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縣處于山東省的西南部,隸屬著名的牡丹之鄉菏澤市,轄11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版圖面積988.1平方公里,480個村(居)委會,63.3萬人。成武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全國優質棉繁育基地縣、全國高標準平原綠化縣、山東省改革開放試點縣、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縣,有著全國五百強重工業企業的本土企業山東達馳電氣集團。現在的成武縣,正在以一個全新的現代化城市,面向全國,走向世界。
縣人民政府駐成武鎮,郵編:274200。行政區劃代碼:371723。區號:0530。
行政區劃
成武縣轄2個街道、11個鎮:
街道:文亭街道、永昌街道
鎮:大田集鎮、天宮鎮、汶上集鎮、南魯集鎮、伯樂集鎮、茍村集鎮、白浮圖鎮、孫寺鎮、九女集鎮、黨集鎮、張樓鎮
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西周時郜國在此建都,秦時置縣,“成武”一名因漢高祖劉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成武人杰地靈,縣城西有一山是孔子的弟子曾參與三冉(冉雍、冉耕、冉求)會文處,依山建有“會文亭”,山因亭而得名“文亭山”,環山有萬畝湖泊,湖因山得名“文亭湖”。城、塔、亭、臺、井、泉、湖融于一體,被譽為“水上博物館”,“文亭夕照、壽峰朝暉、西浦荷花、雁池秋月”是自古聞名的四大景觀。戲曲、武術、黑陶、瓷刻、發繡等地方文化藝術獨具特色。
1988年5月4日,撤銷徐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汶上集鎮。 1994年12月29日,撤銷伯樂集鄉、茍村集鄉,設立伯樂集鎮、茍村集鎮(魯政函民字[1996]67號)。1995年10月23日,撤銷南魯集鄉,設立南魯集鎮。1998年12月23日,撤銷白浮圖鄉、孫寺鄉,分別設立白浮圖鎮、孫寺鎮(魯政函民字[1998]38號)。 2010年撤銷黨集鄉,設立黨集鎮,原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張樓鄉,設立張樓鎮,原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成武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文亭、永昌2個街道辦事處。

伯樂故里--成武
自然地理
成武縣自然資源豐富。成武系黃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42米,雨熱同期,四季分明,無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61.3mm,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侯。地下煤、石油、煤層氣等多種礦藏儲量大、質地好,煤炭儲量16.5億噸,煤層氣100億立方米,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地表水徑流量1億立方米,地下水蘊藏量3億多立方米,完全可以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要,縣城西部現有水庫“文亭湖”一座。現有可利用富余勞動力5萬人,受到較好的文化、技術教育,能夠適應多種行業、工種的需要,且勞動力價格低廉。另外,充足的土地資源完全能夠滿足新項目的需要。
經濟概況
2010年,成武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既定思路,積極進取,銳意開拓,苦干實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3.7億元,增長14.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億元,增長22%;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83億元,增長39.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45元,增長15.4%;三次產業比調整到21:55:24。
工業經濟加速發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成果豐碩,全縣新建續建過億元項目66個,其中過10億元項目11個,項目數量、質量、規模均創歷史最好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勢頭強勁,實現產值78.8億元,增長31%,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的43.6%。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65家,比上年增加17家,完成工業增加值4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81.8億元、利稅27億元,分別增長18.3%、28%、6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322%,萬元GDP能耗下降3.5%。成武九洲科技公司在德國成功上市,實現全縣上市企業零的突破。
城鎮化強勢突破。高標準編城鎮規劃,大力推進城鎮開發建設,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園區承載功能,城鎮化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性進展。全年完成城市規劃投入2090萬元、基礎設施收入3.2億元、片區建設投入18.2億元,實現城市經營可支配收益3.1億元,分別是2009年的3.5倍、2.2倍、1.9倍和4.4倍,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城鎮承載功能不斷增強。
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全縣80.8萬元畝小麥總產達33.9萬噸,再創歷史新高;35萬畝大蒜產值30億元,32萬畝棉花產值8.7億元,均獲歷史最好收益。“成武醬大頭”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繼“翠博”牌蕓豆、“蕓芹”牌蔬菜之后,“高綠源”蔬菜基地被國家農業部批準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全年新增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味加工企業10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5家。
交通狀況
交通便捷。成武西靠京九鐵路,北依新石鐵路,南臨隴海鐵路,東接京滬鐵路,京九鐵路與新亞歐大陸橋在菏澤交匯,使菏澤成為縱連南北、橫貫東西的交通樞紐。跨濟南和鄭州國際機場200多公里,緊鄰日東、濟菏、菏蘭、德商、寶連等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的菏徐高速東西穿越,德商、棗曹、定碭、東豐四條省級公路貫穿全境,公路密度137公里/百平方公里。
已通過國家發改委批準正在實地勘探2011年開工建設的菏魚高速公路從縣城南部橫貫東西,設進出站口一個;同時“十二五”規劃修建的鄭州至青島的鄭青鐵路的一部分棗曹鐵路段(棗莊--微山--魚臺--單縣北--成武南--曹縣--蘭考)亦從成武縣城南部通過,并設成武站,這將結束成武沒有鐵路的歷史,使成武成為鄭青鐵路線上的重要樞紐之一,為63萬成武人民的出行提供極大的便利,為成武經濟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基礎設施
成武與華東、華北電網聯網,屬菏澤、濟寧雙電源供電,建有22萬伏變電站1座,11萬伏變電站3座,3.5萬伏變電站12座,9000KW熱電廠1處,2.2萬KW熱電廠1處,2×30萬KW的電廠項目正在做前期工資。
縣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三條省級公路構建而成,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一期建設4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五通一平”,功能分區合理,2平方公里的“濟南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和入園項目同步推進。
市內建有內陸口岸,海關、商檢配套完善,與青島港實現直通,貨物進出口極為便利。縣政務服務中心為客商辦理各種手續,提供全方位服務。金融、通訊、醫療、保險、文化、娛樂等設施齊全,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
旅游景點
臥化塔:位于成武縣大田集鎮田塔村東,始建于唐朝初期,為魯西南地區地面上現存最早的古建筑。1997年山東省文物局和省美術出南社把該塔編入《古建畫集》。 該塔為樓閣式,平面呈方形,由塔剎、塔身、基座三部分組成,全石結構,造型古樸端莊。塔頂兩層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人為毀掉,地面現存五層,高5.4米。底層有塔室,南向,進深1.5米左右。塔室東西兩壁分別有高90厘米、寬56厘米、厚11厘米的造像石一塊,東壁造像石刻佛像三尊、其他造像32尊,石像左側豎刻“大唐開元圣神神武皇帝供養”,右側豎刻“大唐開元皇后供養佛時”;西壁造像石刻佛三尊,其他造像21尊。佛像最高的20厘米,最低的7厘米。此處原有規模宏大的廟群,二十世紀初毀于戰火。
成武釋迦牟尼佛:座落在白浮圖鎮吉祥寺舊址。該佛青石質,圓雕,高7尺2寸,重約5噸,造型古拙,衣樸無華,為南北朝時期雕像。吉祥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皇詔敕賜為吉祥院。大唐大歷七年曾予重修或擴建。元代時,聶尚書又重修該寺院,并易名為聶家寺。當時有塔,其色白,故今猶傳為白浮圖云。后來人們又將聶家寺簡稱為聶寺。然據群眾傳說:“聶、滅” 二字諧音,“聶寺、聶寺,滅寺、滅寺”犯了忌諱。由于更名的緣故,該寺院漸漸僧離客斷,香火不繼,以致從元至清數百年中,長無修繕,破落凋零。清末詩人李方秀慨而賦詩云:“為元為宋總難分,且對浮圖說舊聞。佛子猶存半間廟,尚書并失一抔墳。硯池皎皎生明月,柜寺蒼蒼起暮云。只可今朝自怡悅,莫將感慨說紛紛。”
文亭山:位于成武城區西北部的文亭湖中,原系先民避水時所筑高臺,后演變為人們祭祀、聚會、游玩之所。目前高17米,面積約23938平方米。傳說春秋時孔子的弟子曾參與“三冉”(冉雍、冉耕、冉求)在此會文,后人于山上建亭紀念,名曰“文亭”;山因亭名,故曰“文亭山”。據《曹州府志》記載:“上有高祖廟。”“漢高祖過魯祀孔子,駐蹕于楚丘之文亭。”楚丘,即秦漢時成武故城。山右有駐蹕亭,“漢高祖駐蹕處也”。相傳漢高祖駐蹕文亭山時,上有五彩云籠罩。所以,文亭又叫“云亭”,文亭山又叫“云亭山”。明代曾于山右建曾子祠和兩個亭子,飛檐畫棟,氣宇軒昂,連同山頂廟宇,形成一個相當規模的建筑群。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六日,這里有香火大會,買賣的、拜神的,好不熱鬧。至二十世紀50年代,這里建筑物已無,尚有古柏數株。1969年縣政府將此山辟為烈士陵園,在山頂建烈士紀念堂一座。紀念堂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包備五先生題額,堂內陳列著成武縣革命斗爭史圖片和烈士事跡介紹,每年清明那天各界群眾都到這里觀瞻、祭奠;紀念堂前辟有花圃;花圃兩側各有一亭:左為觀武亭,右為會文亭,皆取成武“文成武就”之意;亭內皆設有石桌、石凳,供游客休憩、納涼、弈棋、清談之用;山坡栽植的翠柏綠柳,現已郁郁蔥蔥,成了鳥兒的樂園。
成武縣欞星門:舊為文廟大門,現是成武縣干休所大門,建造于元代,全部為石結構,雕刻精美。是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欞星門三字為雙鉤雕法,欞字為金元時寫法,下面三個口寫成品字。暗含儒家文章天下一品之意。
成武生態園:項目總投資5億元,開發面積1200畝,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是康體會展區,中部是生態餐飲、垂釣采摘區,東部是休閑度假區。這一項目建成后,將集農業科技、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會議接待、文物展覽于一體,可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歷史文化
成武地處兵家逐鹿之中原,地勢平坦,氣候良好,物產豐富,雨水充沛,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特別適宜人類生存發展。因而,當若干年前先民由于種種原因,被迫告別深山老林的棲身洞穴,告別徒手漁獵野味、采摘野果的單一本能生活,便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這方圣土安命立所,繁衍生息。他們鉆木取火,他們制造工具,他們種植谷物,他們馴養家畜。于是,古老社會文明的薪火一點點燃起,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艱苦創造不懈努力,“天下之中”的至尊地位逐步確立,成武一帶遂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由于遠古的自然環境十分艱苦,加之當時的生存能力極其低下,成武先民為抵御各種災害和猛獸侵襲,往往以親緣關系結成原始群落,傍水擇高地而居,自西南至東北方向,自然分布于城區和田塔兩大區域中心周圍。為有效對付經常泛濫危及生存的滔滔洪水,先民們不得不堆積黃土筑高臺而居。從現存于縣境內的文亭山、大臺、小臺、呂臺、斗雞臺、晏堌堆、高左堌、董堌堆、記河寺堌堆、盆罐窯堌堆等30余處大汶口文化遺址來看,無論堌堆之高大、數量之眾多、區域之廣泛、布列之密集,均遠勝于周圍地區。遺址內涵豐富,有房址、窯坑、盟臺、墓葬;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鏟、石錛、石鐮、石鑿等石器,有骨鑿、骨鏃、骨鐮、骨針等骨器及蚌器。由此可見,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成武就已成為新石器時代文明的一大中心。
成武自古地靈人杰,英才輩出。從助秦穆公成就春秋霸業的相馬鼻祖伯樂,到保衛慎公穩坐半世江山的戰國名將茍變;從大漢開國元勛、游擊戰始祖梁王彭越,到披肝瀝膽、忠心輔佐少主的秺侯金日磾;從東漢名士、經學家、千古大孝子孫期,到擁兵自重的亂世梟雄益州牧劉表;從戰功卓著、五次封侯的三朝元老滿寵,到名滿天下、享譽九州的宋代五進士祝維岳父子;從天子御史、邊關雄帥、宋代名相、博學鴻儒龐籍,到多謀善斷、治平一方、公正廉明的賢臣馬默;從造福桑梓、澤被后世的元代大農學家苗好謙,到明代連登三甲、舉世矚目的狀元韓克忠;從剛正不阿、蜚聲朝野的“清介官”郭璽,到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清代名醫張于魏;從清末民初的風云人物、北洋總理周自齊,到教書育人、鞠躬盡瘁的教育家宋還吾;從兢兢業業、以身殉國的紅軍衛校校長陳義厚,到新中國第一個武狀元陳超等等。齊魯大地多才俊,成武子弟更風流。數千年來,成武這塊豐腴熱土,像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出了數不清的英杰豪俊,他們或膽識過人,或德才兼備,或學富八斗,或叱咤風云,或建功立業,或造福于民,或千古流芳,或傳誦至今。他們既是成武兒女的杰出代表,又像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鑲嵌在成武歷史的天空。
成武歷來是一方風水寶地,名勝古跡不勝枚舉。孔子的得意門生、號稱“十哲”的三冉(冉耕、冉雍、冉求),酬唱會文的文亭山,引武功告成的漢高祖劉邦駐蹕;齊桓公盟會春秋五霸、煮酒論天下的斗雞臺,常使后世英雄豪氣凌云。梁丘勝跡,令人感慨萬千,流連忘返;漢泉寶地,古韻猶存,流芳至今。詩仙李太白登晏堌,斗酒吟佳句;文豪王禹偁立漢堤,妙手著奇文。伯樂故里,人文齊薈萃;孫期家祠,孝義共朝暉。西有“云山夕照”,東有“郜鼎遺春”;北有“壽峰朝曛”,南有“鳳嶺春云”。“西浦荷花”映日紅,“魏村紅樹”展秋景;“堂溝樵唱”曲未盡,“菏澤漁歌”聲又起;望“雁池秋月”生碧水,看“映湖晨煙”籠大地。田塔之上唐鶴飛,文亭湖畔星云聚。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被譽為“唐碑第一”。
走進古成武,處處流光溢彩,處處鋪錦疊繡。一不小心,雙腳便會踏著秦磚漢瓦,走進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深處;一不小心,便會與伯樂擁抱,與劉邦握手,與李白唱和,與三冉會晤。
文化藝術
包楞調是流行在成武的民間歌曲,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由來。1962年10月,成武縣文化館干部魏傳經在田集鎮小程樓村采訪民間歌手周金英時,收集并記錄了歌詞,后由成武縣第一中學教師孫嘯天譜曲。
周金英演唱的包楞調,64段詞由一首詩發展而來。詩為:“晴空明鏡,松峰鳳鳴,星亭清靜,景動風輕。”詩中的每個字按先后順序演變成四段詞,每段由四句組成。整個唱詞內容表現廣泛,春夏秋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君王賢士、公子小姐、天仙神怪、名勝古跡等等,無所不包,應有盡有。
1963年,魏傳經改寫填詞的包楞調,在山東省民歌演唱會上,由菏澤地區代表隊姚月蘭演唱。演唱會后,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歌曲》雜志同年第四期發表,從此在全國流行起來。第二年5月,由山東省歌舞團獨唱演員張英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唱,音樂界人士紛紛發表評論。成武民歌包楞調的問世,填補了我國聲樂史上民間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國外音樂界認為只有歐美才有民間花腔的論斷。
原籍菏澤的彭麗媛把包楞調帶入北京,帶進了86春晚。并幾次出訪北歐諸國演唱,錄制成唱片和磁帶發行全國。
成武特產
成武醬大頭:又名紫琥珀(乾隆下江南路成武,賜其名為紫琥珀,后連年上供)。棕紅透亮,鮮甜香脆,50年的信譽保證,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中國名優食品”,“山東著名商標”,有“食成武醬菜,享真正口福”之美譽。也是一道咸菜 。
白酥雞:它是山東菏澤成武民間一道小吃。它分兩層;原料,雞脯肉加蛋白為上層,下層精選豬肉加蛋白,肉泥,制法蒸成型為塊,老少皆宜。可涼,蒸,做湯。
|