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位于山東省西北邊陲,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隸屬德州市東經115°51'-116°17'、北緯37°03'-37°23'之間。東鄰黃河故道,與平原縣連接;南和夏津縣交界;西、北兩面隔衛運河,同河北省故城縣相望;東北瀕四女寺減河,與德州市為鄰。全境南窄北闊,西南到東北較長,東西寬27公里,南北長33公里,面積748平方千米。全縣總人口37.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13萬人,非農業人口7.62萬人。
行政區劃
武城縣轄1個街道、4個鎮、3鄉:
街道:廣運街道
鎮:武城鎮、老城鎮、郝王莊鎮、魯權屯鎮
鄉:李家戶鄉、楊莊鄉、甲馬營鄉
歷史沿革
夏、商隸屬兗州地。春秋時期為晉國東鄙地。戰國時期屬趙地,因地處趙國東境邊塞,為防御強齊入侵,屯兵修筑城防,名之武城,城址在今河北省故城縣饒陽店附近。秦屬巨鹿郡。西漢初年,始設東武城縣,屬冀州刺史部清河郡。西晉太康年間(280~290年),去“東”字改稱武城縣。北齊時,武城縣劃入貝丘縣。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武城縣于舊址,屬貝州。唐調露元年(679年)將縣城南遷至今故城縣祖楊一帶,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北宋初屬河北東路貝州;宋慶歷八年(1048年)改貝州為恩州,武城縣改屬恩州;大觀二、三年(1108年、1109年)間,衛運河西決,淹沒城池,縣城遷往衛運河東岸(今老城鎮)。元太宗七年(1235年)改屬高唐州。明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清雍正八年(1703年)高唐州改為直隸州,武城縣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臨清州。民國二年(1913年)屬山東省濟西道;1916年屬東臨道;1925年劃歸德臨道;1928年,廢道制,直屬山東省;1931年隸屬臨清專署。1937年后,屬聊城專署。日軍侵占期間,屬山東省東臨道。1940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初屬冀南行署第六專署,后改屬第二專署;1948年屬河北省衡水專署。1952年劃歸山東省德州專區;1956年撤銷德州專區,改隸聊城專區;1958年并入夏津縣;1961年于舊址恢復武城縣,隸屬德州專區;1973年衛運河展寬堤距,縣城遷至現址,至今仍屬德州地區行政公署。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準撤銷德州地區和德州市,設立地級德州市和德城區。此縣劃歸德州市。
宗教信仰
全縣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苗族、哈尼族、獨龍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等11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4011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1%,其中回族人口3890人。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滕莊鎮、武城鎮、郝王莊鎮等3個鄉鎮的9個自然村,其中滕莊鎮少數民族最多,有252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3.8%,有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莊6個。滕莊鎮滿莊村是全縣惟一的純回民村,全村人口112人。其他少數民族分布較分散,在全縣各鄉鎮街都有少量人口居住。全縣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四種宗教,共有信教群眾9475人,其中伊斯蘭教3910人,基督教3436人,天主教1910人,佛教328人,有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9處,其中清真寺8處,天主教堂2處,基督教活動場所8處,佛教活動場所1處。有宗教教職人員8名,阿訇8名。
自然環境
武城屬于典型的黃河沖積平原,歷史上境內曾有四次黃河改道奪衛運河,經武城轉天津入渤海,故地貌四周地勢較高,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并形成高、坡、洼三種地形。地面高程飲馬莊30.5米(以大沽口為基面,下同),胡家洼21.8米,自然坡降為1/6000。武城地處海河水系衛運河流域,縣內河流屬過境河與季節性間歇河。西北兩面有衛運河、四女寺減河,中間六五河貫穿全縣;舊城河、六六河、利民河等支流交錯,互相連接。
武城縣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冷熱干濕區別顯著,四季分明,縣內氣候條件相同。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光照強度大,年均日照2617小時,日照率58%。全縣平均無霜期203天。降水時間和空間分配不均,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西部、北部居多,東部、南部較少。
經濟發展
200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61億元,同比增長15.7%,人均GDP達到21883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2億元,增長10.4%;第二產業增加值48.28億元,增長15.0%,第三產業增加值24.10億元,增長19.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11.4:59.7:28.9調整為12.5:58.4:29.1。1984年被列為“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90年代先后被列為“全國棉花良種繁育基地縣”和“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2002年被中國特產經濟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辣椒之鄉”,2004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命名為“中國民族毯業城”,2005年被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中國汽車界命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縣”,2007年被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又命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城”,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潛力縣”。全縣擁有國家級區域品牌8件,國家免檢產品3件,中國馳名商標1件,中國名牌產品2件,省著名商標8個,市知名品牌 2個,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15 家,ISO9000認證企業65家,ISO14000認證企業32家。
民營經濟是我縣最大的特色和亮點,培植起了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玻璃鋼、中央空調、地毯、棉紡織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六大產業集群,全部實現了既有龍頭企業帶動,又有配套企業支撐,還有工業基地集約發展的集群化模式,擁有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中國民族毯業城、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縣、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城等10余項國家級榮譽稱號。截至2007年底,全縣中小企業達1.9萬戶,其中私營企業1990處,從業人員16萬人,注冊資金23.8億元。下面,簡要介紹一下我縣六大產業集群發展情況及現狀。
農業生產
武城縣地處魯西北平原,人口37萬,耕地為56.8萬畝,是傳統農業大縣。糧食一直是我縣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我們一直把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作為糧食發展的主攻目標。從2004年起國家開始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2007年全縣共種植小麥32萬畝,總產達14.08萬噸。種植玉米21萬畝,總產10.8 萬噸 。
在穩定基本糧食作物面積的前提下,著力發展“一紅(辣椒)兩白(食用菌和棉花)一牧(畜牧)特色產業。建立了規模較大、效益較高的100萬平方米食用菌生產基地,全縣10萬平方米以上的食用菌基地達到了8個,被山東省命名為"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縣";引進并培植壯大了龍頭企業-山東九發集團武城食品有限公司,可年產罐頭6000噸,腌漬蘑菇6000噸,產品全部出口歐美、南韓等國家;縣內共有菌種廠三家,產品達20多個品種,年產菌種1200萬瓶,能保證800萬平方米食用菌菌種供應。
辣椒生產方面,全縣常年辣椒種植在10萬畝以上,中國武城辣椒城,成為江北最大的辣椒集散地,年交易量可達2.5億斤,成交額10億元,可拉動全縣20萬畝和周邊縣市上百萬畝辣椒的生產。
棉花生產方面,2007年共種植棉花32.4萬畝,依托棉花良種補貼項目全部實現了優良品種生產,全縣總產 2.76萬噸。總占地面積450畝的大型棉花市場-楊莊銀山工貿園,年加工能力可達140萬擔,年交易額5.6億元,帶動了全縣及周邊縣市的棉花生產。目前全縣共有各種棉花加工企業200多家,年社會效益2000多萬元,帶動全縣人均增收300元。
畜牧生產方面,以津武肉聯廠、大王火腿廠、銀龍肉聯廠等企業為龍頭,畜產品加工企業的年宰殺能力2.4萬噸,貯存能力1500噸;以上海光明(德州)乳業公司為依托,大力實施了"奶牛富民工程",共發展奶牛1萬頭,是上海光明乳業重要的奶源基地。全縣豬存欄20萬頭,羊存欄18萬只,雞存養600萬只。
工業立縣
堅持工業立縣戰略,按照抓龍頭、建基地、強產業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縣經濟開發區、魯權屯滕莊中央空調玻璃鋼制造業基地、楊莊老城甲馬營汽車部件及棉紡織工業基地、辣椒購銷加工基地等“一大龍頭、三大基地”建設,以此為載體構筑起了特色鮮明的四大特色經濟板塊。200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24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55.90億元,增加值40億元,利稅24.96億元,利潤10.56億元。全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2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9%。
縣經濟開發區:始建于1998年,規劃占地35平方公里,現開發15平方公里。1998年11月被市政府批準為首批市級民營工業園,1999年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鄉鎮企業示范園區,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先進工業園區,2006年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省級開發區。2007年,縣委、縣政府搶抓德商路建設契機,大力實施開發區東進戰略,新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運用市場化手段籌集資金2.8億元,完成了道路、供排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使整個開發區規劃面積達到了35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德商路為主軸,以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為主導產業,以特色區中園建設為支撐,規劃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園林式、生態型工業園區,成為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發展平臺。規劃建設的四大功能園區分別為:
工業制造區規劃面積1.2萬畝,由臺灣華宇生物科技園、民營創業園和制造業工業園組成。主要安置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民營經濟創業項目、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中央空調、機械設備加工等大型工業制造項目。物流倉儲區規劃面積2000畝,建設集倉儲、包裝、多式聯運、配送、信息交易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園區。中心服務區規劃面積3300畝,主要建設金融中心、休閑、餐飲、接待、教育、衛生等公益性項目。農副產品深加工區規劃面積2700畝,主要安置規模大、效益好、科技產量高的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并努力將其打造成為承接江浙滬紡織服飾產業轉移的平臺。
產業發展
1、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是由玻璃鋼和橡塑兩大產業融合、延伸而來的。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玻璃鋼和橡塑生產逐步擺脫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建立了一批頗具規模的生產企業。玻璃鋼生產引進纏繞、注射和拉擠生產線,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產業規模迅速壯大。橡塑生產引進大型擠出機、沖床、開練機、密練機、注塑機等先進設備,產品開始為一汽、二汽等國家大型汽車企業搞配套,迅速發展成為全國三大重要橡塑生產基地縣之一。第三階段(1997-2005年)為快速膨脹階段。我縣先后被授予“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縣”、“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城”、“山東省十大特色工業產業集群”等榮譽稱號。
2、玻璃鋼產業集群:玻璃鋼產業發展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初,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目前,全縣玻璃鋼產業集群現有企業1300多家,個體工商戶1.1萬戶,從業人員4萬人,其中在外業務人員1.6萬人。擁有纏繞、拉擠、模壓、手糊、噴涂、注射等六大生產工藝,產品達40多個系列、800多個品種,產品涉及建筑、空調、電力、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銷售市場遍及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并有多項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玻璃鋼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涌現出了中南集團、金光集團、新明玻璃鋼制品有限公司、中遠公司、騰翔集團等一大批骨干企業。中南集團旗下子公司中南控股有限公司2006年5月在新加坡成功上市,開創了全市企業境外上市融資的先河。“金光”牌冷卻塔、“漳南”牌SMC模壓水箱板、“白天鵝”桑拿浴房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信譽度好的知名品牌和產品,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金光”、“漳南”商標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截止2007年底,全縣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玻璃鋼企業達到69家,過5000萬元的企業23家,過億元的達10家,過5億元的6家。
3、中央空調產業集群:中央空調產業集群是伴隨著玻璃鋼產業發展起來的一新興產業,并呈現出蓬勃發展和迅速蔓延之勢,并逐漸壯大,涌現出了金光集團、中南集團、貝州空調公司、中立公司等一大批骨干企業,圍繞做大做強“中國中央空調城”,深入持久地開展“中央空調德州造,產業基地在武城”創建活動,這一產業不斷膨脹壯大,已形成了集主機生產、風機盤管、冷卻塔、風機、風道、防火閥生產于一體的系列化生產格局,空調相關企業已達60余家,個體加工業戶1000多戶,從業人員2萬多人,年實現銷售收入40多億元,利稅5億元。產業聚集度大幅提升,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成為遠近聞名的空調制造業生產基地,產品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形成了武城的特色和優勢。
4、地毯產業集群:武城地毯加工業稱雄國際市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產、出口基地,年產手工地毯100萬平方米,占全國的50%以上。2004年被國家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命名為“中國民族毯業城”。山東神龍地毯業有限公司是以生產手工地毯、膠背地毯、皇宮地毯和機織地毯為主的大型企業,生產純毛、混紡、化纖、毛加絲、機織仿手工等多種質地、品種、規格的手工地毯和機織地毯。
5、棉紡織產業集群:我縣歷來就有種植棉花的歷史,先后被國家命名為“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等榮譽稱號。特別近年來,雖然棉花市場的放開,我縣抓住這一機遇,大力發展棉花加工產業,形成了種植、收購、加工、紡織、浸出油、織布等一條龍的發展格局,建立了以老城鎮和楊莊鄉為中心的武城棉花深加工基地。目前,全縣棉花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擁有棉花收購、加工企業365處,從業人員2萬多人,年加工能力1000萬擔,棉籽60萬噸,棉紡能力達到100萬紗錠。
6、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該集群主要包括辣椒產業、食用菌產業和白酒產業。重點介紹下一白酒產業和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及現狀。
基礎設施
武城縣位于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西北隔京杭運河與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清河縣相望,南連夏津、聊城,東接平原縣,東北瀕四女寺減河與德城區為鄰,為兩省三地六縣交匯之地,是魯冀邊界的重要交通樞紐。武城對外交通方便快捷,縣城距濟南機場約1.5小時車程,距天津海港約2小時車程,距北京約3小時車程,距青島海港約4小時車程,緊鄰京滬、京九兩大鐵路干線和京福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德州出口距武城僅5.6公里。105國道、德商一級公路、鄭夏公路貫穿南北,臨武公路橫跨東西。即將開工的德商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調工程穿境而過,跨越全縣大部分地區。獨特的區位交通條件使武城成為德州和山東的“西大門”。
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770公里,形成了“四縱連五橫,一環繞武城”的交通干線主框架,全縣公路萬人均占有48公里,位居全市首位。全縣所有村莊全部實現了通公路、客車、自來水、電話、寬帶網、有線電視等“六通”,是全省第七個全市第一個整建制實現村村通自來水的縣。電力、天然氣等供應充足,是德州率先用上國家“西氣東輸”天然氣的縣市。土地、勞動力和水利資源豐富,全縣耕地人均占有量全省領先,地勢平坦,土層較厚,適于開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城區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204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60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89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為2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6平方米。
社會事業
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擁有各類學校19所,在校生26145人,其中初級中學17所,在校生15547人;完全中學1所,在校生8594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2004人;小學62所,在校生27001人;幼兒園145處,在園8604人。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100%,畢業升學率100%。高考成績連續20年位居全德州市各縣市首位,被譽為德州市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幟。
武城縣委、縣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全面實施“科教興武”戰略,2001年以來,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21項,取得科技成果12項,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工業、醫療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科技對社會進步貢獻率達52。自199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先進縣”榮譽稱號并保持至今,2006獲得“山東省食用菌星火科技示范縣”榮譽稱號。
武城地處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交匯處,現今仍有大量文物古跡和文化遺存。四女寺槐蔭清風、竇建德點將臺、山西會館、圣人王道墓、陳公堤、姑嫂墳等文化遺存皆出于運河兩岸,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孫伏伽、唐代武狀元崔圓、祖孫狀元崔峴崔膠、兄弟狀元崔昭緯崔昭矩、圣人王道、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劉黑闥等名公巨卿都是武城人。“四女寺的傳說”、“武城旋餅制作工藝”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杠舞”和“運河號子”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家,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文化站9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80千冊;劇院、影劇院2個,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1個。廣播、電視事業有新的發展。全縣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1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
擁有體育場館1個,積極組織并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在2005年全國十運會上,該鄉運動員耿文博獲得鐵人三項冠軍。
全縣共有公辦醫療衛生機構24處,包括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衛生防疫站、縣婦幼保健站、縣衛校、縣合作醫療辦公室,3處中心衛生院、6處一般鄉鎮衛生院和9處鄉鎮防保站,在職衛生工作人員1120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023名,萬元以上設備183臺(件),住院床位475張。全縣設有271個一體化衛生室,聘用517名鄉村醫生,個體診所27處,從業人員58名。
旅游開發
近幾年隨著旅游產業的逐步升溫,旅游業已經成為一個朝陽產業,我縣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運河文化,以打造區域旅游強縣為目標,以運河風情為依托,以民俗文化為主題,以“一心兩軸兩廊四區”為增長極,著力構筑旅游開發的新格局,形成了各有龍頭、互為支撐、重點突出、市面廣闊的旅游產品體系。“一心”是指武城城區,一級旅客接待中心、游客集散地。“二軸”是指一縱一橫兩條省道一成兩條產業發展軸,構成武城旅游產業發展的“X”型骨架。“兩廊”是指經過武城的運河、六五河兩條水生態廊道、文化遺產廊道,將本來呈破碎狀態的動植物棲息地、濕地、河流和其它生態上重要的區域同文化遺產和鄉土文化景觀通過連續的廊道連接起來,進行整體性的呈現和展示,實現游憩、生態和文化保護等多目標的結合。“四區”是指西南部的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體驗區、北部的四女寺風景區、東部的大屯水庫風景區、西北部的隋唐文化旅游區。
1、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體驗區。具體范圍為武城鎮內西南側臨運河地帶及周邊大范圍區域,包括楊莊鄉、老城鎮、甲馬營鄉三個鄉鎮。功能定位為運河風情體驗、民俗文化感悟、歷史典故尋蹤、人文生態休閑。以展示粗獷樸實、靈異雋永、古意盎然的文化特色。規劃在老城鎮建設貝州文化感悟區及“運河之窗”景觀帶。擬建項目有巨型泥塑群、運河風情街、民俗文化村、民歌創作園、剪紙吧、大楊樹生態園、文化墻、林果園、珍禽養殖場等。
2、四女寺風景區。四女寺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古鎮,古“武城八景”的“槐蔭清風”勝境就在此處。四女寺在歷史上居水陸交通要沖,“千乘旌旗分羽衛、九河春色護樓船”是其歷史上的繁盛寫照。四女寺的傳說,除廣泛流傳于周邊縣區外,還沿大運河遠揚千里之外。可以說,“四女孝文化”孕育了四女寺燦爛的文明,它留給人們的思考和啟示,意義悠遠而深長,聯系著一種亙古不變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價值。四女寺水利樞紐風景區,水系曲折蜿蜒,整體呈現細長的形狀,視野開闊,環境清幽,基本保持了原生態。水利樞紐閘群甚為壯觀,岸邊垂柳成蔭,公園花草繁茂,河內碧波蕩漾,風光十分秀美。擬恢復重建項目有:佛光寺、孝女祠、玉皇廟、泰山行宮、關帝廟、山西會館、六合寶光圣塔等十余個大型古建筑。尤其是佛光寺重建項目已得到省宗教事務局的同意批復,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對武城縣重建佛光寺給予高度贊賞,并欣然為即將修建的佛光寺題寫寺名。原國家司法部部長高昌禮在聽取我縣關于四女寺景區建設工作情況匯報后,給予充分肯定,并專門致信提出參考性意見。目前,我縣正聘請專業機構編制景區建設性詳細規劃,年底前可破土動工。
3、大屯水庫風景區。大屯水庫是國家南水北調的重點工程,岸線長度約11.74公里,涵蓋面積16.3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3平方公里。位于大屯水庫北部的幸福湖獨立水域,面積0.7平方公里。景區整體策劃為以運河為紐帶,大屯水庫為核心,幸福湖、封神世紀高科技動漫城、草屯森林公園、堤上河口等歷史文化節點為中心組成旅游核心圈。四周農田密林、流水鄉舍,接天蓮葉,映日荷花,形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郊野景觀。目前,投資12億元的上海仟良公司封神世紀高科技動漫城項目正式簽約,并作為德州市唯一一個文化旅游項目成功入展2008山東文化產業博覽會。
4、隋唐文化旅游區。隋未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是現武城縣魯權屯鎮漳南鎮人村人。俗傳竇建德為起兵點將,筑一高臺,因臺的四周被水環繞,每至月末的夜晚,無月而亮如有月之夜,實為一大奇觀,古“武城八景”的“漳南月夜”勝境就在此處。景區整體規劃以魯權屯鎮為旅游中心鎮,以竇建德文化公園為依托,構成旅游區發展極核,形成由漳南古鎮、竇建德點將臺組合的觀光游覽片區;以高雞泊濕地組合的休閑娛樂片區;由桃園遺址組合的民俗風情旅游片區;以羅成墓為依托的“唐營”旅游主題公園片區,力爭將該景區打造成山東乃至全國的專項文化旅游品牌。目前,投資3000萬元的“水云天”民俗風情項目已開工建設,
5、工業一日游。玻璃鋼展覽館是全省唯一的玻璃鋼展覽館;古貝春酒文化館是全省酒類行業中唯一一家酒文化館,古貝春公司工業園被列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公司大財運酒店正申報國家三星級酒店;正在建設中的地毯博物館是全國面積最大、歷史最久、館藏最多、功能最全的地毯產品展覽館。英潮公司農副產品展覽館建設后,將成為全市唯一個農業產品展覽館。建成投入使用后,將成為我縣文化旅游新亮點。
武城十二景
武城縣位于魯西北平原上的武城縣是個美麗的弦歌古郡,沉積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這里有許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明清時期武城縣就有遠近聞名的武城八景,這些景點使來往的文人墨客揮毫潑墨,大加褒揚,并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詞賦。八景分別為:大寺晚鐘、饒陽古塔、桃園春色、柳林秋霽、龍彎煙樹、運河風帆、弦歌臺榭、唐槐宋杜,后又有原恩縣劃歸來的4個景點是貝野長堤,平沙落雁,漳南月夜,槐蔭清風。
一、大寺晚鐘:舊縣志標明“大寺晚鐘”為一景。其蘊意聞大寺鐘聲可惕勵縣民勤勞精進、修德之意。大寺(即釋迦寺)位于縣城東門里,于孔廟東側,一路之隔。破落庭院,有殿無院墻,殿堂堅固非常。棟梁已舊,雕刻之花鳥蟲獸,戲曲傳奇,許多故事,仍可見其過去美輪美奐之幻景。寺院有一古槐,樹雖蒼老,而枝葉扶疏,圓陰覆地。樹下高架懸一大鐘,附近村民籍此辨別更次。寺東為龐大之水塘,與護城河相連,父老均稱為大寺灣,積水終年不涸。炎夏季節,青少年來此戲水,泳罷齊集大槐樹下納涼稍憩,均喜撫敲大鐘,聲音低沉,隆隆不絕耳,頗能發人深省。
二、饒陽古塔:《武城縣志》記載,古塔高七層,其制甚古,在城北三十里,有市曰饒陽。《武城縣新志》記載,塔建于唐代。塔位于該村西南隅,共七層,青磚平砌而成,高大數丈,底層可容數十人住宿,塔貌古老,仍堅固異常。塔磚稍腐蝕,巍然聳立,塔角懸鈴,有殿無鍾,風吹無聲矣。
三、桃園春色:清乾隆《武城縣志》記載,在甲馬營北,春時桃李盛開,芳香襲人,士人呼為小洛陽。人到此村仿佛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四、柳林秋霽:清乾隆《武城縣志》曰:柳林秋霽即城南河滸,舊為柳林鋪也。
五、龍灣煙樹:明史《武城縣志》載,龍灣煙樹在河東,明時于此設有大龍灣等鋪。煙霧繚繞,綠樹成蔭,景色秀麗。現龍灣村地處武城縣新縣城西10公里,有一龐大的縣級糧食市場,處于臨清至德州的要道,十分繁華。
六、運河風帆:在武城縣東北五十里水程的鄭口,南北糧船官舫往來不斷,帆檣浮動,來往船只揚帆競流,如一字雁陣,風景不亞吳楚。
七、弦歌臺榭:《山東省武城縣新志》記載,弦歌臺榭高九尺,方圓數百坪。上有子游(言偃武城宰)祠,創始不可考,在舊縣(今城西)十里許子游廟村,有石碑,亦乾隆三年知縣胡良顯立。相傳弦歌臺榭為孔子大弟子子游在此教書育人的場所。子游祠殿堂五間,后有寢堂,殿堂及東西廡為教室,弦歌臺榭為學生活動場所。
八、唐槐宋杜(舊志謂古木凌霄):《武城縣志》記載:唐槐宋杜位于縣城西八里齊莊村之玉皇廟前,有古樹二株,一槐一杜。槐為唐朝所栽,杜則系宋時所種。槐須五人環抱,高十數丈,在平原地帶有此巨樹實為罕見,亦為一大奇觀。樹根部交疊,彎曲縱橫,猶如蟠龍。根底一洞,伏巨蛙如碗,全身白色,天將雨則鳴,盛暑村人樹下納涼往往見之。杜梨樹異常高大,惟亦需數人合抱,枝葉繁茂,開花時尤美。花朵大于一般杜樹之花,遠看一片粉白,近聞清香宜人,結果累累,密如串珠,樹齡數百年仍如此繁茂,景觀實不多見。
九、平沙落雁:《恩縣志》記載,在縣西二十里的東沙河古代稱屯氏別河,因鴻雁時常聚集沙灘蘆葦間,故名。
十、漳南夜月:《恩縣志》稱,在縣西北六十里漳南鎮,有土阜丈余,每晦朔夜,登眺朗然,故名夜月,俗傳為劉黑闥起兵臺,因臺的四周被水環繞,每至月末的夜晚,無月而亮如有月之夜,實為一大奇觀。
十一、槐蔭清風(又名四女遺槐):《恩縣志》記載,在縣西北五十里四女樹(今四女寺)鎮。相傳,槐樹為漢代傅氏四姊妹超升前親手所植。四槐于寺前亭亭玉立,株株枝繁葉茂。花開時節,清風徐來,沁人心脾。
十二、貝野長堤:即陳公堤,在武城縣東部,為宋代河南滑縣知州陳堯佐筑之,以障黃河之水西溢,故名陳公堤。自河南滑州至山東千乘全長一千多里,貫武城全境。遠望勢若長虹,尤為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