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內蒙古 >> 赤峰市 >> 鄉鎮介紹 >> 錦山鎮 |
![]() |
錦山鎮 |
錦山鎮是文昌北部重鎮,土地總面積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9458畝,有1個辦事處,29個村(居)委會,333個經濟社,總人口36846人。錦山墟是全鎮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市區向積將近4.2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3萬人�,F為中共喀喇沁旗委、喀喇沁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喀喇沁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124平方公里。錦山鎮,清初稱“大公府”,后溶化成“公爺府”。 行政區劃 至1995年,全鎮轄9個村民委員會,73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委員會。全鎮8790戶,33584口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54人。蒙古族17299人,是蒙古族聚居地區。錦山鎮轄:花山、龍泉、廣場、錦園4個社區居委會;河南西村、河南東村、錦東、后溝、河北、西府、蒿松溝、馬鞍山、櫻桃溝9個村委會。公爺府街內有靈悅寺,康寧寺。靈悅寺始建于清代中前期,西府有吉慶寺,是和碩端靜公主的家廟,還有深山古剎龍泉寺�,F靈悅寺、龍泉寺猶存,已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家和地方撥款進行了修葺。公爺府街的清真寺1985年后也進行了重修。 歷史變革 錦山鎮位于喀喇沁旗中部,赤(峰)—承(德)公路48公里處。1966年改現名。乾隆八年(1743年),喀喇沁旗第五代札薩克和碩額附噶勒藏次子敏珠爾拉布坦被敕封為輔國公晉固山貝子,故稱為“大公”時人稱“公爺”,并建有府第,“公爺府”由此得名。民國34年(1945年)以前公爺府就有“東衙門”“西衙門”“前衙門”“后衙門”“小府”“八大家”等多處封建貴族府第,他們所擁有土地占全鎮總土地面積的90%以上。民國37年(1948年),喀喇沁右旗建西縣聯合政府從王爺府遷至公爺府,1966年公爺府改名為錦山鎮。 經濟發展 公爺府商業的發展始于雍正、乾隆年間(1723——1795年)由于蒙地開墾,漢人流入,店鋪日漸增多,首先由山西人開設了“利源當”,光緒七年(1881年)改為“通興當”,成為公爺府街最大的商號。此后公爺府街里又有了“泰萃豫”燒鍋、“金泉厚”、“利興號”、“利匯川”、“志成信”等十幾家較大的商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公爺府街設立集市,集日逢二排七。清朝末期和民國初期,公爺府已成為民間貿易活躍的塞外小鎮。后由于軍閥混戰、社會動蕩特別是日軍的侵入,公爺府商業逐漸蕭條。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當家做,公爺府的商貿活動日趨活躍,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改革開放路線的指引下,全鎮經濟繁榮,貨源充足,物價穩定,現國營、集體、私營商業網點遍布全鎮。 基礎設施 1、交通:鄉村實現村村通車,四通八達的公路與省、市和各鄉鎮連接,錦山鎮至�?趦H64公里,路面全都實現柏油硬化。 2、電力:全鎮建設35KV的變壓站2座,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完成。 3、通訊:全鎮92%的村莊都安裝了程控電話。建有5個移動電話發射接收臺,信號覆蓋全鎮。 4、水源:全鎮有小(一)型水庫3座,其中湖山水庫是全市最大的水庫,其正常蓄水量達4300萬方,灌溉渠道3條,16座提水電灌站,一條流經20多村莊的珠溪河。 支柱產業 1、瓜菜:2002年該鎮瓜菜種植29895畝,產量30260噸,產值510.38萬元。 2、畜禽飼養業:2002年"三鳥"的出欄量達534.79萬只,總產值6689.86萬元;出欄肉豬2多萬頭,產值2064.25元。 3、礦產開采業:該鎮長1O.8公里的海岸線上,蘊藏豐富的鋯、鈦和石英沙等礦產資源,面積約3萬余畝,年開采加工產值達近億元。 4、淡水養殖業:依托豐富的淡水資源,該鎮發展起80多百家淡水魚養殖專業戶,其中干畝以上的有2家。 資源優勢 錦山鎮的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這同該鎮具備四大發展優勢分不開的。一是僑鄉資源優勢。錦山鎮是著名的僑鄉,海外華僑有8萬人,他們素有愛國愛鄉的熱情,如張光利、黃宏萱、呂先芙、韓連元先生等著名僑領,為家鄉的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二是自然資源優勢。自然資源突出的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海淡水資源豐富。該鎮有10.8公里的海岸線;有畜水量150萬方以上的小型水庫3座;有流域寬闊的珠溪河及眾多支流,這都為發展海淡水養殖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另一方面是礦產資源豐富。該鎮有蘊藏豐富的鋯、鈦礦,發展采礦深加工業,年產值可達近億元。三是區位優勢。該鎮同�?�、鋪前、馮坡、抱羅和羅豆農場接壤,每逢集市日有1萬多人到錦山鎮圩上集貿,市場十分繁榮,全國十多的省市的商賈云集錦山圩經商貿易。四是圩鎮建設的優勢。該鎮去年招商引進海南廣源春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500萬元建設錦山新區。新區占地216畝,計劃開發建設一個占地40畝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一個室內商品零售市場以及一個商住區。新區建成后,錦山鎮的總面積將擴大到4.2平方公里,市場將會更加繁榮誘人。 工業發展 錦山鎮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通興當”利用錫伯河水安裝了西水磨,后又增加了東水磨,是全旗最早的水利加工作坊。新中國成立初期,鎮內只有幾家個體經營的小作坊,經營慘淡。經過40多年的發展,鎮內已初步形成糧食加工、副食品加工、車輛修理、鑄造、針織、木器、機械制造、服裝、建材、建筑、釀酒、印刷、化工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其中百錦牌啤酒遠近馳名。鎮內電業發展迅猛,現已成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主要能源。錦山鎮是全旗的交通樞紐。新中國成立前,公爺府街道彎曲狹窄,鎮內道路雨天泥濘,晴天塵土飛揚。1958年旗人民政府新開錦山大街,1977年后又陸續辟錦橋路、河濱北路、河濱南路,現鎮內道路縱橫交錯,主要路面全部硬化,干凈整潔,每天各種車輛來往穿梭,通往全旗各地。1958年,旗人民政府投資在鎮中錫伯河上建木橋1座,1974年又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的百米大橋。1984年又建鋼筋混凝土西便橋1座。兩岸連成一體。 農業文化發展 鎮內文教衛生事業發展很快,婦幼保健、防疫、計劃生育等醫療設施健全。鎮內文化設施齊全,人民群眾文化素質日漸提高,業余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錦山鎮農業生產發展較快,土地利用率較高,糧食作物主要有谷子、玉米、高粱、水稻等,畝產最高達800公斤。昔日的錫伯河水到處泛濫,現已建起從東到西石砌護岸堤,此外還建起灌區3條,滾水壩1座。櫻桃溝村經過多年治理,現已成為生態農業村,為自治區的先進典型。錦山鎮內的城鎮建設尤為突出,全鎮人民經過多年努力,現鎮內居民不但吃上了自來水,主要街道兩側都有排污工程,馬路兩邊不但有人行便道,還有花圃,馬鞍山風景區已辟為國家森林公園,節假日,“塞外黃山”馬鞍山,深山古剎龍泉寺游人如織。錦山鎮自1981年以來連續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愛國衛生“阿吉奈”獎。1985年進入自治區級文明鎮行列,1989年、1993年連續兩次被評為赤峰市甲級文明鎮。今日的錦山鎮已成為干凈整潔、空氣清新,高樓林立,富裕文明的塞外城鎮2003年,晉級自治區五星級文明城鎮。 種植技術 讓蔬菜既吃“營養餐”,又喝“純凈水”。近幾年,喀喇沁旗錦山鎮菜農對種菜愈來愈講究。目前,扁擔溝村的青椒,橋頭灣子村的西紅柿、黃瓜,龍山村的芹菜等蔬菜暢銷北京、天津、遼寧等10多個大中城市。近日,正在收獲芹菜的錦山鎮龍山村菜農老苑談起測土配肥的優點樂得合不攏嘴:芹菜地里用上配方施肥,不僅肥料開支比原來減少了,而且畝增產量180公斤,增加收入270元。真沒想到芹菜吃上“營養餐”效果這么好!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過去,農民盲目施肥、亂施肥的現象多有發生,不但種田成本高,而且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對此,錦山鎮大力實施農田“配方工程”,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步伐,對土壤肥力情況進行科學檢測,由技術人員為土地“把脈”、“會診”,根據土壤含肥元素和不同作物生長營養需求開出“秘方”;還組織科技小分隊深入田間,進行指導和培訓�!楸WC蔬菜無公害,錦山鎮從水源頭抓起,確保菜田灌溉用水不受污染,全是抽取深層地下水。每年春季,錦山鎮還組織人員沿渠道巡回檢查。另外,錦山鎮在全鎮推行了“五戶聯保”監督自律機制,確保水質安全。采取這些“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措施,使居民吃上放心菜有了保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