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滿語)意為“要塞”。史稱扎敦昂昂、雅克薩。百年前是索倫旗游牧、狩獵的地方,清朝雍正十年在此設立驛站。1901年中東鐵路西線通車,設牙克石停車站。1950年設立喜桂圖旗(喜桂圖是蒙語,意為森林),1983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準撤旗建市(縣級)。
牙克石市位于大興安嶺中脊中段西坡,呼倫貝爾草原東端。南臨扎蘭屯市、北靠根河市,東接鄂倫春自治旗、阿榮旗,西鄰額爾古納市、陳巴爾虎旗、鄂溫克自治旗。南北長352公里,東西寬147公里,海拔600米至1000米之間,是中國土地面積第六大的縣級市,總面積27,59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8,54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720平方公里,草場面積8,568,642公頃,耕地面積80,234公頃。
行政區劃
牙克石市轄6個鎮、5個辦事處,7個街道辦事處。
鎮:博克圖鎮、免渡河鎮、烏爾其汗鎮、庫都爾鎮、圖里河鎮、綽源鎮
辦事處:煤田辦事處、伊圖里河辦事處、塔爾氣辦事處、巴林辦事處、烏奴爾辦事處
街道:東興街道、勝利街道、紅旗街道、新工街道、永興街道、建設街道、暖泉街道
境內有:莫拐農場、牙克石八號農場、免渡河農場、 鳳凰山莊
牙克石市地圖
歷史沿革
牙克石,似系滿語,意為“要塞”、“城堡”。一說意為“河灘”。一說系蒙古語,意為森林,因地處大興安嶺林區而得名。清代為索倫部狩獵區,1950年設喜桂圖旗,1969~1979年曾劃歸黑龍江省轄。1983年改置牙克石市。
自然地理
鳳凰山海拔900米,相對高度300米,山下為扎敦河,山上有落松、樟子松、白樺人工林。冬季降雪自然形成滑雪道,多條雪道迂回于樸中,積雪期長達5個月。高坡低谷之間起伏迂回,兩端地勢開闊。
牙克石鳳凰山莊占地99公頃,景區分布合理,錯落有序。山水林原相同,一座座歐式建筑、典雅幽靜的林中別墅小屋錯落其中。射擊場、跑馬場、釣角池等一系列的娛樂設施俱全。景景之間小徑迂回,綠樹成蔭。在這里可以觀森林、草原風光、歌舞表演,可以射擊、騎馬、垂釣,參加篝火晚會,品嘗野味,觀冰雕、雪景,參與滑冰滑雪,乘雪橇、堆雪人、雪雕、打雪仗,參與北國特有的冬季體育活動項目。
人口民族
全市總人口378747人。其中:農業人口13824人,非農業人口364436人;市區人口131631人,鄉鎮人口247116人(包括東興辦事處)。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40658人。其中:蒙古族18311人,回族6060人,鄂溫克族406人,鄂倫春族97人,其它少數民族15784人。在總人口中,男性191770人,女性186977人,性別比為102.6(以女性為100)。
自然資源
牙克石市自然資源豐富,為投資者提供了無限的商機。森林總面積為17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1.3%,興安落葉松占60%以上,還有山楊、蒙古柞等10余種樹木。地方林業局施業區總面積25萬公頃,其中有林地9.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1%(全區二類調查);森林內外,棲息著323種動物,有駝鹿、梅花鹿、猞猁、白狐、紫貂、雪兔、銀鼠、榛雞、灰天鵝、興安鴛鴦等16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異獸珍禽,堪稱天然動物園 。
有3000多種野生植物。不僅有黃芪、掌參等名貴藥材,還有可食用的蘑菇、木耳、猴頭、金針菜、蕨菜等山珍,有經濟價值的無污染的木本和草本植物200多種。野生漿果間于綠樹青草叢中,紅豆、篤斯等是釀造國酒的最佳原料,微量元素含量極高,林地邊緣河流兩岸還生長著杜鵑、薔薇、稠李子、山丁子、榛子等數十種灌木。全市總耕地面積210萬畝,總播面積110.4615 萬畝;草場總面積140萬畝,載畜量為30萬只羊單位(含人工草場、飼料作物喂養、精飼料喂養、秸稈利用)。
市域內已知礦產有26種,其中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18種,已探明貯量的礦種有煤、石灰石、瑩石、珍珠巖、鐵、紅土礦、硅石、銅鉛鋅銀伴生礦、礦泉水。已開發的三個大煤礦儲量在近億噸以上。還有豐富的光能和風能資源。
牙克石市山川秀美,景色怡人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山巒疊嶂,奇峰挺拔,百景爭秀。春到林海,料峭的寒風吹開了興安杜鵑,如錦似霞;夏至興安,煦暖的陽光普照鮮花點點,泉水潺潺,恰似一幅多彩的巨幅畫卷;秋臨大地,珍禽翔躍,野果滿山,近觀遠眺,赤、橙、黃、綠總相間;冬歸大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浩瀚林海,莽莽雪原,傲然展示著依舊是興安風采。
牙克石市各項事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更加完善,從過去的小作坊生產到現代化生產管理,從林業為主的采伐,到工、農、林、牧、副、商綜合體系的形成,生產建設飛速發展,馳名中外的栲膠、地毯,香飄四海的乳制品,遠足布魯塞爾的野生漿果酒……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主旋律更為牙克石市發展指明了方向,奏出新的希望。
牙克石市火車站
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逐年攀升。地區生產總值69.7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4億元,增長24.8%;第二產業增加值21.4億元,增長31.0%;第三產業增加值29.9億元,增長12.0%。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26.4%、30.7%和42.9%。
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農業生產喜獲豐收,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全年農作物總播面積202萬畝,比上年增加37萬畝。其中:糧食146萬畝(含小麥77萬畝),增加34萬畝;經濟作物50萬畝(含油菜45萬畝,甜菜1萬畝),增加2萬畝;飼草飼料6萬畝,增加1萬畝。糧食產量35.3萬噸,比上年增加13.2萬噸,增長59.7%;其中:小麥產量17萬噸,增加2萬噸,增長13.3%。油菜籽產量4.8萬噸,增加1.6萬噸,增長50%;全市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30億元,比上年增長50%。
畜牧業平穩發展。年末牲畜總頭數34.9萬頭(只),比上年增長17.1%。其中:奶牛6.4萬頭,增長8.4%;生豬存欄4萬口,增長8.1%。肉類產量1.9萬噸,牛奶產量17萬噸,均與上年持平。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效益明顯提高。地方規模以上工業現價總產值32.3億元,比上年增長48.1%;工業增加值12.7億元,增長23.1%;產品銷售率為93.6%,提高2.8個百分點。
文化教育
文化事業穩步發展。全市現有文藝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站)18個,圖書館1個,電影放映單位1個,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有線電視臺1座。全市電視綜合覆蓋人口32.2萬人,廣播綜合覆蓋人口34.1萬人。有線廣播電視用戶41200戶,有線電視頻道44套。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化市場逐步形成。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現有普通中學29所,在校學生20648人,專任教師1897人;中等職業學校3所,其中職業高中2所,在校學生492人,專任教師90人;小學28所,在校學生15564人,專任教師1565人。
醫療條件明顯改善,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現有衛生機構47個。其中:醫院20個,衛生院15個,婦幼保健所1個,專科疾病防治所(站)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個,醫學在職培訓機構1個,公共衛生監督所1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2377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50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