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內蒙古 >> 赤峰市 >> 鄉鎮介紹 >> 乃林鎮 |
![]() |
乃林鎮 |
乃林鎮位于喀喇沁旗東部,距錦山鎮62公里。東隔老哈河與建平縣為界,南隔刊教淪河與寧城縣為界,西接旗內西橋鄉,北接旗內昌盛遠鄉。東西長11公里,南北寬10公里,總面積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955畝。 乃林鎮位于鐵路沿線,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沈(陽)——赤(峰)鐵路,赤(峰)——天(義)公路,錦(山)——平(莊)環形公路穿鎮而過。 歷史變革 乃林原名十二馬架子。仿康德2年(1935年)修葉(柏壽)——赤(峰)鐵路時,改為乃林。 乃林遼代屬恩州管轄,清屬喀喇沁右翼旗。乃林地區蒙族為塔布囊貴族。清時由東協理專管。 仿康德7年(1940年)建乃林村。抗日戰爭勝利后乃林為建中縣三區。1947年撤建中縣合并于建西縣,乃林為第八區。現乃林轄9個村民委員會,78個村民小組。 資源優勢 乃林鎮以農業經濟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谷氨酸子、高粱、大豆、小麥。農林牧副全面發展,其中種植業的烤煙尤為突出,是農民收入的重要財源。牧業以養肉牛為主,主要供應外貿。乃林鎮水利設施齊全,主要有刊都淪河灌渠。喀喇沁旗重點水利工程蟠龍山灌渠流經鎮內10公里。全鎮各種農業機械擁有量位于全旗前列。全鎮森林覆蓋率20%。 乃林鎮是喀喇沁旗的工業重點鄉鎮、全旗最大的紡織企業乃林紡織廠設于鎮內。乃林農場是全市農墾系繁育鐵重點企業。乃林酒廠是全區較有名氣的釀酒大戶,蟠龍系列酒多次榮獲區優、部優,并獲“中國文化名酒”的殊榮。鄉鎮企業是乃林鎮壓支柱產業,鎮村企業星羅棋布。 由于交通的便利和改革開放的成果,乃林鎮是旗內東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鎮內企業、商店林立,商賈云集,農貿市場交易活躍,近年來又成為旗內東部開發帶的重點鄉鎮。 基礎設施 乃林鎮的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迅速,現全鎮不小學11所,鎮辦蒙古族中學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4%。乃林農科站多次受自治區級以上表彰。鎮內建有廣播站、文化站、電影院等文化設施。鎮內有地區醫院1處,醫療設施齊全,各村辦有醫療站。 經濟發展 乃林鎮按照“盤活、增容、納新、升級”的工業發展思路,加大力度盤活閑置的工業資本。經過積極協調旗農行等各方面關系和充分挖掘民間資本,對初步具備生產條件的乃林床單廠進行二次投入,創造條件,盤活閑置資產,床單廠投入啟動資金近200萬元,新購進設備3臺,維修設備98臺,實現年產值200萬元。 全鎮通過擴大現有企業規模,增加企業容量。先鋒集團投資1400萬元,新上了捻紗并紗車間,壯大了企業力量。中昊物流有限公司投資450萬元收購了原紅盾賓館,進行了重新裝修并已開始營業,提高了當地的餐飲和接待水平。華孚建材投資300萬元用于征地并增加了一套生產線,達到了45萬平方米的年生產規模,新開發的5個花色品種的產品已經投放市場,銷售情況良好。雙興糧食加工有限公司投資50萬元新建1000平方米糧食儲備庫一個,增加倉儲能力4000立方米。蟠龍酒業有限公司投資500多萬元新上高蛋白飼料加工生產線一套和玉米油提取設備,提高了玉米的利用價值。天一花炮有限公司已增加投資3600余萬元,完善了生活區、生產區和庫區建設,已于今年4月30日正式投產。華誠花卉公司針對市場及基地的情況變化,投資300多萬元在八家建成了分廠。煤炭營銷公司年初以來增加注冊資金3350萬元,壯大了煤炭經營能力。 乃林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大工業經濟總量。廣泛搜集信息,廣交天下朋友,抓住契機,通過網上招商、敲門招商和以商招商等形式,積極開展了招商引資工作,引入赤峰華樂田原生物質能有限公司、赤峰遠建拆車廠、赤峰越凡烤煙機械有限公司、赤峰古騰建材有限公司、赤峰昌冶鐵合金有限公司、紙箱廠、木塑板廠和科美隆生態治理等8家企業,累計引入資金1.48億元。 乃林鎮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推動企業升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該鎮采取了分類管理、逐步升級的辦法,引導企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對環境影響有較大爭議的赤峰長進糠醛廠采取了果斷的關停措施并做好了善后工作,保證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安全。對消耗能量大或存在環境污染隱患的企業提出了技改要求,督促其限期整改。華誠花卉有限公司、蟠龍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技改項目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實現了對環境微污染的治理。乃林鎮提高新引入企業的準入條件,禁止影響環境的企業進入。在新引入的企業中,赤峰華樂田原生物質能有限公司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壓縮生產生物顆粒燃料,屬新能源項目和綠色環保項目。赤峰古騰建材有限公司和木塑板廠利用工業和生活廢棄物制造建材,屬循環經濟的范疇。 藝術之鄉 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鎮被自治區文化廳確定為第四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并批準命名為“清樂榆鼓藝術之鄉”。 喀喇沁旗文體局負責人介紹,“清樂”在乃林興起于乾隆年間少數民族地區的寺廟文化,由于受到統治階段意志和地域特點的影響,原本在清朝宮廷只為王公大臣們演奏的宮廷曲目,在當地以廟樂的形式來展現,不過這樣的廟樂也只是為貴族所獨有。 70多歲的林國祥老人從小隔著高大的寺廟院墻聆聽并喜歡上了廟樂。“文革”期間古廟遭到徹底破壞,大量樂譜失傳。在林國祥老人的主持下,經過十幾年的挖掘整理,《滿江紅》、《八條龍》、《普鳳殿》等30多首曲目得以重視。林國祥還自費組建了由9位老人組成的“廟樂隊”。 乃林鎮“榆鼓”鼓身是用多年生榆木做的,鼓膜用的是當地的黃牛皮,不易損壞;制作工藝獨特,鼓聲純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