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爾虎右旗(簡稱新右旗)是自治區 19 個邊境旗(市)和 23 個牧業旗之一,位于祖國東北邊陲,呼倫貝爾市西部中俄蒙三國交界處。東北部與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滿洲里毗鄰。國境線長 515.4 公里 ,其中:中蒙邊界 467.4 公里 ,中俄邊界 48 公里 。全旗總面積 25194 平方公里。新右旗地域遼闊,水草豐美,資源富足。
行政區劃
新巴爾虎右旗轄2 個蘇木、3 個鎮、1 個牧場:
鎮:阿拉坦額莫勒鎮、阿日哈沙特鎮、新巴爾虎右旗呼倫鎮
蘇木:貝爾蘇木鄉、克爾倫蘇木鄉
牧場:敖爾金牧場
新巴爾虎右旗地圖
歷史沿革
巴爾虎,系蒙古族喀爾喀部之一部落名,因該旗的巴爾虎人比陳巴虎旗的巴爾虎人進駐呼倫貝爾的時間遲兩年,故名新巴爾虎。蒙古語稱西為右。1732年清政府分兩批從布特哈和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將巴爾虎部落遷來呼倫貝爾駐牧,寓兵于牧。編為左、右兩翼八旗,隸屬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1948年建立新巴爾虎右旗。
人口民族
全旗人口近 5 萬,其中牧業人口 1.5 萬人, 蒙古族人口占全旗總人口的 79.8% , 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等 11 個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氣候特征
春季:初春時節,本旗仍受蒙古高壓的影響,隨著陽光輻射的增強,暖空氣開始北移。在蒙古一帶冷暖空氣交綏頻繁,氣溫多變,經常出現大風。本季平均風速為 5.7 米、秒,為四季之首。本季平均氣溫回升較快, 4 月上旬平均氣溫為- 1 5 ℃,到是旬可升到 2.8 ℃,到 5 月中旬可上升到 11.6 ℃左右。本季最明顯的氣候特點是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歷年春季平均降水量為 20 毫米,占年總量的 10% ,而同期蒸發量為 551 毫米,是降水量的 27 ~ 28 倍,故有“十年九春旱”之說。
夏季:初夏升溫較快,氣溫從 5 月下旬的 14.9 ℃到 6 月下旬已升至 21.2 ℃。 6 月和 8 月的平均氣溫基本相同,約 19.0 ℃。 7 月是年氣溫最高的月份,平均氣溫 21.3 ℃。本季平均降水量為 186.0 毫米,占年總量的 75% 。本季的特點是氣溫高,降水量高, 而平均風速只有 3.6 米、秒,為四季中最小。
秋季:本季由于陽光輻射減弱,冷空氣迅速增強, 9 月下旬氣溫迅速上降,霜凍隨之來臨。到 10 月中旬,平均氣溫已降至 0 ℃以下。本季降水量比夏季明顯減少,平均降水量只有 33.8 毫米,占年總量的 14% 。
冬季:因處在蒙古高壓的控制之下,盛行西北風。冬季降水量極少,平均為 7.5 毫米,僅占年總量的 2% 。 1 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氣溫為- 22.5 ℃,整個冬季干冷而漫長,氣候條件為惡劣。
地質地貌
地質:新巴爾虎右旗在地質構造上受新華夏第三沉降帶海拉爾盆地西緣隆地的控制,為大興安嶺褶皺帶的額爾古納槽背斜。
地貌:本旗地貌單元屬呼倫貝爾斷裂斷陷盆地。山脈走向與河流流向多與地質構造線相吻合,即山脈多呈東北至西南,呼倫湖、克魯倫河則沿斷裂帶線發育。
達賚湖西岸、克魯倫河以北地貌類型屬低山丘陵。海拔一般為 650~1000 米,最高為巴彥烏拉山,海拔 1011 米最低為阿拉善查干諾爾一帶,海拔 504 米。縱觀全旗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層狀地形較明顯,并依此可分為剝蝕地形、侵蝕是形和堆積地形三個亞地貌單元。
除上述地貌類型外,在全旗尚有較多的微地形發育。如星羅棋布的封閉洼地(幾十平方米)、洪積扇、剝蝕殘丘(藍旗廟以南地帶,頂部渾圓,高出地面數米到數十米,多屬水蝕、冰蝕作用形成)、斷層崖(阿敦礎魯北山花崗巖剝蝕區最為典型)、風積砂丘、砂崗(主要在黃花村以西及河湖沿岸一帶)。
礦產資源
本旗地下礦藏資源豐富。據黑龍江省地質隊的勘探表明,呼倫貝爾盟著名的得日布爾有色金屬成礦,南起本旗的額仁陶勒蓋,經烏拉、查干布拉格、烏努克圖山、陳旗八大關、八一八一延伸到額左旗的得日布爾。在本旗境內已發現大型銀鉛多金屬礦 2 處,大型銅鉬礦 1 處,中型銀礦 1 處,鉛鋅、銀鋅礦 1 處,小型礦床及礦點數 10 處。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銀、銅、鉬、鉛、鋅、錳、鐵、鎢、錫、鉍等十多種金屬和煤、芒硝、瑪瑙石、硅石、石油、瑩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膨潤土、吐臘石等非金屬礦藏。儲量的大型礦床有:白音甲烏拉鉛鋅礦、查干布拉根銀鉛鋅礦、額仁陶勒蓋錳銀礦、烏奴格圖山銅鉬礦、西烏日吐山煤礦等。
經濟發展
近年來,新右旗立足于“一眼望三國”、“一地靠三邊”的獨特地理優勢,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是國家重視加強同俄蒙經濟技術合作和自治區重視東四盟市發展的戰略機遇, 審時度勢,結合旗情,以“沒有優勢,創造優勢,沒有亮點,創造亮點,沒有機遇,創造機遇”的豪情壯志, 發揚“求實創新、迎難而上、奮勇拼搏、敢于勝利”的新右旗精神, 按照 “生態立旗、畜牧業穩旗、工業強旗、旅游旺旗、口岸活旗、文化名旗、科教興旗” 的總體思路和 “工業發展、人口轉移、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發展定位,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 培育壯大“石油業、有色金屬開采業、畜牧業、旅游業、口岸經濟、綠色能源、煤業、漁業”八大支柱產業, 全旗經濟社會保持了健康協調快速發展,旗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 2007 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完成 28.96 億元,同比 2006 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 19.9 億元增長 0.6% (增速按照可比價格計算), 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 2.52 億元,下降 9.7% ,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 23.27 億元,下降 1.4% ,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 3.17 億元,增長 32.8% , 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 8.7 ︰ 80.4 ︰ 10.9 。 財政總收入完成 7.35 億元,增長 55.7 %,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 2.06 億元,增長 106.78%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14.7 億元,下降 4.9%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 21.4 億元,下降 1% (增速 按照可比價格計算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 1.72 億元,增長 20%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9,951 元,增長 15% 。牧民人均純收入完成 5,965 元,增長 26.65%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85,129 元,人均財政收入達到 21,485 元。全旗總體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2007 年被評為“ 第七屆中國西部百強縣” 。
交通情況
省級公路:阿拉坦額莫勒—滿洲里線(0503)。原為縣級公路, 1976 年規劃為牧區循環路的一部分, 1985 年列為自治區 0503 干線公路。
縣道:全旗有縣級公路 92 公里,其中有三級沙石公路 4 公里。 鄉鎮道:鄉鎮道全長406 公里。阿拉坦額莫勒鎮—白音烏拉(克爾倫蘇木)南線。阿拉坦額莫勒鎮—白音烏拉(克爾倫蘇木)北線。阿拉坦額莫勒鎮—阿日哈沙特口岸線。阿拉坦額莫勒鎮—巴潤烏和爾圖線。阿拉坦額莫勒鎮—布達圖(貝爾蘇木)線。
教育衛生
全旗現有中小學 5 所,其中小學 2 所、初中 1 所、九年一貫制學校 1 所、高中 1 所。中小學在校生 3593 人,其中小學在校生 1903 人,初中在校生 1471 人,高中在校生 219 人。全旗現有教職工 566 人,其中小學 288 人,初中 182 人;現有專任教師 466 人,其中小學 225 人,初中 137 人。
衛生工作: 全旗共有 6 個旗直醫療衛生單位, 12 所蘇木鎮衛生院。旗直醫療單位 共有干部職工 194 人,在職職工中共有衛生技術人員 168 人,其中高級職稱 3 人,占 1.78% ;中級職稱 53 人,占 31.5% ;初級職稱 112 人,占 66.6% 。按學歷結構分,本科 5 人,占 2.97% ;�?� 6 人 , 占 3.57% ;中專 141 人,占 83.9% 。 衛生院共有職工 67 人,其中大專 11 人,占 16.4% ;中專 50 人,占 74.6 % ;中專以下學歷 6 人,占 8.9% 。 衛生技術人員 59 人,占衛生院職工總數的 88% ,其中具有中級和初級職稱的分別有 3 人和 49 人,分別占衛生院 衛生技術人員 總數的 5% 和 83% 。

貝爾湖
旅游資源
新右旗具有得天獨厚的豐富旅游資源,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象征—呼倫湖、貝爾湖均在新右旗境內,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鳥的王國”—烏蘭泡、巴爾虎民間祭祀——寶格德烏拉山盛會、全國唯一的知青主題廣場—思歌騰廣場、神奇的傳說—成吉思汗拴馬樁、天然浴場—金海岸以及古老的巴爾虎民俗文化等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均堪成全國一流。從 2002 年起,新右旗 依托旅游資源優勢、區域優勢、環境優勢, 以“高起點、高水平、高立意”為原則,突出草原、湖泊、濕地、民俗、民族文化等特色,實施精品戰略,加快了旅游
資源開發和景點建設步伐,努力打造綠色新右旗、銀色新右旗,把旅游業培育成“綠色朝陽”支柱產業,全面構筑自然生態游、民俗風情游、地區人文游“三位一體”的“大旅游”產業格局,把旅游業培育成我旗新型替代支柱產業。
新右旗以“旅游主題年”為契機,以加強“兩湖、兩河、兩草原、兩口岸、一濕地、一圣山”建設為重點,累計投入近億元,編制完成了《呼倫貝爾市“兩湖一濕地”旅游區總體規劃》、《成吉思汗拴馬樁景區開發規劃》和《金海岸旅游區開發規劃》,進一步完善了“金海岸”、“銀海岸”、成吉思汗拴馬樁、寶格德烏拉圣山、烏蘭諾爾濕地、弘吉拉部落等旅游景點的配套設施建設和服務功能。其中,“兩湖一濕地”旅游景區已被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十一?五”發展規劃重點開發項目。目前,已經成功開發出以金海岸、成吉思汗拴馬樁景區為龍頭的呼倫湖觀光旅游區;以我國唯一的以知青為主題的廣場—“思歌騰”廣場、張勇墓、知青旅游度假村為核心的知青文化旅游區;以寶格德烏拉山祭祀為背景的民俗旅游區;以烏蘭泡濕地保護區為核心的觀鳥旅游區等特色旅游區。成功舉辦了“呼倫湖首屆國際觀鳥節”、“中俄蒙巴爾虎文化旅游節”、每年兩次的“寶格德烏拉山祭祀盛會”、“知青文化周活動”等節慶活動及“天津-新右旗-蒙古國喬巴山”國際自駕車拉力集結賽和國際汽車越野賽等國際性賽事活動。為了促進邊境區域間經濟合作與發展,通過旅游資源共享,實現呼倫貝爾市各兄弟旗市區合作共贏,新右旗與滿洲里市、阿爾山市、新巴爾虎左旗等四旗市簽署了“關于區域旅游資源整合與開發框架協議”(簡稱MXXA框架協議),從而了帶動新右旗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新右旗帶來更多的客源。目前,新右旗開發了家庭牧戶游、蒙古國成吉思汗故地游、滿洲里—新右旗—新左旗—阿爾山旅游環線等中俄蒙異域特色旅游線路。我旗2006年,新右旗全年接待游客29.2萬人次,增長20%;旅游總收入完成1.4億元,增長16.7%。
通商口岸
1989 年7 月,新巴爾虎右旗與蒙古國東方省貿易代表團在海拉爾簽訂了易貨貿易合同,在蒙方批準哈比日嘎口岸的情況下, 1989 年 9 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開辟阿日哈沙特為對蒙邊境臨時過貨點。 1990 年 9 月 16 日 ,在阿日哈沙特口岸實現了首次過貨。隨著中蒙兩國貿易的發展, 1992 年 3 月 11 日 國務院以國函( 1992 ) 25 號文批準阿日哈沙特為一類季節性口岸,同年 6 月 24 日 正式對外開放。按照兩國政府間的協定,阿日哈沙特口岸每年 1 、 4 、 7 、 10 月的 1 — 20 日, 9 : 00 — 17 : 00 (北京—烏蘭巴托時間)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