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德縣,隸屬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東部,海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行政區域面積3600平方千米,貴德縣轄4鎮3鄉,122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貴德縣常住人口為105645人。有漢、藏、回、土、撒拉等15個民族和睦相處,繁衍生息,共同進步。貴德縣境素有“高原小江南”、“梨都之鄉”和省會西寧市“后花園”之美譽。
【行政區劃】
貴德縣轄4個鎮、3個鄉:
鎮:河陰鎮、河西鎮、拉西瓦鎮、常牧鎮
鄉:河東鄉、新街回族鄉、尕讓鄉
【建置沿革】
貴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們在這片熱土上耕耘放牧,繁衍生息。 西漢(公元前60年),貴德屬金城(蘭州)郡河關縣管轄。 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設澆河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澆河郡為廓州。 南宋寶祐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古滅金后在河州(今甘肅臨夏)設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帥府,置貴德州宣慰司,“貴德”地名首次出現。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設貴德州,屬陜西行省河州路。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貴德州為歸德州,洪武八年(1375年),改歸德州為歸德守御千戶所,隸臨洮府河州衛。 清初,貴德守御千戶所隸于陜西都司河州衛,雍正四年,裁河州衛,遂隸于臨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歸德所由臨洮府改隸西寧府。乾隆五十六年(1761年),歸德復改為貴德廳,設撫番同知。 民國二年(1913年),貴德廳改為貴德縣,隸屬甘肅省,設西寧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青海建省,貴德隸屬青海省。 1949年9月18日,解放,同日成立中共貴德縣委和縣人民政府。 1953年12月,海南藏族自治區(后改為州)成立,貴德縣由屬省改歸州屬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貴德縣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東部,東西寬63.4千米,南北長90.6千米,處于黃河上游龍羊峽與李家峽之間。縣城駐河陰鎮,距省會西寧114千米,海南州府恰卜恰158千米。 [9]行政區域面積3600平方千米。
地質地貌 貴德縣全境溝壑縱橫,山川相間,呈現多級河流階地和盆地丘陵地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形成四山環抱的河谷盆地。海拔最低為黃河松巴峽口2170米,最高為扎木日根山5011米,縣城海拔2200米。
氣候 貴德深居內陸,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短促涼爽,秋季陰濕多雨,冬季漫長干燥,氣溫日差較大。年平均氣溫7.2℃,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4℃,極端顯低氣溫-23.8℃。年平均降水量251—559毫米, 全年無霜期258天,作物生長期223天,年日照時數為2928小時。
水文 貴德縣境內流入黃河的主要河流有12條,黃河北岸有多龍、浪麻、昨那、多拉、曲卜藏、龍春、尕讓、松巴等8條河流;南岸有暖泉河、莫曲溝(西河)、高紅崖河(東河)、清水河等4條河流,其中清水河是出境河流,流往同仁縣。黃河由西向東橫貫境中,長達74.7千米,還有紅岸河、莫渠溝河、龍春河、浪麻河等河流分別從南北兩側匯入黃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貴德縣共有幼兒園73所,在園幼兒4891人,幼兒毛入園率達到100.25%;中、小學14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小學8所,高中2所;在校學齡人口總數17805人,其中:小學9498人,初中4336人,高中3971人;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99.82%,學齡少年入學率98.72%。
文化體育 貴德縣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管所1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8.33%,截至目前先后向農牧民群眾發放“村村通”和“戶戶通”衛星地面接收設備35530套,建成了縣城中心機房,新街鄉新街村,常牧鎮周屯村,尕讓鄉尕讓村4個骨干臺站;河西鎮瓦家村、山坪村,尕讓鄉亦扎石、東果堂村等11個廣播電視發射臺站。我縣廣播電視已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依托、村社為基礎的發展格局。
醫療衛生 貴德縣擁有公立衛生機構13個,實有床位682張。其中,縣級醫院1個,實有床位292張;鄉鎮衛生院9個,實有床位374張;婦計中心1個;實有床位16張;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全部衛生技術人員288人。民營衛生機構3個,實有床位數239張,衛生技術人員85人。整合后的村級衛生室123個,配備鄉村醫生180名,標準化村級衛生室達到123個。
【風景名勝】
黃河清國家地質公園
貴德黃河清國家濕地公園范圍涉及五個鄉(鎮),即尕讓鄉、河西鎮、河陰鎮、河東鄉、拉西瓦鎮。 珍貴古樹名木:貴德縣人工植樹造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群眾熱愛自然、保護資源的意識較強,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較好。據資料記載,貴德縣人工植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園區內珍貴古樹名木眾多,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有100余株,而且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旅游觀賞價值。 黃河清濕地公園景區內棲息著許多水生動物,魚類主要有鯉魚、鯽魚、綿魚、裸鯉、白魚、鲇魚等,包括養殖區的魚蟹等。此外還有許多水鳥和候鳥,常見的鳥類有赤麻鴨、白鷺、野鴛鴦、鸕鶿等,春夏時節,常有天鵝、丹頂鶴、大雁等成群光臨,河流兩岸喬灌木林中棲息著喜鵲、鷹、布谷鳥、野雞、烏鴉、貓頭鷹、斑鳩、野鴨、石雞、百靈鳥、云雀、山雀、麻雀等。 黃河清濕地公園內獸類主要有高原兔、水獺、猞猁、沙狐、赤狐、黃鼠狼、水獺、旱獺、酚鼠等;爬行類主要有蛇、青蛙、蜥蜴、蟾蜍等。
【歷史文化】
從已挖掘的文化遺址看,境內有“馬家窯文化”,“卡約文化”、“仰韶文化”、“昆侖文化”、“唐汪文化”、“黃河文化”等早期人類文化遺產,漢唐古堡、明清樓閣記載著貴德歷史和文化的發展。1985年文物管理處在貴德縣挖掘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58處,其中省級保護的遺址17處,有唐加里遺址(青銅)、藏蓋古城(唐)、玉皇閣(明)、白馬寺(清)等;縣級保護的遺址36處,有尕次古城(漢)、畢家寺城堡(元)、古城廓(明)等。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砍砸器、石刀、石鏟;青銅時期的陶罐;漢代的鐵鏵、銅印、五銖錢;元代的古鐘;明代的必里衛戶所印、金牌信符、宣德銅爐等。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在境內交錯延伸,是當年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境內西漢神爵二年開辟了河關縣(今貴德縣)至金域(蘭州)道,東漢建初二年開辟了從臨羌至歸義(今尕讓)城驛道,晉南北朝時土谷渾開辟了貴德至河州驛道,清乾隆三年開辟了貴德西寧驛道。據《后漢書·西羌傳》記載,漢和帝永元五年,在今貴德河西賀爾加附近的黃河上建造了用數舟連接的浮橋。
境內還蘊藏著一批新生代的古生物化石,品種繁多,稀奇珍貴。化石有乳齒象、三趾馬、披毛犀、大唇犀、西藏鼠、鼠兔、魚類等。特別是在河西鄉吾路口同一地點,發掘出土了多個乳齒象化石,其中一個比較完好。考古學家指出,在同一地點發現多個乳齒象化石。
【榮譽稱號】
2019年5月,貴德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 2019年8月,貴德縣入選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19年11月,貴德縣入選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 2019年12月,貴德縣入選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2020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5月,貴德縣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 2020年7月,貴德縣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縣城。 2020年10月,貴德縣入選2019年度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0年12月,貴德縣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2021年6月,貴德縣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1年7月,貴德縣入選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1年9月,貴德縣入選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2021年10月,貴德縣入選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21年11月,貴德縣入選2022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 2021年11月15日,貴德縣被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確定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 2021年12月,貴德縣被擬通報表揚為2016—2020年青海省普法先進縣(市、區)。 2022年5月,共青團貴德縣委被授予2021年度“青海省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 2022年6月,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