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內蒙古 >> 赤峰市 >> 鄉鎮介紹 >> 烏敦套海鎮 |
![]() |
烏敦套海鎮 |
烏敦套海鎮,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部,地勢平坦,以種植業為主,多種經營,是有名的玉龍之鄉,是國家小城鎮建設示范鎮,是理想的綠色有機食品基地,是內蒙首選的旅游勝地。 烏敦套海鎮位于翁牛特旗東南部,科爾沁沙地邊緣,老哈河沿岸。地理坐標:東經119°26′—119°52′,北緯42°35′—42°58′之間。東部與北部分別與白音套海蘇木、阿什罕蘇木接壤,南連松山區哈拉道口鎮,西與梧桐花鎮毗鄰。東西長79公里,南北寬28公里,總土地面積81.8萬畝。鎮政府所在地駐新城居委會。烏敦套海鎮位于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東南部,科爾沁沙地邊緣,老哈河沿岸,東部與北部分別與白音套海蘇木、阿什罕蘇木接壤,南連松山區哈拉道口鎮,西與梧桐花鎮毗鄰。東西長79公里,南北寬28公里,總面積81.8萬畝。鎮政府所在地駐新城居委會。 行政區劃 全鎮現轄1個居委會(新城居委會),17個行政村(新府村、新北村、中心村、三十家子村、三間房村、三道溝村、太湖山村、二節地村、北井村、二牌子村、敖之木村、五牌子村、下府村、馬架子村、玉田皋村、孤山子村、那吉來村),84個村民小組。全鎮8663戶,總人口33455人,其中農業人口30342人。實有勞動力13000人。 地理氣候 全鎮地勢平坦,北部多沙地,南部多平川,屬半川區。年平均氣溫7℃,最冷一月份,平均氣溫零下12℃,最熱七月份,平均氣溫23.2℃。年平均降水量330-35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000毫米以上,年日照為3000小時,無霜期140天。 經濟建設 全鎮以種植業為主,多種經營。耕地面積146300畝,其中稻田26736畝。"玉田皋"牌大米已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評為A級綠色食品,銷往全國各地,深受廣大消費者好評。玉米制種已與大民種業等7個省市有資質的種子公司簽訂了訂單,制種面積達2.5萬畝,已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之一。 全鎮森林面積28.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7%,其中國有林65000畝、鎮有林20.4萬畝。樹種為楊樹、山杏、榆樹、樟子松、果樹等。 鎮政府所在地以工商業為主,現有紅山微生物工程公司、供銷社、石油公司、生產資料公司、糧站、土畜產公司等6家,集體和個人興辦的建筑、維修、加工、日用百貨、副食飲食服務等個體和私營企業577戶,從業人員1600人,其中私營企業7家。公安、法庭、工商、稅務、教育、衛生等行政事業服務單位齊全。有信用社、郵電兩個金融服務單位,城鄉儲蓄存款5100萬元。 農業 對發展設施農業的村在項目上給予傾斜,把項目資金集中起來用于設施農業建設。建設日光溫室200畝以上的村,鎮政府負責解決水、電配套問題。鎮政府對一次性建設日光溫室50個以上的村每畝補助資金5000元,每建成一個日光溫室獎勵村干部和包扶工作隊成員獎金500元。鎮干部帶頭發展設施農業的,除享受一般建棚戶的優惠政策外,還給予相應的補助。另外,鎮黨委、政府抽調12名干部派駐各村協助做好技術指導與服務工作。年內,確保完成1000畝的建設任務。 養殖業 烏敦套海鎮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大力發展特種養殖業,特別是貉子、狐貍的養殖快速發展,初具規模,形成了我市頗有實力的種源和皮張市場,提升了當地特種養殖的名氣。 烏敦套海鎮現有貉、狐養殖戶500余戶,種獸2萬余只,年產子獸10萬只以上,年可出欄貉子、狐貍10萬只,加之周邊地區的飼養,該地區每年可出欄貉子、狐貍20萬只以上。無論是售種還是皮張,每只貉子、狐貍的利潤都在300元以上,一組貉子或狐貍每年給養殖戶帶來的收益都在2000元以上。 烏敦套海鎮盛產玉米,紅山水庫可提供魚蝦作為飼料成分,各類動物雜肉也非常充裕,可為特種養殖提供最佳食料配方,并保證長期充足供應。另外這里交通條件優越,道路四通八達,可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特別是養殖產品的流通和養殖技術的傳播,極為方便快捷。同時烏敦套海鎮已有十幾年特種養殖經驗,一些養殖人員經常赴外地學習考察,使先進的養殖方法得到迅速推廣和普及。烏敦套海鎮正積極與外地客商尋求合作,擴大當地的飼養規模,并逐步實現皮張的就地加工。 基礎設施 紅山水庫位于鎮內,老哈河從全境穿過,有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利設施齊全,全鎮現有農灌井38眼,人畜飲水井25眼,自流井16眼,揚水站12處,萬畝灌渠2條,防滲渠15公里,地埋管道20公里。 全鎮交通方便,“305”國道貫通南北。17個行政村全部修通鄉間公路。鎮政府駐地距旗府90公里,距市府90公里。 全鎮現有程控電纜125公里,程控電話裝機4198部,數字移動通訊通暢。 全鎮10千伏供電線路110公里,低壓線路259公里,配置變壓器126臺,總容量8570千伏安,用電量564萬千瓦時。 全鎮現有總校1所,初級中學1所,幼兒園2所,中心小學1所,村小3所,在校生4425名,其中初中生1931名。 全鎮17個行政村全部開通有線電視,架光纜91延長公里,有線電視收視戶3170戶。 全鎮現有衛生院2所,醫療器械先進,設備齊全,擔負著全鎮及周邊地區的醫療衛生保健工作。 全鎮共有集貿市場4處,其中鎮政府所在地新城每月農歷逢一、四、七為集日,集市貿易年吞吐量約2萬噸,交易額360萬元左右。 紅山水庫位于鎮中,老哈河從境內穿過,有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利基礎設施齊全,全鎮現有農灌井38眼,人畜飲水井25眼,自流井16眼,揚水站12處,萬畝灌渠2條,防滲渠15公里,地埋管道20公里。 旅游名鎮 旅游興、百業興。鎮黨委、政府依托境內紅山水庫的水面風光、壩下的塞北江南風光、北部的大漠風光,聚力打造“大漠水鄉”旅游品牌,推動這一朝陽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小城鎮功能由單純的商貿主導型向旅游商貿并重型轉變。按照加快城鎮建設、拉大城鎮框架、提高城鎮品位、增強城鎮魅力的總體規劃要求,在開通鎮西宜林路的基礎上,借助305國道硬化的機遇,開通長2.5公里、寬22米的鎮東濱河路,不斷拉大城鎮框架,推動形成“三縱三橫”小城鎮整體框架,進一步提高小城鎮的承載能力和輻射能力;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推動開發建設規劃一流、景色優美、功能齊全的宜居、宜商、宜游的精美小城鎮。此外,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統籌規范沿街經營企業,優化商場、餐飲、住宿、洗浴等服務業布局,并輔以引導開發建設“農家樂”、“采摘園”等特色服務網點,不斷提升小城鎮的旅游服務水平。 風景名勝 紅山位于赤峰市區、翁牛特旗東南部90公里(公路里程)處,海拔503.1米,紅山因山石赭紅、赤壁奇崛而命名。 紅山水庫由于建設在紅山跟前而得此名。又因它是人工建造的,故而紅山湖。 相傳紅山寶物實在多,藏有9缸18鍋,不在前坡在后坡。紅山又叫刻有經文的山,蒙古語稱畢其格圖烏蘭哈達。多少文人匠士來到紅山尋寶刻字,使其揚名。尤其是在1604年(萬歷32年),朵顏衛都(治所遺址在紅山湖左岸三間房村)指揮使打卜孩為民塑造金佛藏于紅山之后,界嶺白石匠邵志為打卜孩為民造佛、祈求平安的功德在紅山摩崖上鐫刻紀念。全文如下:“大明萬歷三十二年歲次甲辰朵顏衛都指揮使打卜孩為萬民發慈悲真心造佛真意咒千年千年不壞萬年不改萬民都有功德界嶺白石匠邵志十一月初十日”。1743年(乾隆8年)秋季,乾隆皇帝去盛京(今沈陽)拜謁祖陵行至紅山時,正遇老哈河水上漲,無法渡河,乾隆三拜祈禱說:“如能順渡,奉經常誦”。第二天行至響水時,果然河水消漲,車駕順利渡河。面對奇峰兀立、瀑布垂飛、山花爛漫的壯麗景色,乾隆賦30句長詩一首《觀敖漢瀑布水》,命人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在響水摩崖上。乾隆回到北京后,為踐“奉經常誦”的諾言,派工匠到紅山用蒙、漢、藏3種文字鑿刻了“唵、嘛、呢、叭、咪、吽”佛典六字真經。此后,紅山遠揚其名,吸引更多的僧人墨客前來紅山游覽觀光。紅山坐落在老府東側2公里處,老府曾是敖漢末代王第16任扎薩克——勒扎勒仁欽旺布的王府。他是成吉思汗第33世孫,又名鮑蔭周,人稱牛官王。勒王于1929年18歲時襲王位之所以定居于老府,那是因為老府東側的紅山有風水。聽長輩們說“紅山很有靈氣,在夏季時常看見紅山布滿蒼松翠柏、亭臺樓閣、鳥語花香、流水潺潺、一派壯麗景色”。即海市蜃樓景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