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內蒙古 >> 赤峰市 >> 鄉鎮介紹 >> 馬鞍山鄉 |
![]() |
馬鞍山鄉 |
馬鞍山鄉位于巍山壩子西部,東與大倉、廟街兩鎮毗鄰,南與五印鄉相連,西與漾濞縣隔江相望,北與紫金鄉、永建鎮接壤,轄區總面積為247.27平方公里。境內山地起伏, 土層深厚,氣溫暖和,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海拔落差高,晝夜溫差較大,具備生產優質紅雪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全縣唯一的優質紅雪梨生產基地,也是巍山縣林果主要產區。目前,全鄉紅雪梨栽培面積4500畝,年總產值400萬元以上,果品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40%,紅雪梨產業已成為馬鞍山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紅雪梨產業不僅是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而且是鄉財稅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我鄉目前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最強,經濟收入又比較穩定的一個重要產業,并且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也仍將是鄉農業經濟的主導產業。 隨著各地種梨面積的擴大和產量的急劇增加,果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鄉紅雪梨產業面臨嚴峻挑戰。為此,2004年7月成立了馬鞍山鄉紅雪梨協會,建立和完善了紅雪梨產業化服務體系,實現了紅雪梨產業產、供、銷一條龍,農、貿一體化,有力地促進了我鄉農業經濟的發展壯大。 為加快發展壯大馬鞍山鄉紅雪梨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根據云南省農業廳、云南省財政廳結合協會當前運作情況。 馬鞍山鄉經濟以農業為主,農、牧、林、副、工各業全面發展。馬鞍山鄉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莽莽林海之中,野生植物如蘑菇、黃花、榛子、松籽、藥材等不下幾十種,馬鞍山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馬鞍山鄉轄馬鞍、天星、甘伍、沙土、茶葉、幸福6個村,37個村民小組。 馬鞍山鄉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莽莽林海之中,野生植物如蘑菇、黃花、榛子、松籽、藥材等不下幾十種,全鄉有林面積1143公頃,其中經濟林面積2851.11公頃,森林覆蓋率26.5%,用材林樹種主要有油松、落葉松、樺樹、楊樹、柞樹、椴樹。柳樹,經濟林樹種主要有山杏、扁杏、山楂、蘋果、海棠、山棗等,山杏核年產量30萬公斤。該鄉礦產資源豐富,黃金,石材具有一定儲量,其中石材遠銷國外。 馬鞍山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鄉里還辦有廣播站、文化站、敬老院等文化福利事業。村村有醫療站。文物古跡有遼代耶律琮墓、位于鐵溝門鴿子沿溝,現石養、石虎、石促翁猶存,石碑已斷裂,存于旗文管所。耶律琮墓的發現對研究遼史有重要意義。瑰麗的自然風光和年代久遠的文物古跡是發展旅游事業的理想選擇。旗國營馬鞍山羊場部設在高家店村,有耕地1949畝。1958年建場時主要任務是繁育優良品種羊。經過多年發展,現已成為經濟綜合發展的國營農牧場,特別是山葡萄的栽培成功給山區群眾開拓了致富渠道,現已被贊譽為沒有污染的優質綠色有機食品。 2002年鄉政府現有干部職工19人,其中行政編制17人,事業編制2人。鄉黨委書記趙洪剛,鄉長沈光明,副書記沈光明(兼)、沙德康,副鄉長米呷呷、邱阿雜,武裝部副部長馬林澤,團委副書記潘東才,婦聯副主席朱懷碧。鄉黨委、政府堅持“依法治鄉,科技興鄉、開發富鄉”的方針,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首位。2002年農業總產值1824萬元,糧食總產量2420噸,比上年增加19噸,人均純收入達1654元,較上年增加100元,鄉財政收入96萬元。經濟作物有核桃、梨、花椒等。畜牧業產值呈上升勢頭,2002年豬存欄5880頭,出欄7620頭,牛存欄2908頭,出欄597頭。2002年,按照市稅辦的要求,圓滿完成稅費改革任務,農戶人均減負58元;護林防火工作成績顯著,2002年無一起火警;成立了馬鞍山鄉文藝隊,開展豐富多彩文化生活,在西昌市農民文藝匯演中,分別榮獲二等獎、組織獎;2002年榮獲市級安全生產先進單位。鄉內有1所中心小學,14所村基點校,1所衛生院,2個診所,全鄉基本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教師總數56人,學生人數396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