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市,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縣級市,銀川市代管。位于寧夏平原中部、黃河東岸。東與鹽池縣相連,南與吳忠市利通區和紅寺堡區接壤,西與永寧縣隔河相望,北以明長城為界與鄂托克前旗毗鄰,總面積4010平方千米。靈武市人口29.6萬人。靈武市下轄1個街道、6個鎮、2個鄉和1個農場。
靈武,古稱靈州。西漢,置靈洲縣。 [1]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將靈州之南金積堡析出改設寧靈廳,將同心堡、紅寺堡析出改設平遠縣,將花馬池分州(今鹽池縣)改為鹽捕廳。1950年,吳忠市析出。2002年,靈武改由銀川市代管。靈武市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形分為西部平原,東部臺地。已形成由鐵路、公路、航空3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絡。
【行政區劃】
靈武市轄1個街道、6個鎮、2個鄉:
街道:城區街道
鎮:東塔鎮、郝家橋鎮、崇興鎮、寧東鎮、馬家灘鎮、臨河鎮
鄉:梧桐樹鄉、白土崗鄉
【建置沿革】
靈武,古稱靈州。 約1.6億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就有大型蜥腳類恐龍活躍于靈武地區。 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在水洞溝一帶繁衍生息。 夏、商二代,靈武是土方、羌方的居地。 西周時期,靈武境內的部族謂之戎狄。 戰國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年),其勢力已達今靈武市。 秦統一六國后,屬秦北地郡轄地。 西漢初,屬北地郡富平縣;惠帝四年(前191年),置靈洲縣。 三國,靈洲縣屬雍州所轄。 東晉十六國,靈洲先為前趙、后趙,繼為前秦、后秦、大夏之地。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置靈洲為薄骨律鎮。孝昌二年(526年),改薄骨律鎮為靈州。北魏分裂后,靈州初屬東魏,后屬西魏。天平三年(536年),東魏遷靈州至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縣城關)置僑治靈州。大統六年(540年),西魏在原地復筑州城,改靈州為臨河郡,下轄回樂縣。大統十二年(546年),恢復靈州。北周取代西魏后,靈州屬北周。靈州轄境當為今之寧夏平原。北周設置總管府,下轄普樂郡、懷遠郡、臨河郡、歷城郡4郡。 隋大業元年(605年),罷府為州,仍為寧夏平原最高政區機構,下轄回樂、弘靜縣、懷遠縣、靈武、鳴沙縣、豐安縣6縣,今之靈武市境屬回樂縣。隋末,靈州改為靈武郡,轄今銀南地區、銀川市、石嘴山市大部分地域。 唐初,恢復靈州舊名,復置總管府,武德七年(624年),改都督府,治回樂。轄回樂、弘靜、懷遠、靈武、鳴沙、保靜縣6縣,及管轄安置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的羈縻州。貞觀元年(627年),州縣省并,靈州屬關內道。開元九年(721年),在靈州又置朔方節度使,統七軍府,管理單于都護府和夏、鹽等6州及3受降城。天寶元年(742年),改靈州為靈武郡。天寶十四年(755年),升靈武郡為大都督府。 五代十國,始終為朔方軍節度使駐地。 宋開寶二年(969年),廢節度使存州,靈州領縣一:回樂(州治),管八鎮:清遠、昌化、保安、保靜、臨河、懷遠、定遠、靈武,其轄境約今之寧夏平原。 [4]咸平五年(1002年),黨項族首領李繼遷以靈州為都,稱“西平府”。 [1]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立國,遷都興慶府(今銀川市),靈州設置翔慶軍司。 元代,仍為靈州,先后屬西夏中興路行省和寧夏府路。 明代,靈州改置千戶所,屬寧夏衛和陜西都指揮使司。下轄屯堡十三、城十。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靈州河口守御千戶所。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靈州千戶所為靈州直隸州,隸屬寧夏府,下轄花馬池分州(今鹽池縣)與36堡。大致包括今靈武、同心、鹽池三縣全部和吳忠市部分地區。同治十二年(1873年),將靈州之南金積堡析出改設寧靈廳,直屬寧夏府。將同心堡、紅寺堡析出改設平遠縣,屬固原州。將花馬池分州改為鹽捕廳。 民國二年(1913年),改靈州為靈武縣,屬寧夏省,將靈武縣東南之萌城、隰寧、惠安、鹽積4堡劃出并入鹽池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靈武縣屬寧夏省,政區分為1市(吳忠市)6區。 1950年,吳忠市析出。 1954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設河東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屬之。 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屬自治區管轄。 1972年,成立銀南地區,靈武縣屬之。 1996年,撤銷靈武縣,設立靈武市 1998年,撤銷銀南地區,設立地級吳忠市,代管靈武市。 2002年,靈武改由銀川市代管。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靈武市,位于寧夏平原中部、黃河東岸。東與鹽池縣相連,南與吳忠市利通區和紅寺堡區接壤,西與永寧縣隔河相望,北以明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毗鄰。南北長98千米,東西寬54千米,總面積384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靈武市地處銀川平原的東南邊緣,西臨黃河,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形分為西部平原,東部臺地。西部為黃河東岸沖積平原,屬銀川平原的東南邊緣,由第四系河湖相砂礫質沖積洪積物淤積而成。 [1]地勢平坦,渠系發達,多湖沼濕地;東部臺地系鄂爾多斯臺地西南部、靈鹽臺地西部的一部分。從北向南主要有馬鞍山、旗眼山、豬頭嶺、牛布郎山、面子山、楊家窯山、紅砂梁等低丘。境內最高海拔1652米,最低海拔1104米。
氣候 靈武市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干燥,風大沙多。年可照時數4434.7小時,平均每天12.1小時。靈武地區日照強度一般都在10勒克斯以上,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6056.2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降水日數49.4天,以雨為主、雪在降水中僅占2%。 靈武市平均氣溫為10.4℃,比上年上升0.8℃。年極端最高氣溫38.1℃,年極端最低氣溫-26.9℃,年降水量192.3毫米。終霜日期5月5日,初霜日期10月11日,無霜期158天。年最大風速12.4米/秒,年極大風速20.8米/秒,年平均風速2.3米/秒。
水文 靈武市境內河道除東部與鹽池交界處部分地區屬內流區外,其余均屬黃河流域。黃河和山水溝(苦水河)為過境河流,使之西部平原為富水區。黃河流經境內47千米,年均經流量312.12億立方米;山水溝流經境內白土崗鄉、郝家橋鎮、崇興鎮入黃河,流程由原70千米縮減至60.4千米,年均徑流量1250萬立方米。東部臺地為缺水區,境內有大小山洪溝54條,除邊溝、西天河、長流水溝等有泉水注入的地段,其余均只在雨季出現暫時水流,一般順地勢由東或東南向西或西北,或注入黃河,或為內陸徑流,年徑流總量896萬立方米。
【交通運輸】
靈武市有鐵路大古線、銀太線、銀西鐵路、銀蘭高速鐵路過境,其中大古線起自寧東鎮古窯子,設古窯子站、甜水河站、果園站,通往大壩電廠,為運煤線,境內長60千米;銀太線由銀川通往太原,在境內設有靈武站。
青銀高速(G20)王圈梁至銀川段、G307線、GS3線高速公路過境,其中青銀高速(G20)王圈梁至銀川段境內長50.5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青島;GS3線高速公路(石壩至太陽山)境內長98.3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陜西。省道103線、203線、302(高古)線、303線(狼南路)均過境,其中省道103線境內長175千米,雙向四車道,通往甘肅;省道203線境內長428千米,雙向四車道,通往河南;省道303線(狼南路)境內長165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內蒙古。有縣鄉級公路736條,總長1330.493千米。
航空運輸中的銀川河東國際機場位于本市臨河鎮境內。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靈武市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數1個,普通高中學校數2個,普通初中學校數6個,普通小學學校數33個,一貫制學校數2個,幼兒園數43個。 靈武市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數127人,普通高中專任教師數349人,普通初中專任教師數656人,普通小學專任教師數1195人,幼兒園教職工數1118人。 靈武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782人,在校生4339人,畢業生1198人。普通高中招生1546人,在校生4739人,畢業生1560人。初中招生3108人,在校生9785人,畢業生2872人。普通小學招生3237人,在校生19221人,畢業生3242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8839人。小學六年教育鞏固率為94.5%,初中三年教育鞏固率為98.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4.2%。
文體事業 靈武市有國家二級圖書館1個:靈武市圖書館。 靈武市文化和旅游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0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21.1萬冊,人均圖書擁有量0.7冊,總流通6.99萬人次。文化館1個。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 靈武市共有體育場地45個,體育場地面積46.6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44.8平方米。
醫療衛生 靈武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97個,其中醫院13個,在醫院中,公立醫院3個,民營醫院1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81個,其中鄉鎮衛生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個,門診部(所)94個,村衛生室7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個。年末衛生技術人員207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768人,注冊護士828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491張,其中醫院1287張,鄉鎮衛生院139張。
【風景名勝】
白芨灘自然保護區
白芨灘自然保護區為國家建立較早的國家級荒漠類型保護區,位于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景區總面積74843公頃,由低山丘陵、緩坡丘陵和沙漠低山丘陵三個類型組成,屬荒漠草原和流動沙丘等荒漠類型生態系統,主要特點是孕育著較為豐富的荒漠區域所特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中國最大的天然檸條灌木林地1.67萬公頃、貓頭刺近2萬公頃及沙冬青群落。保護區內有維管植物53科170屬306種,有動物23目47科11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種,列入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動物23種;保護區內還有甘草、麻黃、黃英、歡蓉等野生中草藥多種。
水洞溝遺址
水洞溝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學術界赫赫有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產地。該遺址由若干地點組成,散布在黃河的支流邊溝河兩岸,埋藏著距今4萬年至5000年前不同時期、不同人群、不同生存活動所留下的遺物與遺跡。
靈武明長城
寧夏境內明代長城又稱“邊墻”,全長400多千米,主要由西長城、北長城、東長城連接而成,東長城即指靈武境內的明長城。 靈武境內明長城蜿蜒55千米,是寧夏最長也是保存較好的一段長城,西起黃河東岸橫城堡,向東南行經水洞溝、紅山堡,施家窯、將家窯、清水營、東灣、楊家莊等地,穿過鹽池縣進入陜西定邊縣。墻體為黃土夯筑,基寬5~8米、殘高3~6米、夯層10~13厘米,城墻每段拐彎處各有墩臺。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位于水洞溝旅游景區大門西側100米處,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為局部二層建筑。博物館外形仿水洞溝遺址出土的石葉石器造型,由地上環廊展區和下沉式展區兩部分構成。
靈武國家地質公園恐龍化石遺跡園
靈武國家地質公園恐龍化石遺跡園,位于靈武市寧東磁窯堡區域,占地面積2平方千米。是我國發現面積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邊環境未遭破壞的遺存。對研究蜥腳類恐龍形態學、分類學和系統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它提供了中生代地理及全球古生物地理區系的形成的重要信息。
【地方特產】
靈武長棗 靈武長棗,寧夏靈武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靈武長棗是經過多年自然篩選出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特色棗產品,果實長橢圓形,色艷、肉厚、脆甜適口、汁液多,平均單果重18.1克,最大單果重達40克。抗逆性強,果實營養非常豐富,不僅含有多種有機酸,還含有糖、脂肪、蛋白質及多種礦物質,尤其是鮮棗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2006年5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靈武長棗”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銀川鯉魚 銀川鯉魚,寧夏銀川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銀川鯉魚肉鮮味美,肉質細膩而有彈性,且無腥味,口感較好,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魚肉中不僅含有高蛋白質,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另外還有鈣、磷、鐵和10多種氨基酸,也是鯉魚產生美味的主要成分。2010年0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銀川鯉魚”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寧夏大米 寧夏大米,寧夏回族自治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寧夏引黃灌區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稻區。寧夏平原灌區種稻始于6世紀后半葉,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寧夏平原沿河兩岸,地勢平坦,享黃河之利,旱澇無虞,是寧夏農業的精華之地。水稻一年一熟,多與旱作物輪種,實行稻旱三段輪作制或兩段輪作制,局部低洼鹽堿地實行連作種稻。寧夏稻區氣候干燥,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病蟲害輕,污染源少,生產的大米表面光滑,晶瑩剔透,細膩油亮,入口粘而不膩,滑潤爽口,口感較佳。2008年12月0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寧夏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榮譽稱號】
2011年10月,靈武市榮獲第二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稱號。 2014年9月,靈武市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2015年,靈武市榮獲2014年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集體一等獎稱號。 2015年,靈武市榮獲2014年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集體一等獎稱號。 2015年,靈武市榮獲2014年度農民增收先進集體一等獎稱號。 2017年12月,靈武市入選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名單。 2018年3月,靈武市入選第七批國家級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名單。 2019年11月,靈武市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名單。 2021年1月,靈武市榮獲2018-2020周期國家衛生城市稱號。 2020年1月,靈武市入選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020年11月,靈武市榮獲第六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稱號。 2021年1月,靈武市入選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名單。 2022年12月,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62。 2023年3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 2023年9月,入選“新華指數·高質量發展百強縣(2023)”,排名第97。 2023年11月,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第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