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鑲白旗歷史悠久,早在氏族公社時期就是游牧部落活動的地區,到漢為上各郡北境,唐為單于都護府轄地,遼為西京倒塌嶺節度司南境,遼代為遼地西境,元為中書省上都路管轄,明為龍門地及開平。(上都)西北邊地,清為直隸口北道轄地。
現在的正鑲白旗是由歷史上的正白旗、鑲白旗及明安旗、大仆寺右旗的一部分合并而成的;正鑲白旗稱謂是以清朝八旗的旗幟顏色得名。現在全旗12個蘇木(鄉),1個城關鎮,5個國營牧場站、122個嘎查(村)。總人口71975人,蒙古族占總人口的28.20%,漢族占總人口的70.74%,其他少數民族占1%。
行政區劃
正鑲白旗轄2個鎮、2個蘇木:
鎮:明安圖鎮、星耀鎮
蘇木:伊和淖爾蘇木、烏蘭查布蘇木
正鑲白旗地圖
歷史沿革
正鑲白旗是由歷史上著名的察哈爾蒙古八旗正白旗、鑲白旗及明安旗、太右旗的一部分合并而成。原正白旗、鑲白旗是以清朝軍隊旗幟的顏色而取名的。正白旗的旗幟為全白色,鑲白旗的顏色為中間白色鑲紅邊。正白旗、鑲白旗同時建于清天聰九年(1653年),建立初期兼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面的職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歸張家口都統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察哈爾特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又改屬察哈爾察北地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重新劃屬察哈爾盟,從此隸屬察哈爾盟。1945年獲得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當時正白旗轄18個佐,旗政府駐哈那哈達廟(和碩廟),1947年遷至布日都廟。鑲白旗轄16佐,旗政府駐巴嘎海力根(衙門諾爾)。1949年3月兩旗合并為正鑲白聯合旗。1956年9月11日經國務院三十七次會議決定,將正鑲白聯合旗改為正鑲白旗。并將原屬正蘭旗扎格斯臺蘇木的西部、明安太右聯合旗的寶力根陶海蘇木和寶昌縣二區(原屬正鑲白旗租銀地)劃屬正鑲白旗,形成現在的區域范圍。1958年錫林郭勒盟與察哈爾盟合并,為錫林郭勒盟十二旗縣市之一。正鑲白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使這塊美麗的土地成為歷史文化名人的搖藍。這里是我國十八世紀杰出的科學家明安圖,杰出的藏學家、蒙古文學、歷史、歷法著名學者羅布生朱力圖木的故鄉。

民族人口
正鑲白旗屬牧業旗,轄2個蘇木、2個鎮,77個嘎查,6個居委會。其中明安圖鎮是旗政府所在地。全旗總面積6229平方公里,總人口為7.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萬人,農村牧區人口5.7萬人,人口密度為11.3人/平方公里,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地區,有回、滿、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藏等十幾個民族。
地理環境
正鑲白旗位于內蒙古草原的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干旱草原區,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草原氣候。是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明安圖鎮。地理座標東徑114°05′-115°37′;北緯42°05′-43°15′。正鑲白旗與六個旗縣相毗鄰,東與正蘭旗毗鄰,南與太仆寺旗和河北省康保縣為界,西與鑲黃旗和烏蘭察布盟化德縣相交,北靠蘇尼特左旗。海拔高度在1200-1400米之間,位于我旗中南部的明安圖鎮滿達拉圖嘎查罕海日罕山、額里圖科技示范園區刀棱山,海撥高度分別為1764米和1660米。全旗南北長112公里,東西寬88公里,總土地面積6229平方公里。南臨京津冀發達地區,北靠大草原,東西連接蒙東、蒙西經濟區,是內蒙古自治區距離環渤海經濟圈最近的地區。距首都北京380公里、距天津港430公里、距首府呼和浩特360公里、距盟府錫林浩特235公里、距口岸二連市340公里。總人口7.3萬人,其中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2.8萬人,漢族4.5萬人。
自然資源
正鑲白旗地處陰山山地東延部分,是內蒙古高原的東南邊,地形是南高北低。中部微隆起,由東南向西北傾。全旗總面積為6229平方公里,其中草場面積5857平方公里,農業耕地30萬畝,森林面積13.63萬畝。境內植被的種類繁多,類型較豐富,天然次生林就達十幾種。
全旗大部分屬于高平原于草原草場類和沙丘沙地植被草場類,植物品種資源豐富;生長著83科、318屬、729種牧草。全旗共分五個草場類,十八個草場組,三十二個草場,是天然的良好的多種類型的放牧場。
正鑲白旗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以草類植物根部為食的臼嚙動物布氏田鼠、達烏爾黃鼠、草原鼬鼠和狍子,野兔等,肉食類動物以狼、狐貍、艾鼬等,個體大,具有一定的皮毛價值。
全旗現有林地面積為14.3萬畝,其中天然次生林占71.896,大部分以沙柳、小紅柳、山杏等灌木為主,有部分喬木沙榆、山楊、白樺等。人工林面積占28%,以喬木楊、榆為主。經濟野生植物以山杏、櫻桃居多,人工種植有枸杞、太平果樹。全旗森林覆蓋率為1.5%,林木總面積為43000立方米。初步探明地下埋藏著四十多種礦物,儲量多的石灰巖、自然芒銷、白鹽、花崗巖、堿、螢石、水晶石、金、鐵、煤等10余種,總儲量達3000多萬噸。

歷史由來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后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后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
教育發展
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目標,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快我旗基礎教育的發展,使高中教育從相對滯后的局勢迎頭趕上,構建起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現代教育體系。完善以旗為主的管理體制、加大教育的投入,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不斷鞏固、提高“兩基”成果,使高水平、高標準“普九”教育有明顯進展。不斷提高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辦學成效,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充分體現現代遠程教育的優勢。到2010年高中教育入學率達80%以上。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切實提高民族教育質量,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積極促進第一、二小學、第二中學的宿舍樓建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以多種形式辦職業教育,切實提高職業學校的培養能力和質量;按教育高素質、高技能實用型勞動者隊伍的要求,到2010年職高在校生所占高中生的比例達到5:5,使全旗職業教育形成一批設施、設備條件基本滿足當地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和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培訓要求的教育基地。

文化建設
建設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動文化體育事業、文化體育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使其對經濟建設的貢獻率逐年上升,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和文化生活質量得到普遍提高。到2010年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比重達到15%以上,文化發展進入全盟先進行列,基本建成民族優秀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體現察哈爾特色的民族文化體系。進一步加強旗所在地以高標準圖書文化館建設為重點,鄉鎮蘇木以文化站為重點,嘎查村以廣播電視覆蓋為重點的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初步建立起文化體育產業框架,與旅游業緊密結合,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突出文化旅游的“人文核心”作用,提升旅游景區、景點的文化內涵。到2010年,初步建成市場齊全、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加強文物保護,挖掘整理民間文物,合理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
工 業
充分發揮我旗資源優勢和傳統產業優勢,走新型工業化路子, 以農畜產品加工、飼草料加工、石油、煤炭開采、礦產品采選、建材業和再生能源為重點,逐步形成布局科學,發展協調的工業化體系。到2010年,工業結構明顯優化,環境明顯改善,企業實力明顯增強,產業集群頗具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8%,達到13億元,工業經濟比重達到36%以上。
農畜產品加工業
緊緊抓住日趨提升的有機綠色消費,做大做強現有企業,培育壯大新型企業,鞏固和提升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的戰略地位。到2010年在農畜產品加工增值上實現大的突破,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全盟領先水平,初步建立起工業反哺農牧業和財政長效支持機制。
飼草料工業
擴大現有生產規模,開拓市場,穩步提高產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新的飼料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實力。到2010年,振華飼草料加工、博日都加工廠的顆粒飼料、奶牛飼料等常規飼料加工量達10萬噸。新開發的萬壽菊顆粒飼料和高純度牛至油提煉、牛至油微膠囊生產分別達到5000噸、200噸和200噸。針對肉牛發展趨勢,建立年產2萬噸糖化飼料加工業生產線,滿足10萬頭肉牛的育肥需求。
冶煉工業
搞好重要礦產品開發,發展以采選冶煉為主的加工業。穩定鉅鑫鐵礦年加工15萬噸精鐵粉產量,擴大鑫利鉛鋅礦采選規模,推進螢石礦、鋅多金屬礦、硅砂、礦泉水等一批礦產品采選加工項目建成投產。繼續發展符合國家環保要求,達到國家規模標準的高載能工業,到2010年達到生產電石5萬噸、硅鐵2萬噸的規模。
建材工業
我旗花崗巖分布面積廣、儲量大、品種多、質量高,各項理化指標符合國家開采標準。用我旗豐富的石材資源、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與國內強勢企業北京西聯集團聯合,建立石材園區,制定和落實園區優惠政策,引進有實力的加工企業,共同打造中國北方石材荒料集散中心及石材加工主產區。到2010年旗內產出荒料10萬立方米,石材園區加工板材600萬平方米,荒料交易20萬立方米。
再生能源工業
風能發電:風電廠建設要借助我旗被列入自治區發展風能規劃中“太白藍風能開發區”的機遇和自治區有關部門對我旗發展風電事業給予高度重視的良機,搶抓時間,促使武漢凱迪電力、國投、國電、山東魯能等強勢企業,在2006——2007年投入建設5萬KVA-10萬KVA風電廠。引進業主測風和自主測風并舉,在全旗范圍內建立多處測風點,規劃風場布局,加快風電廠建設,到2010年風能發電裝機容量達10萬KVA-20萬KVA,并對“十二五”發展打好基礎。
化 工
利用多倫化工基地所產生的化工產品,積極開發化工下游產品,建設以聚丙烯為原料后續加工基地;利用我旗及周邊地區生產的電石開發下游產品,建成年產10萬噸PVC生產線。
八旗組織
八旗組織中蒙古旗與漢軍旗的建立比滿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極天聰三年(1629)時,已有蒙古二旗的記載,稱為左右二營。八年改稱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后,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正式編為蒙古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漢軍單獨編為一旗,據考證是在天聰五年正月(一說天聰七年)。錢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分漢軍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為四旗,七年正式編為漢軍八旗,旗色與滿洲八旗同。從明萬歷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組織三個部分二十四旗的組織建設,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三個部分。
上三旗與下五旗八旗又有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區別。順治七年(1650)底多爾袞死后,清世祖福臨為了加強對八旗的控制,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調整。由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后終清未改。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清世宗雍正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俗稱外佐領)和府屬佐領(俗稱內佐領)的隸屬關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領,實際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諸王及貝勒僅能控制其府屬佐領。又以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四旗居左,稱為左翼;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四旗居右,稱為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