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內蒙古 >> 赤峰市 >> 鄉鎮介紹 >> 寶國吐鄉 |
![]() |
寶國吐鄉 |
寶國吐鄉位于敖漢旗東南部,地處兩省(內蒙、遼寧)三市(通遼、朝陽、赤峰)交匯地帶,具有特殊的區位優勢,屬淺山丘陵地區。溫帶季風性氣候,年均降水量3300mm,年有效積溫3300℃。全鄉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3.6萬人,總土地面積548.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87萬畝,現有林地面積35萬畝。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通暢。寶國吐鄉西北部地區以丘陵山地為主,土地資源豐富。 資源優勢 寶國吐鄉,有效積溫高、無霜期短、坡耕地多、降雨量少,具有種植雜糧雜豆的優越條件,培育建設了“芝麻、綠豆、谷子、高梁”四個萬畝雜糧雜豆種植基地,優質綠色雜糧年產量達3000萬公斤以上,寶國吐雜糧雜豆暢銷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尤其是芝麻、綠豆已打入國際市場,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主要來源。養殖業以養羊、養豬、養牛為主。標準化養羊示范小區13個,基礎母羊達5.4萬只。養豬小區9個,基礎母豬存欄3800頭。養牛小區3個,基礎母牛存欄3103頭。寶國吐鄉屬淺山丘陵地區,境內蘊藏著豐富的油頁巖、煤、鐵、鉛、黃金、瑩石、硅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十幾種礦產資源。招商引資落地生產且固定資產在100萬元以上的礦產企業6個。 經濟發展 蔬菜產業是寶國吐鄉農業主導產業,全鄉現培育建設蔬菜生產基地6200畝,其中保護地蔬菜面積3200畝。培育建設日光溫室小區10個,其中示范小區5個,日光溫室2700畝,年產西紅柿1500萬斤,創產值2500萬元,素有“番茄之鄉”之稱。寶國吐鄉盛產的“百利一號”西紅柿有產量高、耐貯藏、耐運輸、顏色光澤鮮艷等特點,暢銷全國,并出口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深受消費者青睞,真正做大做強了蕃茄產業,實現了“創建綠色品牌,打造蕃茄之鄉”的目標。寶國吐鄉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從1990年開始寶國吐鄉人民開始大搞生態建設,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森林覆被率由原來的22%的發展到現在的43%,現有林地面積35萬畝,林產業年創產值近1000萬元。勤勞勇敢的寶國吐鄉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創造了大青山、馬鞍山、黑風嶺生態建設三大精品工程,為敖漢旗獲得“全球500佳”環境獎做出了杰出貢獻。 生態建設 寶國吐鄉位于敖漢旗東南部,地處兩省(內蒙、遼寧)三縣(敖漢、奈曼、北票)交匯地帶,屬淺山丘陵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從1990年開始寶國吐鄉人民開始大搞生態建設,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森林覆被率由原來的22%的發展到現在的43%,現有林地面積35萬畝,林產業年創產值近1000萬元,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25%以上。 蕃茄之鄉 寶國吐鄉是“興隆洼文化”的發祥地,具有八千年的文化底蘊,興隆洼原始聚落位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專家譽為“華夏第一村”、“中華始祖聚落”。距今4000年的大甸子遺址位于寶國吐鄉大甸子村,出土1200余件精彩無比的陶器、玉器、漆器、骨器、銅器、金器等,該遺址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大甸子遺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綠色雜糧 寶國吐鄉擁有近20萬畝廣闊肥沃的耕地,且這里年有效積溫達3300℃,無霜期140天,光照充足,屬“小氣候”區,非常適合綠色無公害雜糧雜豆的種植。寶國吐鄉依托這一資源優勢積極穩妥的調整種植結構、確立雜糧雜豆優勢產業。按照經營規模化、布局區域化、種植專業化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培育了“芝麻、綠豆、谷子、高粱”四個萬畝雜糧雜豆種植基地,優質綠色雜糧年產量達3000萬公斤以上。寶國吐鄉盛產的雜糧成色好、品質優、營養價值高,富含人體所需的八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質純味正、香軟可口、食用方便,在餐桌上倍受人們青睞。暢銷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尤其是芝麻、綠豆已打入國際市場,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主要來源。 畜牧產業 寶國吐鄉有耕地面積22.87萬畝,農作物秸稈年產量達6000萬公斤,退耕還林還草面積5萬畝,飼草資源十分豐富,為發展草食家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自2003年以來,寶國吐鄉黨委、政府提出肉羊產業發展戰略,實現資源轉化增值,肉羊產業現已發展成為寶國吐鄉的畜牧業主導產業。寶國吐鄉肉羊產業發展堅持“科學飼養、擴張總量”的原則,以建小區、抓示范為工作重點,制定優惠政策,強化技術服務,鼓勵農民科學養殖的積極性。全鄉現有標準化養羊示范小區13個,基礎母羊存欄達5.4萬只。標準化棚圈面積達6萬平方米,永久性青貯窖4萬立方米。 興隆洼遺址 興隆洼原始聚落位于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洼村東南約1.3公里的丘陵西緣,南為連亙群山、北向視野開闊、東有牤牛河上游的一條主流,遺址坐落在東西走向的山梁向北伸出的兩道漫崗的坡地上,總面積達6萬平方米。這里在2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分布有興隆洼遺址2處、紅山文化遺址4處、趙寶溝遺址3處、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3處,即這里在8200年至3600年間,均有先民居住。是敖漢旗乃至中國北方地區古文化的一個縱斷面。 興隆洼遺址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評為“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上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由于發掘面積大,保存最為完整,時代早,并獲取數項考古之最,被專家定為“華夏第一村”,“中華始祖聚落”。 大甸子遺址 大甸子遺址位于敖漢旗寶國吐鄉大甸子村東1公里的二級臺地上。面積為7萬平方米,屬于4000年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址,城內有居住房址和宮殿遺址,墻外有圍壕,圍壕北側外為墓葬區。1974年至1983年社科院、考古所共進行4次考古發掘,清理墓葬804座,出土1200余件精彩無比的陶器、玉器、漆器、骨器、銅器、金器等,倒影出這座城址昔日的繁榮。專家們說大甸子城址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樞紐和中心地區之一,就赤峰乃至東北地區的范圍內的同類文化遺存,尚未有超過大甸子者,這里既有生居的城址,又有死葬的營區,被稱為“海內外孤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