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區,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位于銀川市東部,是首府銀川市的核心區,自治區科技、文化、教育、經濟、金融和商貿物流中心。東與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接壤,西臨唐徠古渠,南北分別與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接壤,轄區總面積828平方千米。興慶區常住人口為808282人。興慶區轄11街道、2個鎮、2個鄉,區政府駐地北京東路471號。
興慶區,始建于唐儀鳳三年(678年)。宋天禧四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國,定國都在興慶府。200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區劃重新調整,更名為興慶區。轄區內有承天寺塔、海寶塔、玉皇閣等多處古建筑。
【行政區劃】
興慶區轄11個街道、2個鎮、2個鄉:
街道:鳳凰北街街道、解放西街街道、文化街街道、富寧街街道、新華街街道、玉皇閣北街街道、前進街街道、中山南街街道、銀古路街道、勝利街街道、麗景街街道
鎮:掌政鎮、大新鎮
鄉:通貴鄉、月牙湖鄉
【建置沿革】
興慶區,始建于唐儀鳳三年(678年),時為懷遠縣城。 宋天禧四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國,此為西夏國都興慶府。 明代,設置寧夏鎮,是中國“九邊重鎮” 之一。 清代,設寧夏府治此,為“西陲一大都會”。 200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區劃重新調整,更名為興慶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興慶區地處銀川市區東部,東與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接壤,西臨唐徠古渠,南北分別與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接壤。區總面積82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興慶區地處銀川平原北部,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海拔1107.5~1112.5米。地形開闊、平緩。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地貌類型多樣,自西向東分為賀蘭山地、洪積扇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平原、沖積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灘地等。地面坡度為2‰左右,土層較厚。 銀川西部的賀蘭山為石質中高山,呈北偏東走向。全長約150千米,寬20~30千米。最高峰海拔3556米,是阻擋西北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銀川的天然屏障。
氣候 興慶區氣候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為干旱少雨,蒸發強烈,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冬季無奇冷,夏熱少酷暑,春季多風沙,秋季雨集中,春遲、夏短、秋早、冬長;無霜期短而多變。
水文 興慶區東部為黃河流經地,多年平均流量105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570立方米/秒,年引水量18.2億立方米,且水源充沛,水質良好;加之城區周邊湖泊眾多,民間有“七十二連湖”之說,地表水資源也很豐富。 黃河是興慶區的主要河流,流經銀川市80多千米,南北貫穿。銀川平原引用黃河水自流灌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引黃干渠有唐徠、漢延、惠農、西干等渠,年引水量數10億立方米。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余條,長數千千米,形成灌有渠、排有溝的完整的灌排水體系,保證了13萬多公頃農田的灌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興慶區擁有普通中學27所,專任教師2768人,在校學生數41499人;普通小學51所,專任教師2999人,在校學生數62855人。 興慶區有幼兒園85所,其他各類學校72所,轄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9萬余人,在園幼兒22000多人。率先通過自治區“教育強區”“兩基”國檢、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驗收。
醫療衛生 興慶區有有二級以上公立醫院6家,民營醫院27家,鄉鎮衛生院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7個,村衛生室35家,民營診所門診部等338家。
【交通運輸】
公路 興慶區境內有青銀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109國道,銀川繞城高速北段、東段、南段過境。其中京藏高速境內長13千米,雙向4車道,有賀蘭山路、銀川東2個出口;青銀高速境內長8千米,雙向4車道,有銀川東一個出口。109國道境內長11千米,雙向8車道;203省道境內長39千米,雙向2車道。 銀川汽車南站位于興慶區清和南街以西、勝利南街以東、六盤山路以南。銀川旅游汽車站(汽車北站)位于興慶區清和北街以西。
鐵路 興慶區境內有包蘭、京包、中寶、中太鐵路過境。
航空 興慶區境內有銀川河東國際機場。
【風景名勝】
海寶塔
海寶塔,位于銀川市興慶區民族北街海寶塔寺內,俗稱北塔。始建年代不詳,相傳為南北朝時期大夏國王赫連勃勃重修。現塔為清乾隆三年(1738年)地震后重修。塔建在高約6米的方形包磚臺基上。塔身九層,高48米,為方形樓閣式空心磚塔。塔身正中向外凸出,并設券門式明窗,其兩側各設壁龕。每層之間挑出棱角牙子和疊澀磚檐。剎座呈四角攢尖頂,上置綠琉璃桃形剎頂。整體線條簡潔明快,觚棱秀削,在中國古塔建筑中別具一格。1961年,海寶塔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承天寺塔
承天寺塔,又名西塔,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進寧南街76號,承天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一層樓閣式磚塔,通高64.5米,塔體建在高2.6米、邊長26米的方形臺基上。 承天寺塔始建于西夏天祜垂圣元年(1050年),是西夏皇帝諒祚之母沒藏氏求佛保佑其子龍運長久而建。清乾隆三年(1739年),大地震時塔寺全部震毀。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承天寺塔。20世紀80年代中期,寧夏回族自治區對承天寺塔院內進行了改造。 2006年5月25日,承天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閣
玉皇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據《朔方新志》記載,玉皇閣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古代建筑,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重點歷史文物。
南薰門
南薰門,俗稱南門樓,坐落于銀川市興慶區南薰路與中山南街交叉口處,為明清時期寧夏古城六座城門中僅存的一座。門樓坐北朝南,通高27.5米。臺基為不規則長方形,夯土筑成,外包青磚,高7米。臺基正中辟有一南北向拱券門洞,門洞兩側各有臺階可登樓。臺基中央建三重檐二層歇山頂樓閣,室內有木梯上二樓,二樓外側圍廊環繞。整座建筑結構嚴謹,氣勢宏大。南薰門始建年代不詳,明洪武年間重修寧夏衛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樓”之記載。清乾隆三年(1738年)發生8級大震,府城盡毀,城門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有“南樓秋色”一景。清宣統三年(1911年),南薰門毀于戰火。民國六年(1917年)由寧夏地方政府重建。2005年,南薰門被公布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
鼓樓坐落在銀川市興慶區解放東街和鼓樓步行街交叉處,又稱“十字鼓樓”、“四鼓樓”、“四牌樓”,俗稱“鼓樓”。樓總高26.4米,占地595平方米,由臺基、樓閣、角坊組成。臺基呈正方形,邊長24.4米,高8.4米,夯土筑成,外包青磚。臺基中部辟有十字形門洞。四面洞額有石刻題字,東曰“迎恩”,南曰“來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極”。東面門洞兩側各辟一券門,南券門額上題“坤闔”,內為一耳室;北券門額上題“乾辟”,內砌暗道可登至基頂。 銀川鼓樓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為寧夏知府趙宜喧主持建造,并手書了洞額石刻題記。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寧夏地方紳商捐資在臺基上又建了二層樓梁架,后因“款絀停輟”。直到民國六年(1917年),才由寧夏縣知事余鼎銘接續重建,并在四角增蓋了券棚頂角坊。 鼓樓還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建筑。民國十五年(1926年)9月,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為配合中國共產黨在國民軍中的工作,以李臨銘為負責人的寧夏第一個共產黨的組織—“中共寧夏特別支部”成立,辦公地址就設在鼓樓的東北角坊。在這里,中共寧夏特支領導了寧夏城的革命斗爭。1949年寧夏解放,9月26日,時任十九兵團司令員及政委的楊得志、李志民與地方人士一同在鼓樓上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入城式。1988年,鼓樓被公布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鼓樓被公布為銀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22日,興慶區入選2018年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8年12月29日,興慶區被國家民委命名第六批中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單位)。 2020年4月,興慶區入選2020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 2021年9月1日,興慶區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中國科普示范縣(市、區),示范期為5年。 2021年9月8日,興慶區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2年12月,獲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 2023年12月,被公示為全國生育友好工作先進單位擬表彰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