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內蒙古 >> 赤峰市 >> 鄉鎮介紹 >> 雙勝鎮 |
![]() |
雙勝鎮 |
雙勝鎮位于阿、左、右三旗交界,屬半山半川區,合鄉并鎮后全鎮總土地面積47.4萬畝。全鎮現有耕地15萬畝,其中實現井、渠、田、林路配套的優質水澆地10萬畝,另有東升灌渠、二渠首兩處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可靠保證。全鎮轄16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有6246戶22869口人,勞動力有9800多人。2005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503元,居民存款余額1700多萬元。鎮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發現和探明儲量的金屬礦藏有金、銀、錳、鐵、鎳、銅和鉛等,非金屬礦有石灰石、粘土、硅石、玄武巖等。采礦業和水泥建材業已為打造經濟強鎮創造了有利條件。縱橫鎮內的50公里環鎮路、穿鎮而過的魯寶線形成了便捷的公路網絡。全鎮從事第三產業的個體私營企業達210多家,轄區內16個行政村2200多部程控電話,覆蓋全鎮的移動、聯通信號形成了完備的通訊網絡,石油、供電、工商、稅務、信合、衛生、教育等服務功能齊全。 主要農業 特色種植業為主的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本鎮年日照在2800-3100小時左右,年降水量為350-400mm,無霜期為130-140天。萬壽菊、油葵、甜菜、大地蔬菜、貴黍草、紅椒、林果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為養而種、為牧而農”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肉羊、肉牛、肉鵝三大主導養殖業項目已初具規模。 利民惠民 2008年,雙勝鎮黨委、政府立足本地實際,提出了“工業強鎮,產業化富民”的發展思路,在抓好工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始終把農牧業產業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領農村工作,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2008年8月29日,雙勝鎮黨委、政府組織全鎮各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和機關各股站所所長、下鄉工作隊隊長等對全鎮2008年農牧業重點項目進行了拉練檢查。拉練組實地檢查了大地蔬菜示范區(紅椒種植),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地保護,能源沼氣建設,萬壽菊、紅干椒種植示范,設施農業日光溫室和冷棚建設,生豬養殖,綠野鵝業生產及深加工,絨山羊育肥以及生產合作社恒溫庫建設等12個農牧業產業化項目。 大地蔬菜是雙勝鎮多年打造的知名品牌。雙勝鎮大地蔬菜項目已被國家認定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并成為全旗唯一取得進京銷售蔬菜許可資格的鄉鎮。為實現大地無公害蔬菜的產業化經營,雙勝鎮黨委、政府從群眾的利益出發,組建了由經紀人、種植戶共同參與的蔬菜生產銷售合作社,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使其進入規范、良性的市場競爭體系。2008年,全鎮共落實大地蔬菜種植面積5000畝,分布在三座山、紅勝、紅星和小新廟等村。蔬菜種植品種有牛角椒、青紅椒、西紅柿和茄子等,青紅椒種植品將馬上進入采收期,該品種畝產將在4000—5000斤左右;牛角椒正處于采摘銷售期,畝產可達10000斤,市場上的銷售價為0.50元/斤,僅此一項種植就可為種植戶人均增收200—300元。 特色養鵝 2005年以來,隨著養禽業內部結構的調整以及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屬于綠色保健的鵝產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雙勝鎮擁有大面積的地上水資源和草場資源,為養鵝業的興起提供了便利條件。為進一步做大肉鵝養殖這一產業,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雙勝鎮黨委、政府結合本地實際,積極營造對外招商的優良環境,鼓勵龍頭企業在雙勝鎮投資興業。通過政府引導,龍頭企業技術扶持,老百姓飼養這樣“三位一體”的模式,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進入社會化大市場,建立產業化生產基地,形成集約化、規模化飼養,產生規模效應。 發展種植業 雙勝鎮為解決糧食生產結構性矛盾,增加農民收入,在充分落實好系列惠農政策的同時,積極組織群眾向種植業結構調整要效益,加快種植業產業化項目建設步伐。2008年重點鞏固和發展了7個種植業產業化項目:大地蔬菜5000畝、葵花15000畝、紅椒制種3000畝、馬鈴薯4000畝、水稻4000畝、林果成林面積6000畝、萬壽菊1000畝,與傳統糧食作物相比,這7個項目可增收近1000萬元,全鎮人均增收500元。 為保證種植業產業化項目有序、健康推進,雙勝鎮組織種植戶成立了無公害蔬菜生產銷售合作社、水稻種植協會、紅椒種植協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并負責為各組織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和保護,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間從最初的種子選擇到最終的產品銷售實行全程協作,互通有無,最大限度地保證產品品質結構的優化、種植技術的科學規范化和銷售的市場化,從而實現高產高效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