥淖爾市政府駐地臨河區161公里,距包頭市219公里,距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391公里,距中國甘其毛道口岸130公里(公路里程)。
人口民族
烏中旗總人口139867人,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數的民族地區。全旗蒙古族人口26105人,比上年增長2.82%,占全旗總人口的18.66%;漢族人口112775人,比上年增長0.75%,占全旗總人口的80.63%;回族人口722人,減少3.35%,占0.52%;滿族、達翰爾族、藏族、朝鮮族、土家族等民族265人,增長9.5%,占0.19%。
氣候特征
烏拉特中旗深居大陸,遠離海洋,地處高原,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具有高原寒暑劇變的特點,屬大陸性干旱氣候區。表現為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干燥多風;秋季溫和涼爽,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冬季漫長,持續5個月(11月-次年3月),冬春少雨雪,夏季雨量集中,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氣溫:年平均氣溫3.0-6.8℃,南部山前6.0-6.8℃,海流圖為4.5℃,東部石哈河地區3℃,北部烏蘭蘇木3.7℃。南北氣溫相差3.8℃,東西氣溫相差0.6-1.5℃。全旗各地7月份最熱,極端最高為38.7℃,平均氣溫為19.8-23.4℃,冬季極端最低-39.4℃。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地域遼闊的烏拉特中旗,物產豐饒,資源富集,是我國北方一塊開發潛力巨大的風水寶地。據地質報告統計,有礦種63種,其中大型礦藏13處,中型11處。已探明儲量有煤91億噸,主要分布在白彥花煤田、白音查干煤田、巴音霍都格煤田。
農業資源
陰山北麓1.9萬平方公里廣褒的天然牧場,牧草種類200余種,全旗現有以羊為主的各類牲畜300萬(頭)只,年產山羊絨30萬公斤,綿羊毛150萬公斤,皮張80萬張,鮮肉1400萬公斤,是我國鄂爾多斯、草原興發等名牌絨毛、皮革、肉食加工企業的重要原料基地。優質二狼山白山羊絨是全國的名優產品,曾獲意大利柴格納銀獎。被譽為“天下第一羊”的草原羊肉,得益于當地特有的優質牧草,以其肉質鮮美、味道純香,而聞名全國。
植物資源
據1981年草原普查資料,全旗野生種子植物有67科255屬426種。其中有飼用價值的植物有42科150屬289種,其中禾本科牧草居飼用植物的首位,有29屬58種,其次是菊科,有20屬49種,具有引種價值的12種5科7屬。有藥用價值的植物186種,主要有麻黃、山大黃、馬齒莧、銀柴胡、王不留行、角茴香、蒙古扁桃、甘草、地丁、遠志、鎖陽、菟絲子、知母、天仙子、地黃、車前子、沙參、菌陳、薄公英、蒼耳、薄草、秦艽、蓯蓉、紫草等。
森林資源
烏拉特中旗森林植被為荒漠化草原類型,以旱生植被為主。實有林面積151124.3公頃,分天然林和人工林兩部分。天然林主要分布在狼山、查石太山、哈太山地區和北部牧區,面積為90296公頃,林種為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林,樹種有杜松、山榆、山柳、叉枝圓柏、梭梭等。
野生動物資源
據初步調查統計,全旗范圍內生存的野生動物有:野驢、石羊、黃羊、團羊、青羊、狼、土豹子、狐貍、野雞、石雞、鵪鶉、野鴨、地脯、撈魚鸛、喜鵲、烏鴉、老鷹、貓頭鷹、老雕、灰鶴、天鵝、野兔、兔猻、獾子、猞猁、刺猬、黃鼠、松鼠、蛇等。
經濟發展
工業經濟在市場約束加劇,各種矛盾和困難比較突出的情況下,狠抓企業轉制完善工作,把發展工業放在扶優、扶強、扶大和引進項目、招商引資上來,使全旗經濟呈現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旗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840萬元,比上年增長50.9%。其中:國有企業增加值314萬元,減少44.5%;集體企業增加值712萬元,增長20.5%,私營企業增加值4650萬元,增長2.4倍,港澳臺投資企業增加值1566.5萬元,增長6.5%,有限責任公司增加值1597萬元,增長21.8%。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全旗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由上年的1524萬元增長到1778萬元,增長17%。其中:國有企業的貢獻率4%,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鄉及鄉以上工業效益綜合指數達98.7%,工業品產銷率達96%。
基礎設施
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為投資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全旗現有等級公路總里程1454公里,其中黑色路面400多公里,已形成“三縱三橫九出口”的公路網絡。從包頭到甘其毛道口岸345公里的鐵路運煤專線已完成勘測。近年來,電力部門下大力改善供電狀況,僅2005年就投資4.5億元,建設了德嶺山500千伏變電站1座,另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35千伏變電站5座,供電總容量22萬千伏,可極大地滿足企業的生產用電。地處河套平原的烏拉特中旗,黃河過境分配巴市51億立方米的水可調劑利用,每年僅黃河排干水就達4.5億立方米以上,地表水3億立方米,地下水2.9億立方米,現有中小型水庫13座,可保證企業生產、生活用水。發達的通訊讓烏拉特中旗真正融入了“地球村”,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民風淳樸、環境優美,是祖國北疆的一顆明珠。
旅游資源
美麗富饒的烏拉持中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現存:陰山巖畫、趙長城、秦長城、千年古榆溝、爬柏溝,恐龍化石群等遺址遺跡,主要旅游景點有:希熱廟(距海流圖12公里)、蒙古大營(距海流圖20公里)、甘其毛都口岸、奇石林(距海流圖14公里)等。
希熱廟
距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以東12公里,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1年), 由第一代活佛呼勒慶貴禪師在康熙帝的資助下建成,為東方21個佛教勝地之一。希熱廟興盛時期僧人達300多名,香客西至拉薩,東至烏蘭浩特,北至大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名揚四海。希熱廟旅游區的三眼泉水是希熱廟的靈魂,幾百年來慕名求泉水治病的患者源源不斷。相傳這三眼泉水各有妙用:一謂能治眼病;二謂能治胃病;三謂能治心血管病、狂犬病。1996年經國家有關部門化驗鑒定為天然優質飲用礦泉水。
德嶺山水庫
位于德嶺山鎮北部,距海流圖鎮南15公里,離五海(五原-海流圖)公路僅6公里,交通便利。這里風景優美,氣候怡人,地域開闊,盛產多種魚類,水庫周圍山青水秀,北有廣袤草原,是體現具有蒙古族風情、草原風光、草原特色的度假村。
甘其毛道口岸
甘其毛道口岸是國家一類季節性陸路口岸,年易貨量達4千噸,易貨總額合人民幣1.3億元。這里大量云集著區內外客商、游人和蒙古國客商,給全旗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具有拓展優勢和個性化特色,適宜季節性旅游和跨國游。
溶洞景觀
烏蘭蘇木北界298界樁附近的溶洞、索倫山溶洞,這些景點風景天然獨特,極具觀賞性。
海力素旅游點
位于新呼熱與桑根達來蘇木接壤處,距海流圖鎮60公里。此地青山綠水,樹木成林,一眼望去碧波蕩漾,綠草如茵,大有開發前景。
巴仁寶勒格度假村
位于海流圖鎮東北5.8公里處,度假村總面積達1800畝,中心是巴仁寶勒格水庫,水面達19萬平方米。該水庫由天然礦泉水匯集而成,水質優良、清爽甘甜,四季常流不息。度假村鄰水畔建有現代化蒙古包14頂,為游客提供餐飲服務。可開展劃船、釣魚、游泳、休閑度假、祭敖包、觀賞烏拉特民俗婚禮表演、品嘗民族風味套餐等活動,是一處集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度假村。
"青青草原之家"
位于海流圖鎮北17公里處,距海--川(海流圖--川井)公路2公里。由烏蘭蘇木牧民敖特恒巴圖在自家的草場上創辦。有傳統蒙古包3頂,馬2匹。盛夏時節,牛羊滿坡,炊煙裊裊,景色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