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都區,隸屬青海省海東市。是海東市政府所在地,地處青海省東北部湟水中游南北兩側,西與海東市平安區相鄰,東與民和縣毗連,南接化隆縣以青沙山為界,北與互助縣隔河相望,總面積3050平方公里,樂都區下轄2個街道,6個鎮,12個鄉。樂都區常住人口240949人。區政府駐古城大街50號。
【行政區劃】
樂都區轄2個街道、6個鎮、12個鄉:
街道:碾伯街道、崗溝街道
鎮:雨潤鎮、壽樂鎮、高廟鎮、洪水鎮、高店鎮、瞿曇鎮
鄉:共和鄉、中嶺鄉、李家鄉、下營鄉、蘆花鄉、馬營鄉、馬廠鄉、蒲臺鄉、中壩鄉、峰堆鄉、城臺鄉、達拉鄉
【建置沿革】
樂都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深厚。根據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證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們就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 秦漢以前,樂都屬羌戎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軍進入湟水流域,樂都地區歸入漢朝版圖。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破羌縣,屬金城郡。 南北朝時南涼主立國,定都樂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樂都郡為鄯州,移西都縣于樂都。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縣為湟水縣,隸屬鄯州。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領鄯、河、蘭、廓四州軍政事務。開元二年(714年),唐置隴右節度使于鄯州,轄治隴右12州,使樂都成為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宋時稱邈川、湟州、樂州。 元時,樂都屬西寧州。 明代,先后設碾伯衛、西寧衛碾伯右千戶所,清雍正三年改為碾伯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縣為樂都縣,隸屬青海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稱樂都縣。 1979年,劃海東專區。 2013年,撤銷海東地區,樂都縣,設立地級海東市、樂都區。
【地理環境】
樂都區,位于青海省東部。西連青海省西寧市中心城區,南與化隆縣為鄰,北與互助縣相望。南北長33.6千米,東西寬23千米,總面積3050平方千米。境內大部分地區為山區,地形復雜,溝壑縱橫,湟水河自西向東流經全境,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
【交通運輸】
蘭青鐵路、蘭新高鐵、京藏高速公路、109國道穿境區鄉公路暢通,區府駐地距西寧機場40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樂都區駐有: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樂都區共有學校142所(轄102個教學點),其中完全小學3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初中4所,高級中學4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有幼兒園、早教點122所。有中小學生及學前幼兒33235人,其中小學生16772人,初中生9053人,學前幼兒7410人,總計中寄宿生5504人,少數民族學生7014人,教職工2863名。
文體事業 樂都區共有廣播電視臺轉播臺12個,“村村通”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10506個,直播衛星公共服務戶戶通50415套,調頻廣播轉播臺12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6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85%:電視網絡公司1個,有線電視31787戶。老年福利服務中心4個,區書法家協會2個,區文化館1個,體校1所,管樂隊和民樂隊12個、秦腔和眉戶劇團4個。
醫療衛生 樂都區共有各類醫療機構440個,其中區直衛生部門2個、鄉鎮衛生院21個,村衛生室34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9個(為非營利私立機構)、民營醫院8個、個體診所44個。全區住院病床實際開放1097張,其中縣級醫院實際開放515張,民營醫院實際開放278張,鄉級衛生院實際開放床位304張。
【風景名勝】
瞿曇寺
瞿曇寺,位于樂都區城南21公里處的馬圈溝口,是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組古香古色的明代建筑群。明洪武年間創建,已有600多年歷史,在中國藏傳佛教界擁有很高的地位。因建筑布局仿照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布局,而被稱為“小故宮”。 瞿曇寺,漢式建筑風格十分典型,在類型眾多的藏傳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寺中珍藏的朱元璋敕賜的“瞿曇寺”匾、象背云鼓、五通御碑、宣德青銅鐘,以及御制的金印、象牙印、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等在中國獨一無二,瞿曇寺歷史上承載青藏高原藏、漢、土、蒙等民族和諧共生的典范。1982年2月23日,瞿曇寺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灣遺址
柳灣遺址,位于樂都區高廟鎮東面兩公里處的柳灣村,屬于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墓葬群,地處湟水中游北岸臺地,南北450米,東西250米,總面積112500平方米。 柳灣墓地,包括了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是我國黃河流域迄今已知的規模最大且保存完好的一處原始氏族社會公共墓地。2006年5月25日,柳灣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
中國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2002年5月落成,分上下兩層,外形酷似在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盆。占地面積5845平方米,建筑面積2222平方米,可供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總投資450萬元。
西來寺
西來寺,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有山門,大殿、東廊房、會景樓、藥王殿等組成。殿宇布局合理,雕梁畫棟,氣勢不凡。院內滿是松柏、沙棗、垂柳,綠樹成蔭,環境清幽。但西來寺的看點不在建筑和院內的布局,而在于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栩栩如生的水陸道場畫。
羊官寺
羊官寺,青海省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壽樂寺”,藏語全稱為“東霞扎西曲林”,意為“北山吉祥叢林”。位于樂都縣壽樂鎮羊官溝村。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寺內存有唐卡、法器等大量的明代文物。 據《安多政教史》記載:該寺修建有118柱的經堂,其建筑為七轉九、三重檐、九脊頂斗拱合壁、高三層的藏漢式殿堂。經堂前山腳下,有三轉五,三重檐的護法殿一座。還有官房、講經院、吉洼昂等建筑64間:柳家昂兩大院七小院共197間。僧舍127院517間,總建筑800余間,面積達69畝。另有寶塔4座,本康10座。寺院內處各設防護閘欄500米,并有哨所6處。
藥草臺寺
藥草臺寺,系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位于樂都縣瞿曇鎮石坡村。《西寧府志》曰:“藥臺在城南五十里,瞿曇寺下院也,依山臨流,多產藥草,因為寺名云”。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落成,具有典型的漢藏建筑風格。與瞿曇寺同屬一寺,史稱瞿曇寺下院。1998年,該寺又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溝寺
石溝寺,位于樂都縣姜灣村。為漢族道觀,創建于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殿宇建于山腰之間,坐東朝西,在數丈崖壁之上依山勢建有韋陀殿、山門、歇馬殿、觀音殿、鐘亭、百子宮、藥王宮等。其中觀音殿為主體建筑。所有建筑依山而建,前面半壁為土木結構,紅磚青瓦,飛椽斗拱,后面半壁為依山鑿就洞窟,殿內兩側留有山石自然狀態,從殿外觀之,殿與山渾然一體。
【歷史文化】
藏族婚宴十八說 藏族婚宴十八說,是流傳在青海省東部農業區藏族聚居地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伴隨藏族婚俗而形成,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具體內容有:祭神、梳辮說、梳子說、哭嫁歌、出路歌、父母的教誡、馬說、墊子、土地頌、房屋、茶、酒、婚禮宴說、系腰帶、衣服、祝福、囑托、吉祥。還有豐富多彩的歌舞活動和美味佳肴,以及艷麗而華貴的藏族服飾,場面熱烈浪漫、莊重華麗。 藏族婚宴十八說,在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語言文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對豐富我國民族民間文化,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2008年6月7日,藏族婚宴十八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流行于青海省樂都縣地方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又稱“九曲黃河燈陣”,流傳于青海省樂都縣崗溝鎮的馬家臺、七里店、李家、水磨灣四個行政村。每三年舉辦兩次,俗稱“三年兩頭”。點燈會期三天,始于農歷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結束,每晚七點亮燈,約十一點結束。每逢燈會,十里八鄉的群眾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涌向會場,賜福觀外游人如織,每天的觀燈人數平均在一萬以上。 2008年6月7日,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瞿曇寺 瞿曇寺花兒會,因起源、并流傳于樂都縣瞿曇寺一帶而得名。同時,也是當地的廟會,從農歷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 瞿曇寺“花兒”會,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對“花兒”會的生成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是研究大型民俗活動與地方文化發展關系的典型個案,在當地發揮著促進民間物資交流、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豐富民眾生活等多方面的功能。 2006年5月20日,瞿曇寺“花兒”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方特產】
樂都沙果 樂都沙果,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樂都沙果別稱花紅、林檎,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喬木,高4~6米。樂都沙果因產于樂都地區,果實儲后肉質疏沙,故而得名“樂都沙果”。 2014年1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樂都沙果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樂都藏香豬 樂都藏香豬,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樂都藏香豬是高原放養型豬種,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地區的豬種之一,它能適應惡劣的高寒氣候,適宜于以放牧為主,補飼為輔的飼養管理,是青藏高原的瀕危物種,肉質香嫩可口,皮薄,瘦肉多,屬高寒地區優良瘦肉豬種之一,有很高的保護開發利用價值。 2014年1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樂都藏香豬”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樂都綠蘿卜 樂都綠蘿卜,青海省海東市樂都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樂都縣全年日照總時數2843.3小時,日照率為63%,年平均氣溫6.9℃,年氣溫較差25.8℃。生長期的積溫可達3000℃,河谷、溝岔面積較大,形成了很多獨有的高原特色小氣候,灌溉條件好,風速小,氣候適宜于樂都綠蘿卜生產。樂都綠蘿卜肉質根呈長圓筒形,長18厘米,橫徑8厘米,肉色淺綠,約2/3露出地面,外皮綠色,入土部分外皮白色。細尾根長8.2厘米,粗2毫米,白色,肉質根毛重480-560克,凈重380-400克,肉質根基本無裂及分叉現象。 2013年4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樂都綠蘿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樂都紫皮大蒜 樂都紫皮大蒜,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樂都縣位于青海高原東部的溫暖灌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適宜多種農作物、蔬菜、果樹的生長。種植的樂都紫皮大蒜外皮呈紫紅色,蒜瓣緊實、瓣少而肥大,口感好、辣味濃厚,并且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保健作用和藥用價值。 2010年0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樂都紫皮大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樂都牦牛肉 樂都牦牛肉,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樂都區屬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光照充足,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溫度為7.3℃,年平均降雨量為335.4毫米,無霜期144天,適宜養殖牦牛。樂都牦牛具有粗壯堅實的四肢,蹄質堅實而蹄尖狹窄、稅利,蹄底有馬蹄鐵形硬角質,能攀登利用其他牲畜不能利用的高山陡坡的草場。屠宰后牦牛鮮肉顏色深紅,肌間脂肪分布均勻,脂肪顏色微黃;肉煮沸后的肉湯清澈透明,脂肪團聚于表面,具特有的香味,味香四溢肉質鮮嫩、無異味,具鮮牛肉特有氣味。 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樂都牦牛肉”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樂都大櫻桃 樂都大櫻桃,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20世紀90年代,樂都區從山東省引進大果櫻桃,經過試驗獲得成功,此后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樂都大櫻桃色澤鮮艷、紅如瑪瑙、肥厚多汁、酸甜適口、果香濃郁,富含糖、蛋白質、維生素及鈣、鐵、磷、鉀等多種元素。 2010年04月0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樂都大櫻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樂都長辣椒 樂都長辣椒,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樂都區辣椒歷史悠久,早在解放前就有種植。樂都長辣椒,皮薄肉厚,辣味適中,味香口感好,個體長大,營養豐富。經檢測,干物質為9.49%,比山東高4.49%;每100克中辣色素含量為0.05毫克,比山東高0.02毫克;每100克中維生素C含量為109.3毫克,比山東高47.3毫克。 2010年04月0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樂都長辣椒”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樂都洋芋 樂都洋芋,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2011年11月01日,樂都洋芋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榮譽稱號】
2018年9月,樂都區入選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2018年10月,樂都區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2019年10月,樂都區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9年11月,樂都區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1年1月,樂都區入選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 2021年6月,樂都區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1年12月,樂都區入選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2022年4月,樂都區入選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