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縣,隸屬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處青海省東北部,青海湖西側,祁連山南麓,柴達木盆地東部,東鄰祁連縣、剛察縣,南接共和縣、烏蘭縣,西毗德令哈市,西北與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為界。天峻縣下轄3個鎮、7個鄉。62個牧委會和2個社區,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地區,有藏、漢、回、蒙古、撒拉等15個民族,戶籍人口2.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85%(戶籍人口),總面積2.57萬平方公里。
天峻縣,是海西州唯一的牧業縣,煤炭和畜牧業是主要產業。因境內的環青海湖十三名山之一的“天峻山”音譯而來。在這里西王母文化為代表等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民俗特點十分濃郁。
【行政區劃】
天峻縣轄3個鎮、7個鄉:
鎮:新源鎮、木里鎮、江河鎮
鄉:快爾瑪鄉、舟群鄉、織合瑪鄉、蘇里鄉、生格鄉、陽康鄉、龍門鄉
【建置沿革】
漢代以前,天峻為羌地。 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誘卑禾羌獻地,置西海郡,天峻歸西海郡轄地,王莽地皇二十三年(公元23年)西海郡廢,復為羌地。 東晉十六國時,為鮮卑己弗部(又稱己弗勿敵國),北魏太武帝神鹿年間,天峻地區成為吐谷渾屬地。 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年破吐谷渾國,在其故地設置郡縣、其中西海郡治吐谷渾故都伏俟城,領宣德、威定二縣,天峻地區為宣德縣地。隋亡,吐谷渾復其故地。 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攻敗吐谷渾,天峻地區改屬吐蕃國。 北宋初,這里曾為吐蕃角廝羅地方政權轄區。 蒙古憲宗蒙哥三年(公元1253年)置吐蕃待處宣慰司(治河州),天峻地區為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屬宣政院。 明前期為西寧塞外四衛之一的罕東衛屬地。后罕東衛西遷,這一帶屬尕甘利都司,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年,東蒙古吐默特部進入青海破四衛,天峻遂為東蒙古諸部牧區。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又成為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轄區。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編定青海蒙古29旗,天峻東部為和碩特北前旗駐牧地,西部為和碩特北右末旗駐牧地,錄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于事務大臣(統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清咸豐初年,藏族部落汪什代海部遷至天峻縣境駐牧。 民國六年(1917年)天峻地區錄都蘭理事,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為都蘭縣管轄,稱都蘭縣第二行政區。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10月16日,青海省軍政委員會任命王本巴為都蘭縣長,王德海、丹科為副縣長,10月30日王本巴一行30多人到達汪什代誨部落干1戶丹科家,向歡迎的群眾宣講了政策,汪什代海(天峻)遂為解放。 1950年,天峻被劃為都蘭縣第二區。 1953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西北局蘭州會議精神,都蘭縣升格為專區級民族聯合自治政府,天峻升縣級自治區,10月3日海西地委決定經省委批準成立中國共產黨天峻工作委員會,11月19日至24日召開“天峻藏族自治區籌備協商會議”,正式成立“天峻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籌備委員會。 1954年7月25日,天峻藏族自治區(縣級)正式成立,錄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專區級)。 1955年6月,成立下環倉、上環倉、扎查3個區,委派3區委書記和區長。7月1日,根據國務院批復海西自治區改為自治洲,天峻自治區改為天峻縣,自治區人民玫府改為縣人民委員會,主席、副主席改稱縣長、副縣長。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峻縣,地處青海省東北部,青海湖西側,祁連山南麓,柴達木盆地東部,東鄰祁連縣、剛察縣,南接共和縣、烏蘭縣,西毗德令哈市,西北與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為界。縣境東北-西南寬約44-170公里,西北-東南長約312公里。天峻縣行政區域面積為2598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天峻的地形可概括為:六大水、五大山、丘陵溝谷間平原,大小河四十三,湖泊沼澤連冰川;中部高,兩頭低,東南寬西北窄,形似楔;海拔高,天峻縣最高海拔5826.8米,最低海拔2850米,相對高差近3000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氣候 天峻縣海拔高,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氣溫低,降水時間不均勻。氣候寒冷,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大風天數97天。
【交通運輸】
青藏鐵路橫貫天峻縣縣境南部,截至2010年,鐵路在境內全長95公里,設有江河、天棚、天峻、南山、二郎洞五個火車站。天峻站東到西寧316公里,西達州府德令哈220公里。315國道線和青藏鐵路穿縣而過。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天峻縣共有各類學校16所。在校學生3783人,教師人數335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284人,教師51人;普通初中在校學生778人,教師113人;小學在校學生1794人,教師171人;幼兒園在園學生931人,幼教123人。
文化事業 天峻縣共有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2個,劇場影劇院1個,體育場館2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2.68萬冊,廣播臺(站、室)1個。廣播覆蓋率和電視覆蓋率分別97.1%和97.95%。
醫療衛生 天峻縣共有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76個,其中: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0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實有醫療機構床位122張,衛生工作人員281人,其中:執業醫師89人、執業(助理)醫師35人、注冊護士83人。
【風景名勝】
天峻山
天峻縣位于祁連山南麓,東距青海湖僅40余公里,天峻山是環湖13座名山之一,也是柴達木盆地的東部門戶。青海湖的母親河布哈河從北部山區發源,縣城西南的天峻山,山上松柏挺立,綠草鋪地,山峰兩側的天峻溝和瞎熊溝里奇峰林立,離縣城55公里處的秀龍溝,被天峻人自豪地稱為“青藏高原的小九寨溝”。這條峽谷總長26公里,四面環山。天峻山植被良好,山北是灌木叢,山南是松林。
哈拉湖
哈拉湖是青海第二大湖泊,又稱黑海,湖泊面積59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077米,屬咸水湖。哈拉湖是青藏高原上內陸流域一個大型咸水湖。該湖由發源于高峰達5600米的周圍山區的許多小河流供水,各河多發源于高山冰川,冰川融水補給為主。這是祁連山腹地水草豐美的一塊地方,主要植被為芨芨草、豬毛蒿、阿爾太針茅、冰草、木本豬毛菜、里海鹽爪爪和牛漆姑草的高原草甸植被,是濕地鳥類雁鴨類、鷸類和鷗類的重要繁殖地,湖中有大種群的湟魚生存。
魯芒溝巖畫
魯芒溝巖畫位于天峻縣天棚鄉之西南,溝為東南-西北向,溝口處有西寧-天峻公路橫穿,溝東西兩側均為高山,山間和溝谷間牧草叢生,為良好的天然牧場。在溝內約4公里處東側為石山,石山根部為山體潰塌而落下的大石塊,這些石塊表面有一層油黑發亮的氧化面,巖畫就制作在這些大石塊上,共有3處,分別刻在3塊相距不遠石面較平的大石塊上。
石經寺
青海天峻石經寺位于天峻縣城東北方,離縣城約18公里處。1957年建成,在石板上鐫刻藏文關角(即甘珠爾)大經108部,莊嚴經200部、佛像324尊。石經墻為高2米、寬1米,周長320米的正方形經院。整個石經院由“甘珠爾石經院”、“時輪佛塔”、“石經佛龕”、“巨鍋長明燈”四部分組成。
【風俗民情】
林卡節 林卡節藏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每年藏歷五月一日左右舉行,節期不定,有些地方長達十多天。屆時,藏族群眾扶老攜幼,帶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蓬,以及各種娛樂用具和樂器,來到幽雅恬靜的林卡(藏語音譯,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柳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柳林子”)。鋪上卡墊,一邊彈六弦琴,一邊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歡聚野宴。此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和騫馬、射箭等文體活動。
謝水節 謝水節每年農歷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念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愿。
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歷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
俄喜節 俄喜節為藏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準備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后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地方特產】
牦牛絨 牦牛被稱作高原之舟,是生長于中國青藏高原及高寒草原的特有牛種,牦牛絨很細,直徑小于20微米,長度為3.4~4.5厘米,有不規則彎曲,鱗片呈環狀緊密抱合。牦牛絨比普通羊毛更加保暖柔軟,用于服裝生產領域。
草原黃蘑菇 草原黃蘑菇是一種珍貴稀有的食、藥用蕈菌。生于草原 ,尤其喜生于高山草甸草地上,形成蘑菇圈與牧草形成菌根。營養豐富,尤以天峻縣產的黃蘑菇,肉質肥厚,細嫩脆鮮,形體碩大,味香似肉,質量最為優良。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時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并捏成小團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營養豐富,發熱量大,充饑御寒。
酸奶 主料:熟牦牛奶制法:當地牧民使用小碗通過發酵自行加工制作。特點:奶皮金黃,奶質細膩潔白,加入適量白糖可以使味道酸甜可口。
【榮譽稱號】
2020年2月12日,天峻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2年1月,選為省級重點現代農業產業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